透过藏族题材电影真实的藏文化

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84 浏览:15535

摘 要:一个民族的电影根植于这个民族的文化之中,藏族电影的审美选择深受藏族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静静的嘛呢石》,分析影片通过镜头语言和情节设计,如何展示真实的藏区生活和藏族文化,以及本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互适共存.

关 键 词 :藏族题材电影;文化解析;文化交融

电影作为娱乐消遣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承担的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精神的空虚,更体现了一种政治的渲染、经济的发展,也是一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传播.对于藏族电影的定义,有研究者认为“电影的导演、编剧、音美、演员等主创人员全部都是藏族人,讲述的也是发生在藏地的故事,便是一部藏族电影”.

笔者认为,藏族电影还应强调站在本民族自己的角度去展示藏族的心理、生活、信仰等,以自己民族的世界观来向世人揭示藏族文化和特有的审美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本文从个案研究的角度出发,选取《静静的嘛呢石》进行分析,探讨影片如何展示了现代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交融.

《静静的嘛呢石》由国内藏族导演万玛才旦执导拍摄,2005年上映后被誉为是藏族本土电影的开山之作.影片讲述了青海藏区一个偏远寺庙的小回家过年的故事,并围绕一台电视机和VCD光盘展开叙述.小在小活佛家干活时,第一次看到放在炕头的电视而被深深吸引.大年初三,父亲接小回家过年,在路上父亲告诉他,哥哥做生意赚了钱,家里新写了电视机、VCD和《西游记》光盘.小对电视着了迷,“唐僧的故事”深深牵动着他的心.当小返回寺院时,请求父亲和哥哥把电视机、VCD拿到寺院让其他看.回到寺院后,小忙着为小活佛送光盘而来回奔跑于僧舍之间,自己却没能看上最爱的电视.影片结尾,父亲回家准备带走电视和VCD,小再次恳求父亲把它们留下,却未得到应允.失落的小戴着孙悟空塑料面具,久久站在山头目送父亲远去的背影.当父亲的背影消失在山尖,戴着面具的小这才想起诵经时间到了,他急忙跑回僧舍,把父亲留给他的光盘空盒子放在桌上,取下面具小心挂在墙上,离开时却突然转身走向墙壁,重新把面具装进怀里,这才跑向寺院佛殿,悄悄坐在诵经中间,露出了一丝微笑.

该影片的叙事方式简单得近乎直白,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都十分平淡,但观众在静默的气氛中分明感受到,小在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现实生活和神话传说的世界里感到既新奇又迷惑.影片通过特定符号的对比将两种矛盾表现得十分清晰,例如看藏戏的爷爷因剧中主人公的善良而哭泣,演藏戏的年轻人却在演戏结束后打开录音机跳起了迪斯科;爷爷教导小做人应该学习戏中主人公的优秀品质,而小和弟弟却觉得藏戏索然无味,偷偷跑到录像厅去看港片,之后又跑回家看电视.此外还有哥哥骑的摩托车和父亲牵引的马,小写的娃哈哈饮料和爷爷沏的砖茶之间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电影配乐方面,故事开头电视中传出动感的《西游记》主题曲,故事结尾父子两人走在山川上,悠扬嘹亮的藏族歌曲响彻山谷.这些电影语言符号展现给观众的不仅是原汁原味的藏族生活和藏地风光,还传达了年轻一代在不同文化之间的选择困惑.

《静静的嘛呢石》出自藏族本土导演之手,他用自己的眼光和感受去讲述藏族人是如何面对、接受外来文化,并将其与本土文化进行调适;同时,用本民族母语指导藏族演员,能够使他们更加真实地诠释自己的生活.影片没有刻意的民俗猎奇,通过写实主义的镜头语言――辽阔苍茫的草原,婉转悠扬的民歌,烛光摇曳的酥油灯和抑扬顿挫的诵经调――让观众感到藏味十足.在此过程中,藏族文化的核心即藏传佛教思想贯穿始终.当小重新坐在佛堂,欣慰的笑容说明他的困惑释然,开放包容的藏传佛教文化以其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与外来文化调适共存,这也是影片结尾所要告诉观众的深层含义.

电影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和传播媒介,是观众与影片之间的一次无声对话.交通困难、语言障碍等因素造成交流的缺乏,不仅没有阻碍藏文化对人的吸引力,反而激发起了人们的异文化想象.在市场经济主导下的大众传媒时代,商业电影往往会抓住受众的猎奇心理和异质文化符号的封闭性,迎合受众,制造文化意象.对于不了解藏族文化习俗信仰的大多数观众来说,《静静的玛尼石》这部影片没有鲜明的戏剧冲突,冗长的镜头让整部影片似乎没有看点,但它真实反映了普通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就像导演所言:“经常有一些人用文字或影像的方式讲述我故乡的故事,这些使我的故乡一直以来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神秘的面纱,给世人一种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或蛮荒之地的感觉.”简单的叙事方式背后是忠实于生活,静默的背后是不煽情、不猎奇,这种坚持民族特性的审美选择在当下商业电影的喧嚣氛围中实属难得.


藏族电影作为藏族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应该用特定的民族审美及其呈现方式,将民俗、宗教和现实融汇在一起,在环境与文化的意象里注入对民族命运、民族文化的关怀和民族心理的思考,这样观众才会更好地解读藏族电影,更加准确地了解真实的藏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