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的会计计量

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384 浏览:56240

作者简介:邰洪波(1988—),男,汉族,河北省迁安市人,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单位: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专业,研究方向:财务管理理论.


胡东华(1988 10 20),男,汉族,河北省霸州市人,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单位: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专业,研究方向:财务管理理论.

摘 要 :本文首先从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的角度出发,将两种收益计量观进行比较分析,其次对我国新会计准则下收益计量的情况进行陈述,提出新会计准则下收益计量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对收益计量的展望.

关 键 词 :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公允价值

一、会计收益计量的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收益一直是会计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现代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之一.社会的发展导致了会计所处的环境不同于以往,人们根据环境的变化采用了不同的收益计量观念,于是形成了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交替使用的现象,我国财政部2006年新准则中体现了资产负债观的运用,为收益未来的计量指明了方向.

二、两种收益计量理论的比较分析

(一)会计目标的比较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导致了受托责任的产生,考察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指标主要是企业的经营业绩,所以说财务报告应主要强调信息的可靠性,采取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和实现原则.上述因素导致受托责任观受到收入费用观的追捧.

由于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写作技巧关系变得模糊不清,企业所有者主要关注整个资本市场的风险报酬和投资企业的风险报酬,很多投资者根据财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参与企业经营决策,所以说会计系统应该根据投资者的需要对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以便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这就导致决策有用观成为资产负债观目标的首要选择.

(二)信息质量的比较

收入费用观强调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必须真实可靠,即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当可靠性与相关性发生冲突时,往往优先选择可靠性而其次考虑相关性.

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相比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是,资产负债观并不是优先考虑相关性,而是在不惜牺牲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的前提下去实现相关性.所以说,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和提供及时可靠的会计信息应选择资产负债观.

(三)会计计量的比较

1. 会计计量中心点的比较

收入费用观把会计计量的中心放在了收益的确定上,它认为资产的计价主要是通过对收益的计量而演化出来的,资产处于从属地位.

资产负债观认为会计计量的中心应该是资产的确定上.因为资产是会计六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资产是可以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所以资产计量强调资产的未来实现价值,而不是它取得时的历史成本.

2. 收益计量模式的比较

收入费用观强调配比原则,只要收入与费用之差为正,则有收益,反之则为亏损.

资产负债观认为收益即为企业净资产的增加,只要期末净资产相比较于期初有所增加,即为收益,反之,则为亏损.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收入费用观存在许多缺点:

(1)信息质量方面的存在缺陷.收入费用观计量模式下最后的收益只是反映的历史模式,不能反映相关性.

(2)计量模式的缺陷.收入费用观采用的是历史计量模式,因此在通货膨胀或相关环境发生变化导致资产与历史成本相背离时,计算出来的收益只是账面业绩而不是真实业绩.

(3)确认收益时存在虚检测情况.收入费用观下,摊销、递延等项目带有主观性,容易导致管理者操纵利润的发生.

与收入费用观相比,资产负债观有很多优点,因此它也成为了收益计量的发展趋势,它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1)有利于优化会计信息的质量.在资产负债观下,打破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只有企业的净资产增加,也就是股东权益增加了才表明企业有收益,这是衡量的唯一标准,这便为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提供了有用的信息,体现了决策有用观的起初目标.

(2)进一步与国际会计趋同.资产负债观被国际上许多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推崇.由于我国已加入WTO,国际上的交往更加紧密,这也要求我们应与国际上的惯例缩小差异.

三、新会计准则下的收益计量观

针对收益的计量,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新会计准则.新准则打破了收入费用观的枷锁,从最重要的要素资产和负债出发,反复强调在计量会计要素时,不应仅仅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还应适当引入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在本次公布的新准则中,多项具体准则都提到了公允价值,在确认收益时,基本会计准则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导致其承担了一项负债而又不确认为一项资产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新准则的制定充分体现了我国在逐步从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过渡.

四、未来收益计量观的展望

尽管资产负债观存在着诸多优点,但在实际运用中也出新了一些问题:

第一,运用公允价值是有成本的.任何商品都是有成本的,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商品当然也不例外.所以说在运用公允价值时虽然提供了更决策有用的信息,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它的成本.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由于在每一期间都要计量它的公允价值,对其账面价值进行调整,还要采取相应的估值技术,这便容易导致企业操纵利润,所以我们在利用公允价值的同时还应加强监督力度.

第二,实际运用公允价值时,存在难于操作问题.公允价值的计量大多采用估值技术,存在很大的主观性,比如说公平协交易就是指写卖双方的协商,你无法确认是否真的是公平交易,尽管新准则对公允价值进行了很多的规定,但是多数都是定性的讲解公允价值,这导致人们主观操作的的空间特别大,所以运用时不慎可靠.

第三,在提高相关性的问题时,会减弱可靠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首要要求就是提供的信息应真实可靠,如果一味的追求相关性而大量运用公允价值就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如果提供的信息不能真实可靠的反映会计信息,即使再相关也会导致决策者做出错误的决策.

鉴于上述问题的出现,在未来对收益进行计量时最可能的方法就是综合运用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两种收益计量观点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未实现收益的不同处理,如果我们能在计量收益时采用收益费用观的同时还能计量未实现的损益,这样就可以克服收入费用观的缺点和不足.理论和实践总是存在差距的,在这些年的实践中,很难有哪个国家对收益进行计量只采用一种方法,多数都是针对不同情况综合运用两种计量方法相互弥补.由于完全采用公允价值就会导致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遭到质疑,所以说不可能发展到完全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地步,我们要解决的始终是在运用历史成本计量的基础上多大程度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