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真相还是发现需要的真相?

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065 浏览:21704

作者简介:吴艳萍:河南洛阳人 87年生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学专业2010级硕士 研究方向为新闻理论

洪灵芝:江西婺源人 87年生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学专业2009级硕士 研究方向为新闻业务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所有的人类行为者在推理能力上都存在着局限或者某种偏见.新闻记者在采写和传播新闻的过程中进行着“拟态环境”的建构,由于自身文化素养、社会意识形态、媒介立场或者记者自己自觉或不自觉的态度偏向都会使记者在制作新闻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偏见.这些认知偏见,会影响记者客观公正的专业追求,使新闻作品存在不同程度的非客观、非公正的倾向.

关 键 词 :认知偏见;记者;新闻客观

中图分类号: G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12-0000-01

2010年12月25日上午,浙江省乐青市蒲岐镇寨桥村村长钱云会被发现死在一辆工程车下,微博上有爆料称钱是被五人强行按在车轮下“碾杀致死”.钱生前因农村土地问题与当地政府发生矛盾,曾并入狱.敏感的身份和事件引发舆论井喷,“遭报复被谋杀”的论调大行其道.

乐清警方在调查后认定这是一桩交通肇事案,多数媒体开始质疑对案件的定性,并采信网络传言的五大疑点,然而从公开的资料来看,钱云会被五人按在地上并碾死从逻辑上讲不通.当钱村长的意外死亡和土地、等关 键 词 联系在一起,没有人去探讨真相,几乎所有人都认定真相就是谋杀.

原 因

记者的职责是将现实生活中有价值的事件制作成可以吸引受众的新闻,在这一过程中,记者担任着多重角色.这些角色可以分为两类,从了解真相并采写新闻的角度看,记者扮演的是“工具性角色”,是受众视力和听力的延伸;从与采访者的交流互动中看,记者扮演的是“情感性角色”,记者作为一个普通的个体,正是“情感性角色”的存在,导致记者在挖掘真相和报道真相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一些影响自己判断的制约因素,这就是认知偏见.


在心理学上,情感的外在表现是态度,态度是人们对待心理客体的肯定或否定的情感.根据认知-情感相符理论,“人们总是试图使其认知与其情感相符等.”1倘若出现不相符的情况则会产生不平衡感,产生改变现状的压力.

除了同情弱者等心理原因外,记者自身的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媒体机构立场的,都会导致记者在新闻作品的采制过程中,出现难以避免的认知偏见,对不同的新闻事件有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态度偏向.

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所有的人类行为者在推理能力上都存在着局限.任何人不论其专业熟练程度、所处地位与职务的高低,都会存在着某种认知偏见.也就是说,人类在判断问题的时候会犯习惯性错误,会受到认知偏见的干扰从而对决策造成负面影响.

新闻的理想是呈现事实的本来面目.记者担负着“拟态环境”建构的任务,他们的认知偏见渗透到报道中,将会严重的影响新闻的客观公正性.基于此,研究认知偏见是如何影响记者的采访,并探讨相应的对策就显得意义重大.

表 现

一、先入为主 预设真相

记者通常“紧跟某个观点”,这会影响其对信息的解释.事物是客观的而非带着观点,但是记者在面临与自己生活经历相似的新闻事件时,会以自己固有的想法去归因这个事件的真相.尤其是面对原因复杂的问题,记者可能会在解释模糊信息的同时有意或者无意忽略其他的信息.比如一名记者的家乡出现旱灾,而往年的旱灾原因基本上是因为当地降水量较少.那么他在采访旱灾的同时可能就会偏重于当地的气候,而忽略与今年灾害可能相关的其他因素.

二、确证偏见 证明真相

确证偏见可能引导记者们总是趋向于寻找能确证自己先入之见的信息来源和问题,也就是说,认知偏见一旦在记者的头脑中形成,会让记者们无意中想去证明的冲动,所以他们更容易被能够证明自己“认为的真相”的消息所吸引.

比如,记者认为事件A是导致事件B的结果,并希望报道这样的新闻故事时,他可能去采访某个同意这一观点的专家,并且接着采访由这一专家推荐的其他人.由此形成一系列可以印证自己观点的采访资料和新闻作品.而这样的作品可能是片面,可能只是“部分真相”.

三、情感偏见:记者容易被故事或情感打动而忽略真相

生动的轶闻趣事看起来可能比统计数字提供更多的信息.像读者一样,记者也会更容易被有关超感知觉的生动故事和其他心理现象而非客观真实的研究所打动.比如他们可能更容易被新的治疗方法治愈了某个患者而非该疗法成功率的统计信息所吸引.

四、对偶然事实建立不恰当联系

实际上并不存在相关性的事件可能在记者看起来具有相关性.当记者头脑中有了认知偏见后,他会把一些并无确切证据证明相关的两个偶发事件看作是具有某种程度的相关性.比如,在运动赛场上,如果有三位非洲田径选手存在服药问题,便可能会引导很多记者在种族和药物使用之间建立联系.

解 决

认知偏见一部分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有些认知偏见,往往是我们很难察觉的,它似乎就伴随着我们的思维,随着我们的思想而出现,无法消除.在解决方法上“弥补要比彻底消除更加具有效率”.3

以新闻专业追求严格要求自己的记者,应当在新闻采写的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避免偏见的干扰.

首先,要深刻认识到认知偏见的存在和影响,平和的接受与自己想法相悖的观点.其次,作为记者,应该避免去猜测新闻的结果或者原因,需要提醒自己尽力挖掘事实和真相.

虽然认知偏见无法避免,但是只要记者严于律己,认真遵循新闻客观的原则,可以将认知偏见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注解

① 章志光主编、金盛华副主编《社会心理学》第48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

② 转引自[美]戴维•,迈尔斯著,侯玉波等译,《社会心理学》第95页,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