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加强信仰教育

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535 浏览:22124

【摘 要 】本文探讨了高校信仰教育的重要意义,阐述了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了高校信仰教育的出路,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信仰教育,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合格人才.

【关 键 词 】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信仰教育

信仰,是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信仰是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对个体的行为具有指导性意义.由此可见信仰对于个人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信仰教育的重要性.90后是大学生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是历史文化的承载者,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有无信仰以及信仰的正确与否都关系到人生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加强90后大学生信仰教育必须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信仰教育,增强信仰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祖国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信仰教育的意义

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基本保证,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

信仰教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政治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必须发挥信仰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使大学生坚定对党的信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从而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信念,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科学的信仰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必备条件.对于个体而言,信仰属于个性倾向,它决定着人对环境的认识和态度的选择、趋向,决定人追求什么,信奉什么.信仰是个体个性倾向性中的核心内容,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的活跃因素.一个人所持有的信仰直接影响他的行为选择和对待事物的态度.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是信仰、人生观、世界观等个性因素形成的关键期.信仰的形成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个性形成.因此,科学信仰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科学信仰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支柱和情感寄托.大学生处于心理成长的过渡期,是个体人生成长过程中从依赖家庭到相对独立的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大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需要属于自己独立的认识、情感寄托和精神支柱.科学合理的信仰满足了大学生成长中的心理需求,能够帮助大学生完成心理上的独立,使他们情感丰富、生活充实.


二、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

90后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正处于信仰、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在思考、选择和探索.他们希望正确认识社会,但又缺乏全面、辩证思考的能力.

思想上追求独立, 以自我为中心,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比前几代人优越,从小受到父母的溺爱,是家庭的中心.他们习惯了被别人宠爱和关注,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行为模式,自我意识强烈个性张扬.受科技化和网络化影响,他们从小就接触了更多国家的社会、文化等信息, 在这些现象的碰撞中,形成了90后大学生有独立的思想意识.他们对各种社会现象、文化都有独特的看法,善于思考,喜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对教条式教育管理模式特别排斥.

他们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依赖性较强,深感应该独立自主却总是摆脱不了对家人的依赖,他们总是依赖他人帮忙处理相关问题和事件,适应能力弱;这一群体现实目标缺失,认知能力不足,但自信心较强;这一群体理想信念薄弱,政治观不稳定,但又不乏爱国理性;这一群体求知欲强,敢于尝试,但抗挫能力弱.

善于利用网络,但过于依赖网络.网络时代是90 后大学生的生存环境特征.在这样生存环境中,90 后大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和知识来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提升心智发展.然而过多的网络游戏、虚拟聊天影响正常的作息和学习.

三、针对大学生心理特点加强信仰教育

加强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就必须了解、关心他们,从他们的实际需要出发,引导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信仰的最终确立需要在认知、情感、情绪和意志等各种心理过程中完成,因此必须通过有效的引导来让大学生主动认同、理解和接受科学信仰.加强信仰教育就必须深入地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内容,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和“三观”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高校信仰教育要坚持晓之以理的原则.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即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使大学生充分地了解我国的国情和我国的发展历史,才能在实践中自觉贯彻、身体力行.在高校的两课教学中渗透信仰教育的内容,使大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的动态发展过程,才能使他们坚定对党的信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从而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信念.

高校信仰教育还要坚持动之以情的原则,实施情感渗透.这就要求高校的信仰教育要在实际的生活中关心大学生,以学生为本,提倡人文关怀,以实际行动关心学生.这就要求各级领导、教师、辅导员深入学生,了解学生,不仅要从思想认识上帮助他们解惑,而且要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大学生实际学习、生活和就业中遇到的困难.在提倡人文关怀、培养学生健康人生理念的同时,使其切实感受到学校、师长的温暖,这是学校信仰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

高校的信仰教育要坚持导之以行的原则.在高校进行信仰教育中,一方面要求各级领导、老师、辅导员真正的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到学生的行为楷模;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在处理关键性问题或采取重大行动时会出现优柔寡断、盲目从众等行为,就要求各级教师都要及时、正确的引导学生的行为,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本.此外,在学生中树立正面的学生榜样对于大学生的信仰确立也很重要.

90后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并不是孤立的,它不仅依赖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受社会、家庭的熏陶和感染,更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息息相关.对90后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应该是全方位、整体的.在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中,既要政治信仰教育与法纪信仰教育和道德信仰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和道德意识,同时,也要把信仰教育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引导他们追求健康、科学的精神生活,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罗泽斌.当代大学生根源及对策分析.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39

[2]李雪峰.当代大学生信仰状况及其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3-8

[3]邵宝龙.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信仰教育内容体系构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18-24

[4]董艾辉.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现状及障碍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1,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