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读·探究·升华

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415 浏览:31480

“指导一自主学习”实验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以构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为核心,以下是笔者在“指导一自主学习”深化研究阶段的几点尝试与思考.

一、让自读成为课堂教学的基础

“指导一自主学习”这一实验的基本特征就是“先学后教,超前断后”.其中“先学”是关键,只有学生有效地“先学”,“教”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而先学的有效依托则是学生对文本的自读自悟过程.我常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超前学习,依如下九个步骤做好自学笔记:1、定(结合单元导学制定本节课学习目标)、2、查(查找本篇课文生字词的音、形、义)、3、找(找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字、易混字)、4、理(理清文章脉络)、5、问(学生自学中提出的问题)、6、结(小结本文主要内容,并用书面文字表达)、7、收(收集本课相关的背景资料)、8、赏(鉴赏本篇课文中优秀词句)、9、练(导学提纲的思考与练习).

其中“收”、“赏”属于预习中的提高内容,适用于高年级同学选做,中年级学生不必做.刚刚介入这项实验的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开展自读活动,如查、找、问、结作为必做题,而收、赏、练作为选做题.在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初始阶段,我们应该用一颗宽容的心去看待他们,认真批改他们自主学习的独特体验,给予他们真诚的鼓励.允许自学笔记完成得好的孩子不做课后作业.

二、让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

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之后,我们的课堂景观就会不同凡响,因为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满腔的疑问走进课堂的.比如.《难忘的一课》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里教师和学生一同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景,作者从中感受到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由于课文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对宝岛台湾了解甚少,因此难以理解文中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很显然,传统的串讲串问教学无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更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于是,我课前设计了这样一道导学提纲:你对祖国宝岛台湾了解多少课伊始,我鼓励学生反馈课前所得,孩子们谈古论今.交流课外获得的大量知识,热爱宝岛的情感油然而生.他们先学、会学、博学为我上了生动的一课,自主学习使学生从“满堂灌”的课堂中走出来,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幸福.通过自己学习他们学习语文的视野也一步步走向更加广阔的空间.

我想一节课我们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中也提到“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中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我们能够凭借自己对教材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教材、感悟教材的基础上,尝试着让他们一课一得,这就是成功的语文.

三、让指导成为课堂教学的升华

1 坚持“先学后教”,注重教学针对性.针对性即教师针对学生在超前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教学.如果学生一时无问题,教师就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提出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互动式教学.建立在学生先学基础上的教学不能面面俱到、平铺直叙.此时教师的教学一定要有层次性、递进性,要有提高和升华,不能是对学生先学的重复和简单的总结,这样才让学生感到有新的收获、有新的提高、有新的进步,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

2 渗透“方法意识”,着眼学法指导.如果学生能够自己阅读和思考的时候,就要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另外,只靠学生自己读书和思考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教学一定要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如果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会学生阅读和思考上面.教师要引导和教育学生保持对学习方法的关心,养成“方法”意识.

3 坚持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奥苏伯尔说:“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也是教学的一条规则.当然,学生的实际不仅仅包括已经掌握的知识,还包括学习经验、背景知识和学习方法等.

4 课堂上以导学提纲为主线索组织教学.导学提纲的价值就在于为学生阅读和思考提供思路和平台.提纲的编写特别是问题的设置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个性化阅读和思考的空间.另外,提纲还要给学生提出和发现问题留有空间,让学生有目的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例如,我在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原》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学提纲:(1)作家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2)请以课文第一自然段为例,把你认为文中含义深刻或表现草原景色优美的句子画下来,并谈谈自己的初步体会.课前的充分自读之后,我鼓励孩子大胆分析语句,展开想象,细细品味名家在文章遣词造句方面的成功描写,并有的放矢引导孩子归纳出景物不同特点,切实有效落实双基和能力训练,真正落实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责任编辑 胡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