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的课堂预习

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378 浏览:128889

当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着两大难题: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学生的课外作业太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造成学生厌学.面对这两个难题,我们不难发现其原因就在于教师牢牢地把握着学习的主动权,难以或者不敢下放.这样,学生主动学习并实施预习的时间与空间就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如何能够产生高效课堂呢?那便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的放矢,这就必须在课堂中有必要进行课堂预习.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下我的看法:

一、课堂预习的必要性

1.课堂预习可以提高听讲的目的性、针对性和积极性

课堂预习,知道了课程的内容、问题,对已经理解的部分,就拿自己的思路和教师的思路进行比较,看教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差异在哪些地方,由此来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取长补短,提高自己掌握知识的水平.不懂的问题带到课上进行解决,可以提高听讲的积极性,明确目的,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课前预习可以克服记课堂笔记的盲目性

学生通过预习,对教师的板书、讲课的内容迅速做出判断,是出自教材,还是补充内容.抓住重点,决定取舍,进行记录.由此可见,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思考;盲目的抄录,会浪费更多的思考时间.

3.课堂预习可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预习是学生自己独立地首次接触新知识,要自己读,自己思考,看参考书,查阅学习资料等多种渠道来获取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可见,预习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独立地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一旦形成,将大大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促进今后工作中的进一步学习,自学能力关系到人的学习能力,是终身受益的本领.

二、化学课堂预习的指导

1.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产生缘于对目前知识的不满足.为了引起意义学习的发生,必须提供一些情境或经验去制造学习者对自己现有理解的不满或“困境”.这就要求教师要在预习过程中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预习的热情.

情境的创设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与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问题.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通过活动与同学交流获得认识,并把这种新认识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把新知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在这个内化的过程中对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调整、修缮,使之更趋科学、和谐.

2. 合作预习,共同提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含有社会性成分.知识的建构主要是一种社会过程,意义是在与他人的对话情境脉络中产生的.认知的发展产生与社会性互动,小组协作探究活动可以丰富和加深个人的理解.

帮助学生成立预习小组 教师在帮助学生成立预习合作小组之前,有必要对学生的特征进行分析,从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学习方式等方面出发,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使小组成员具有分布式的专长.成员的专长不同,可使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互为资源,彼此取长补短,促进个人知识及集体知识的增长.

通过合作预习,学生个体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由整个学生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培养学生会“圈、点、批、注”的预习方法

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预习教材内容,以为化学预习就是把教材内容看一遍,其实预习教材内容概括起来就是“读、画、写、记、思”.

“读”,要有课前预读的习惯,首先将课后习题,教学资料,学案等各种教辅材料的问题归纳,把所有问题归纳成问题提纲;其次用一分钟把章节标题及每一个小标题找到,用知识树表示出其关系;然后根据问题提纲,带着问题读懂教材内容,归纳含义;带着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好得多.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就得边读边思考,从教材上寻找答案,这种学习主动积极,预习效果当然要好.“画”,要画出重点、要点、关 键 词 、句.在教材上圈圈点点.“写”,把自己的想法、疑点写下来,带着想不通的、不理解的问题去听课.“记”,要把重要的概念、定义、性质、用途、制法等放在知识树中.“思”,古人说,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教师要教给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认识能力就会提高,在预习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回答教师提出问题,能质疑问题,还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确定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安排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构建知识体系.

4.培养学生写预习提纲

课前教师依据本章节知识目标及历年热点考题,设计好预习提纲,然后引导学生写出预习中的收获即本节重难点,最后让学生集体交流预习体会,互相评点,互相促进.这样进行一段时间后,学生养成了习惯,教师就可以稍放开手,只提供给学生章节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自己列出预习提纲,进行自行预习.这样的好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将终生受益.根据不同的课题,预习提纲的形式可以不同.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课前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知识的系统性,分清主次、重点和难点,列出提纲,提出问题,让学生依纲预习阅读.另一种是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习题(即把课本问题化),让学生带着习题中的疑问去阅读课本.教师要选取与本节知识内容联系比较大的习题,且应用合适的梯度,并要具有启发性,但不宜过难.这样才有利于指导学生去阅读课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把习题印发给学生后,学生可先阅读再做习题,也可以先看习题,带着疑问,再有针对性地去阅读,到课本中去找答案,辨正误.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比较有兴趣.同时,学生依照课本解答问题,可以学习教材中简明扼要而准确的表达和叙述,利于学生解题的规范化.

三、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学会独立思考

预习成败的关键,就是能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预习中要先思考,后查资料;先发现问题,后提出问题;先看清意思,然后再做笔记.

通常,多数学生阅读课文只知道“是什么”,很少提出“为什么”,有的是不懂得发现问题,有的是不善于提问,不愿意思考,有的也不知道怎么去思考.这类学生的阅读仅仅是表面的,常常是“过眼烟云”,听课时不能跟随老师讲课思路,仍处于被动的窘境.要使学生摆脱困境,就要指导学生寻找和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多一点问题的意识.

以上是对高中课堂化学预习方略指导的初步探索,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只要坚持不断探索,对学生不断的指导、训练,学生的学习将会逐步得到优化,学习的质量和学习能力总会有提高的.

(作者单位:河南省汤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