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话学案

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129 浏览:30334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顺应了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新形势,符合培养创新性人人才的要求.但在日常教学中,学案导学存在这样的通病:学案扮演的是课前预习提纲和课堂、课后练习的角色,没有凸显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很好的体现导学和导教的功能.下面以《美国的利益集团》这一堂课为例来谈谈学案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美国的利益集团》这一节课的学案主要由:“学习目标”、“基础知识梳理”、“课堂探究”、“知识建构”、“学以致用”五部分组成.其中“学习目标”、“基础知识整理”是放在课前让学生独立完成的,“课堂探究”是放在课堂上师生一起完成的,因为导入环节视频过多导致“知识建构”匆忙结束,而“学以致用”是放在课后完成的.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但对于该老师设计的学案以及学案的使用我认为还有改进的空间.

一、学案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问题1:“导学”立意太低

该学案课前“导学”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部分:“学习目标”和“基础知识梳理”.“学习目标”来自于《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它的呈现是让学生明确学习要达成的三维目标,这部分设计类似于我们教学中的“预习提纲”.“基础知识梳理”是以填空题的形式对“学习目标”进行地毯式的罗列,填空排列顺序是按照教材上的目题“名目繁多的利益集团”、“利益集团的活动方式”、“利益集团的政治作用”来设计的.通观整份学案,前两个环节类似于预习提纲,要求学生照抄照搬课本知识,而且一、二两个部分的环节功能重叠.

对策1:关注学情,提高立意

高二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学科思维能力,检测如“导学”还是停留在对知识点的简单罗列,缺乏学科思维训练及学法指导,感觉“导学”立意太低.对于课前导学部分,我们不妨按照学习目标设置几个带有思维性的问题,如把学案中“课堂探究”部分两个问题作为课前预习的问题则很好.“面对美国民众的控要求,全国协会会采用哪些方式影响哪些国家机关来阻止控方案的制定、实施?”这实际上是把知识点问题化,考查学生是否掌握美国利益集团的活动方式,同时还复习了三权分立.“美国利益集团为维护自身利益会通过各种手段影响美国的决策,因此,只要利益集团存在,对中美关系的发展一定是不利的.你怎么看?”则引导学生辩证的思考利益集团的作用.这样设计的话,学案对于学生的课前预习的指导作用就会更强一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点的罗列上.


问题2: “导教”功能缺失

学案,不同于课前预习提纲,也不同于课后练习,最重要的是通过学案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学会思考;对教师来说,先学后教,通过学案“导学”让学生把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然后在二次备课中有针对性的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解决学生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从而达到以学定教的目的.通观整份学案,没有一个环节是为老师有针对性教学而设置的.

对策2:追求有效,以学定教

在课前预习部分减少一个纯粹知识性的环节,设置一个“预习检测”之类运用知识的环节,内容可以是体现易错、易混淆、重难点的选择题和判断题,根据课前学生的填写内容,老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疑惑点,而且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在二次备课时能做适时调整.这样的教学不仅有的放矢,而且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不会出现罔顾学情、教师通讲的现象.这也是我们为追求高效学案而倡导的以学导教.

问题3:学案环节僵化

在学案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学校的学案环节设置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复杂,通病是学案环节设置固定化.具体表现为:不管教材难易、不顾学生特点,学案环节固定不变.《美国的利益集团》这一学案环节的设置也是沿袭了《文化生活》学案的模式,没有根据所教内容的变化而做适时适度的调整.学案模式固化僵化的背后透露的是教师不关注学情,不关注教材,又回到了照本宣科的老路上.

对策3:明确目标,做活学案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师在设置学案时,首先要明确这份学案的设置是为了实现怎样的目标,以及如何来实现这个目标.环节的设置就是为了实现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在环节的设置上应该是学案功能的固定,环节则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而定.如《美国的利益集团》这一教学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因此有条件的话可以请学生在课前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一下美国的利益集团,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并了解一至二个利益集团作为课堂探究的内容.

对于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的框节在课前导学部分设置“自构体系”、“预习检测”;对于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具学生生活较远的框节,在课前导学部分最好设置一些“名词点击”、“相关链接”等环节,以补充解释教材上的一些专用名词,如“初次分配”、“再分配”、“转移支付”等,这一环节在经济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同样在哲学教学中对一些哲学家、哲学观点的补充介绍,有利于学生在宏观上理解和把握该哲学家的观点.对于高三一轮复习的学案,教师往往把它设置成练习卷,其实教师若做活一轮复习学案,有效导学会产生高效导教的作用.一轮复习学案设置中,必定要含有“明确考点”、“体系建构”、“自我检测”、“复习疑惑”、“解题指导”等环节,另外的环节则视具体的教材内容而定.

二、听课反思

1.从教材的实际出发

学案教学应该坚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不同的学习模块学案设计应有所不同,同一模块不同框节的学案设计也应该有所区别.“学案导学”模式的运用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检测如固化理解学案导学、僵化使用学案,最后还是“穿新鞋走老路”.因此,在编制学案时,教师一定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吃透教材内容,弄清教材编排体系,这样的学案才是有效的学案. 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只有立足学情、把握学情,教师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学案的编制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课型的实际情况而进行设计.对于高一、高二和高三的学案,学案设置的环节肯定是不同的,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学案的编制也必然是不同的.如 “知识构建”这一环节对于高三一轮复习的学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且“知识构建”的要求更高,不应局限于一框一课而应扩充到以单元为单位;到二轮复习时,“知识构建”则应以一个个专题的形式出现,如“”、“消费”、“公民”、“政府”等.但“知识构建”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则要根据教材实际、学生实际来设置,否则一刀切是不能达成编写这一环节的目的.又如,知识点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的框节内容,可以设置“学习目标”、“挑战自我”、“知识构建”“学习困惑”、“自我检测”等环节.对于理论性强、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学习内容,学案则要做相应的变动.譬如课前导学部分可以创设情景,用问题的形式来呈现,引发学生思考;也可以补充一些专业名词解释,某种现象说明等等.也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查资料做些适当的了解.

只有通过分析学情,立足学情,有针对性的调整学案,才能减少学案编制的盲目性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案不能等同于课前预习提纲、课堂练习、课后练习,对于学案环节的设置不要固化,要灵活,教师要根据学情灵活调整学案的环节,不能墨守成规.

3.从教师的实际出发

学案的编制还应该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而变动.“学案导学”中含有课前预习的环节,检测如每一框节的学案都要教师批阅从而进行二次备课,教师若精力不济会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因此,“学案导学”要根据教师自身情况而定,课前预习环节也可以调整到课堂上进行,在教师讲授新课前给学生规定的时间、限定内容、依据要求进行,这样不仅可以给教师、学生减负而且一定程度上还应和了“先学后教”的模式.

对于不同的教师在专业上也有长短,有些教师比较擅长查资料、有些擅长教学、有些擅长专研教材等等,因此学案的编写要根据老师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充分发挥教师的长处,这样编制的学案才是高质量的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