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学生写作难的三种方法

更新时间:2024-04-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646 浏览:69554

学生写作文有恐惧心理,这种心理如果不消除,提起笔来,便会只字难书.消除恐惧心理,让学生从“怕”字中走出来,必须有实实在在的办法.

一、攻“怕”

首先,帮助找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怕写的同学头号难题是“做饭无米”,觉得无话可说,心中茫然.其实,学生就是缺少积累,教师要引导他们“处处留心皆学问”.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叶老的见解十分深刻,生活就是写作之源,生活中可用入作文的材料比比皆是,只要细细留心,就可吸取丰富的养料.

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积累生活,表达生活,应该是写作的一个规律,也是教师帮助学生找素材的重要途径.但观察绝不是走马观花式的张望、漫不经心的浏览,是为了写作文时“胸中有材”,要深入地观察日常生活,在留心上下功夫.“两耳不闻窗外事”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利用电脑、报纸等途径以学生独有的眼光和敏感对生活中的热点事实进行一定的掌握,这样写作用材会如行云流水般流畅.

其次,帮助搭架子.作文的架子就好比一幢房子事先建起的框架,没有这个框架的有力支撑,高楼就无法平地而起.学生的文章如果没有严谨的构思,没有提纲,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就缺乏脉络和整体感.元代的郝经说过“文有大法,无定法.”其中“文有大法”中的“法”是写文章时所要遵循的原则,而“无定法”中的“法”指的是写文章的模式、风格.

换句话说,所有的文章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但每篇文章都可以有自己的主题、风格和情感.由于中学生年龄小,思想不成熟,考虑不周是常事,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列提纲的习惯,指导他们梳理思想与材料.文章最忌讳“老三段”,犹如“八股文”般束缚思想,限制学生表达的自由,难以写出气息清新的好文章.教师要督促学生勤于思考、动笔,写作前要构思,写作时要列提纲,写作后要修改,一方面学生要遵循写作的基本规则;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减少对写作的束缚.


再次,帮助选“砖瓦”.语言是文章建筑物的砖瓦材料,选得恰当,建筑物牢固、美观.再好的思想,再精湛的见解,缺乏驾驭文字的技巧,文不逮意,同样不能感人.古人云“辞不足不可以成文”,词汇不足,语言贫乏,必定“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所以文章的表现力相当程度上在于词语锤炼的功夫.

教师要帮助学生多积累、吸收、品味语言的精妙,孜孜以求.例如,朱自清先生《春》中“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一个“逼”字用得绝妙,绘写出小草把春送到人们眼前的气势,使人遐想联翩,感受到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精妙的语言如同锦上添花,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上细琢细磨,仔细推敲.“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生要养成准确地、恰当地借成语、俗语、名句的好习惯;在教学中,教师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如:说出几个写景状物、描摹心态的词语,写出几句名言警句等,长此以往,写作起来自然信手拈来,下笔如有神.

二、破“难”

古人云“文成于难”,颇有道理.怎样攻“难”呢?学生要广泛阅读,才能治愈作文的致命伤.我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揭示了阅读对写作的指导意义.

阅读,一方面可以从课内阅读中寻作的源泉;另一方面,从课外阅读中寻作的源泉.课本的写作素材固然重要,但毕竟有限,作文素材的获取,其重要途径要来自广泛的课外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劳逸结合,开展课外阅读,走进自然参加课外实践.比如可以利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要求一名学生讲一小段名人事迹,并附上自己的观点;比如每周抽出一下午时间让学生亲近自然,在切实体验中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新标准》(实验稿)要求:“(初中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作为教师,应该在每学期始,为学生量身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充分利用课内外时间.

需强调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好阅读的内容,引导学生读一些经典著作如《大学》、《论语》、《平凡的世界》、《居里夫人传》等,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三、激“趣”

蔡元培先生说:“教学理论是否科学,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最终要看它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有写作兴趣的学生,就会主动探求,把写作看成是自己的愿望和需要.相反,对写作不感兴趣的学生往往把作文当做苦差事,被迫动笔,敷衍成篇.人们也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说,学生如果爱上了作文,写作兴趣调动出来,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这是颇具慧眼的看法.

换而言之,教师对学生的美好希望, 是写好作文的巨大动力.我认为通过教师的“期望效应”增强学生的写作愿望是激趣的良策,但要考虑以下两点.

一是教师的“期望”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可以对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之上、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之下这三个维度进行适度的引导,把写作指导的重心放在维持学生的写作动力上.教师要对分数有一个正确的看法,绝不勉强学生做他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对有一部分学生来说,100分是成功,而对另一部分学生来说,60分“万岁”.教师要确定学生的作文极限值,只要他把写作的最大可能性发挥出来教师就应该鼓励,并对学生充分肯定,保证他们的写作热情.

二是善用表扬.俗话说“数子十过, 不如奖子一长”,多给学生一些激励性的话语,会给学生最直接的精神动力,增强学生写作的上进心,作文也会越写越好,因此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美”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的进步,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另外,教师要尽量安排面批的机会,使学生和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推动师生感情交流,彰显学生的个人价值,体现学生在教师心中不可忽视的地位.

作文在语文考试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甚至有人提出中考只考一篇作文即可.作文虽然重要,但实际状况是高投入,低产出,作文依然是中学生的一大心病.

因此,“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应是作文教学的题中之义,并且是首要之义”,作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任何的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都是不可取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必须寻找切实的方法, 才能有效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4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