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指导,提高古诗文背诵效率

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199 浏览:56626

摘 要:新课标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本文根据背诵的规律,从熟读课文到理解课文到方法指导,从背诵效果的强化到背诵时间的选择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做法,以期提高学生的背诵效率.

关 键 词 :古诗文;背诵;指导

新课标要求学生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以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背诵情况往往不尽如人意,学生尤其是中等程度以下的学生经常费力不讨好,花了大量时间去背,结果还是背不出来,或者是今天背明天忘,背诵效率极其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背诵指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

一、熟读是背诵课文的前提.

无论什么课文,古诗也好,古文也好,要让学生背诵,首先得指导学生熟读.因为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识记是一种反复的感知过程,通过反复感知形成一种巩固的联系,所以熟读是背诵的前提.对于古文,怎样才算是熟读了呢?其标准是:一读音准确,断句正确.读音准确的要求是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间有通检测字以及古音破读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课文对这些都有注解,教师要提醒学生认真阅读注解,养成依据注释,把字读准确的习惯.断句正确是由文言文的特殊性决定的.正确理解才能正确断句;反过来,断句的正确也说明对这个句子理解的准确.如“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就不能读成“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也不能读成“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仔细注意学生的断句情况,不正确的要及时纠正.二是要句读流畅,语气恰当.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表明教师作用的句子分两句,前句用了一个“必”字,说明教师对于学者的必要性,这个“必”字一定要重读;后句用“等者等也”句式表示判断,语气坚定有力.三是段落清楚,层次分明.达到这三个标准,谓之熟读.

二、理解是快速背诵课文的基础.

熟读是背诵的前提,而理解则是准确而迅速地背诵课文的基础.搞不清文章内容,理不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和作者的写作思路,靠死记硬背也能把一首诗、一篇古文背下来,但那只能是事倍功半,而且还容易背错,这也是一部分学生背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高中学生虽然已经明白理解记忆的效果好,但他们往往无法很好利用自己的理解记忆,习惯性地采用机械记忆法,结果自然是不言而喻.其实高中生的记忆是有自己的优势的,他们正处于记忆的黄金阶段,较好的记忆力和较好的理解力强强联手,是一定能有好的背诵效果的.我们教师只要注意加强对文章理解的指导和点拨,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做到了如指掌,思路层次清楚,背起来脑中有纲目,胸中有成竹,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背《劝学》,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三大内容: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列出课文的提纲,然后把文中的二十条比喻用精练的语言写在提纲上,有了这么一个制作提纲、消化内容的过程,学生背诵起来就会快捷得多,一般两节课下来,全班大部分学生都能将全文准确无误地背下来.全文背诵的篇目,尤其是议论文宜指导学生在理解文脉的基础上背诵.

三、好的方法是快速背诵的关键.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不同文章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指导学生快速背诵课文.

1.关键信号提示法

有些诗文篇幅较长,相似的句子较多,出现的人物也多,乍看觉得好背,但背起来很容易前后混淆,并不那么好背.这时就要启发或帮助学生找出关键信号(或者说词语)并把它们标出来作提示.比如贾宜的《过秦论》要求背诵最后三段,第三段多为排比,以动宾结构为主,关键的词语有:及至始皇――奋六世――南取――乃使――于是――然后――天下已定.这些词语按照事态发展点出秦始皇由攻势转为守势的几处关键信息,学生按这个提示进行背诵,速度将会大大加快.这种方法实际上给学生背诵进行的追踪式思考铺设了台阶,搭了跳板.善背诵者,就善于将关键信息(或词语、句子)串联起来,并带动一些其他的关键信息,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十分明显的语言信息流.又如《阿房宫赋》第三自然段写“宫室之奢靡”,作者从多个角度对“宫室之奢靡”进行了描绘,学生背着背着就背混淆了.此时,让学生在纸上把易混淆地方的关 键 词 找出来并标上记号写下来:负栋之柱――农夫,架梁之椽――工女,钉头磷磷――粟粒,瓦缝参差――帛缕,直栏横槛――城郭,管弦呕哑――言语.这个纲目标示得十分醒目,学生据此背诵,不再混淆不清,效果很好.这样的方法教给学生一两次,他们就学会了,以后遇到类似的课文,他们自己就会采用了.

2.突破难点背诵法.

一篇古诗文,往往有一个地方最难背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心理学中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双重干扰的结果.即先学会的东西对后学会的东西会起干扰作用,后学的东西也对先学的起干扰作用.对这些难背的段落,教师在课堂上应加强诵读的指导,辨清难点难在哪儿,以突破背诵难点.如古诗《离骚》,学生很难背,特别是第二自然段,难在文中出现了许多用作比喻的香草.教师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理清课文层次,辨析各种香草出现的地方.课后依据作者先因怀疑彷徨,内心挣扎,而在“兰皋”“步”、“椒丘”“止息”;有了明确想法“复修”“初服”后,便用“芰荷”“芙蓉”装饰自己这一思路,排除干扰,集中注意,全心全意投入到课文背诵中.对于背诵难点,要引导学生避免从头到尾死背,把背诵的主要精力放在难背的内容上;或引导学生把课文化整为零,一段一段地背诵,各个击破,避免互相干扰.等各段背熟了,再把整篇课文连起来.

当然,背诵的方法多种多样,场景画面联想法、主要线索串联法、只记首字法等都是背诵的好方法,教师要做的是因文而异,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的背诵方法,以提高效率,取得好的背诵效果.

四、及时巩固复习,是提高背诵效果的有力保证.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及时背诵的当天的学习内容,以保证背诵的效果.我们可以引导采用集中背诵与分散背诵相结合的方法.除课堂背诵外,及时利用当天的晨读时间让学生集中背诵课文难点,或引导学生睡前依课文层次回忆要求背诵的内容,如果想不起来了,第二天早晨马上弥补,及时巩固.背出后,或三天或一周,时不时地再读读背背,时间一长,这些内容自然就在学生脑中扎根了.


诵读古诗文,是一个十分愉悦的学习过程.通过背诵,学生可以穿越时空与古代志士仁人、贤者智者对话,了解我们的国家、民族、历史.并把历史文化的积淀,转化为自身的人文素养.这一点是学生渴求的,也是当前素质教育必需的.多读多背古诗文,会让学生终身受益.我们教师应指导学生想方设法多读多背古诗文中的精品,提高背诵效率,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