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的精彩“探”的顽皮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748 浏览:20638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和县“三环节”课堂教学改革共同成长,我感觉在“三环节”的指引下,我能学到更多的方法;更好地提高了教学效率.特别是“课中改进”环节让我体会更深.《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阅读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 键 词 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其表达效果”,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目标,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中的提示语,在这方面有很明确的引导.可是在实施“三环节”的教学改革中我发现,学生在预习课文,完成预习提纲的时候,对于“好在哪里”这种类型的题目,完成的不好或者干脆不做,使教学目标落不到实处.但如果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案例一]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雷雨》中有这样一句:“忽然一阵大风,刮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在设计预习提纲时,我们让学生体会“垂”字的用法.我们备课组的三位教师都注意到了这个“垂”字,但教学角度有所不同.

师1:(出示句子)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一句好?

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蜘蛛从网上落下来,逃走了.

生:我觉得第一句比第二句好.

师1:为什么?

生:第二句中的“落”好像蜘蛛掉了下来了.

师1:这个“垂”更形象,我们来好好读读这句话.

第二位教师在反馈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后,是这样处理的:

师2: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这句话中“垂”还可以换成哪个词?

生:可以换成“落”.

生:可以换成“爬”.

生:可以换成“滑”.

生:可以换成“吊”.

师2:可以换成这么多词,作者为什么单单用了“垂”?

生:用“垂”字更具体.

生:用“垂”字更形象.

师2:(出示课件:蜘蛛从网上垂下来演示.)我们看看蜘蛛,它顺着丝往下来,整个身体好像在丝上――(生:垂挂着.)

师2:这里用这个“垂”字多准确啊!

第三位教师在总结了前两位教师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了教学,重新确定了教学目标,从“体会其表达效果”入手,用自读自悟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理解了用词的精妙.

师3:“垂”下来是怎么下来?你见过蜘蛛从网上垂下来吗?

生:我见过,就是蜘蛛拽着一根丝吊下来.

生:我没见过,我猜应该是蜘蛛从一根丝上滑下来.

师3:我们看看图片,没有落到地面的蜘蛛是什么样子?

生:像是挂在丝上.

生:像是垂挂在丝上.

生:像拉着蜘蛛丝在打秋千.

师3:大风来了,网上的蜘蛛就不安全了,它要下到地面,找个地方躲起来.那么它逃跑最快的方法是什么?

生:拉着一根丝垂到地面,最快.

师3:多聪明的小蜘蛛,多快的“垂”啊!这是蜘蛛特有的一种行走方式.我们都来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小蜘蛛的有趣吧.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反思]

“垂”是一种姿态,是属于蜘蛛的姿态,当大风来临的时候,这个姿态透露出蜘蛛的机灵,也折射出蜘蛛逃跑的急切.在这些人看来,尤其是小孩子看来,颇有一番情趣.有时候,对于一个词语的推敲,不是好或者不好能说得清楚的,也不是形象不形象就能概括的.因此第三位教师在总结了前两位教师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了教学,重新确定了教学目标,从“体会其表达效果”入手,用自读自悟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理解了用词的精妙.因为他让“垂”走进生活,走向蜘蛛,并且联系当时的情境,这样更感性,也更有趣.这样的词语教学才是最贴近预感的.

[案例二]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找春天》中有这样一句:“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听一位老师在学生读到这里时,是这样教学的:

师:这里的“探”字还可以换成哪几个字?

生:可以换成“钻”字.

生:可以换成“冒”字.

生:可以换成“露”字.

师:相对于“钻”、“冒”、“露”这些字,“探”字好在哪里呢?

生:(几乎异口同声)“探”字更形象.

师:让我们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形象感来.

[反思]

丁培忠先生曾这样讲过:“语文这种工具,不同于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这种工具,你不用它便罢,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赋予它自己的思想、观点、倾向、感情.”这句话好像就是针对这样的课而言的.品味词语的表达效果,如果看不到它身上作者的感情因素,语文味还是淡的,还是浅的.就《找春天》一课,可是作者为什么偏偏用了这个“探”字?“探”是一种主动的姿势,是带着好奇的心理的词语,“探头探脑”的顽皮和稚气含在其中.在作者的眼里,这哪里是小草啊,分明是一个睁着好奇眼睛的娃娃.不用说,“探”字有作者的情在里面啊,作者用喜爱的目光看,用欣赏的目光看,鲜嫩的小草也就有了灵性,有了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