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名师采访经验

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631 浏览:17619

摘 要 :随着大学扩招和对科研工作的强调,如何保证高校教学质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发掘整理名师教育思想、方法,促进教学交流,发挥名师示范效应,是非常必要的工作.本文将在数年来名师访谈工作的基础上,总结我们开展这一工作的过程与心得体会,探索提炼名师教学经验的方法,及如何认识名师教学经验的问题.我们认为,名师采访要从“平凡”的问题入手,以“做了什么,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为中心,这样才能充分反映名师的教学个性,并更利于他人借鉴、参考.

关 键 词 :大学教育;教学经验;名师访谈;教学质量

一、工作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由于大学普遍扩招和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教育质量滑坡”现象.这个问题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大家越来越注重“名师”的示范效应,希望通过对教学名师的表彰、经验发掘与交流,带动高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1-6].

现代社会讲究速度与效率,分工也越来越细致.反映到教育上,教学的模式、方法等与二、三十年前已有很大不同,传统的“薪火相传”、“耳提面命”的教学模式已无法胜任现在的教育规模,以及现代大学对研究和创新的要求.但好的教育,能养成人格,培养能力的大学教育确实需要传承与积淀,需要老师之间不断地交流与讨论.因此,在现代大学教育模式下,如何增进教师之间沟通与经验交流,如何吸取前辈名师已有教学成果,如何传承优良的治学传统,就成为教育管理者普遍关心的问题.“闻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老师的一句话,可能改变学生的一生.多一名优秀教师,其社会效益和影响力不可估量.

基于这种思路,对优秀老师以专访的形式,梳理出可供他人学习和借鉴的教学思路、成长历程等,将对高校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事实上,名师成长规律、教学特点的研究已成为一个兼具实践和学术意义的工作[6-9].

我们从事大学名师采访、教学经验整理的工作已有数年.2009年我们曾发表过一篇文章,从提纲设计、采访准备、提问技巧、过程把握、后续编辑几个方面谈如何开展和做好这一工作[10].又经过这几年的积累,我们对此项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悟,下面就谈谈我们的经验与体会.

二、名师访谈方法

首先要明确采访的目的不是为了宣传教师的“事迹”,而是探讨总结教学经验、发掘教师的教学思想.我们认为对于名师访谈,关键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 采访准备

首先要根据教育的一般规律和教学工作流程设计一个通用的采访提纲.比如可以按照备课、讲授、作业、考试、实践等教学环节设计一些问题,还可以扩展到国内外教育的对比、评价,研究工作经验与感想,人生感悟及学习建议等方面.一般来说,“名师”都很忙,不太可能为了采访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细致的梳理,所以问题一定不要空泛,这样才能为以后的深度采访打下基础.

其次对每一位被访老师都要再进行细致的准备.被访老师的简历、文章著作、已接受过的采访、讲座或授课录像都要去读或看,从中发现、提取出有价值并且个性化的问题.要保证较高的采访质量,决不可以让被访者简单重复一下过去说过的话,这样他也提不起谈话的兴趣.

2.访谈过程的把握

由于名师采访是座谈的形式,过程与内容都比较随意,故要求记者具有很强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善于把握访谈节奏和方向.

采访过程中尽量不要打断老师的讲话,但在谈话的间隙要适当发表一下意见,调节气氛;另外,采访人一定要用笔记录教师的谈话要点,善于抓住关键和闪光点,稍后重点提问.精彩的采访要找到、聆听、并进一步发掘被访者最难忘的经历和感悟最深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记者要在采访中成为一个“对话者”.被访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如何与他们“对话”?“秘诀”就两个字:逻辑.这里的逻辑有三重含义:被访者的逻辑、通常的逻辑或常识、记者自己的逻辑.这三种逻辑不完全一致的地方往往就是需要进一步发掘的闪光点.在采访中要迅速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主要观点,并用自己的知识体系、人生阅历,还有之前所做的准备进行回应,引伸对方的观点,提出一定的疑问甚至质疑,这样才能将采访引向深入.

三、名师采访工作的几个关键

1.采用平凡的问题.因为不是新闻报导,不需要某种新奇的观点吸引读者,而且尖锐的问题并不利于营造良好的谈话气氛.“独特的见解”应该是自然流露出来的,要有事例与逻辑的支持.我们的经验是,所有的提问可按照一个统一的模型来设计,这就是“做了什么,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通过平常的问题逐步深入,也使对方每句话都有依据,其论证过程也给记者留下了思考与提问的空间.平凡不是平庸,像“您有什么教学经验与体会”之类的问题最好不要问.

2.开场问题.找到一个合适的开场话题非常重要.比如有国外求学或访问经历的老师可以让他们先谈一下中外教育的异同,年龄大的教授可以从教学的历史入手.名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历,表达与条理不成问题,开场问题如果能“搔到痒处”,往往能引发老师的兴致,侃侃而谈,并且也会有很多精彩的即兴发挥.

3.随机应变.采访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提纲和问题,我们也从来没有一次是按照准备好的问题来做采访的.采访提纲只是一个参考范围,也让被访者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记者应根据谈话内容,随时记录下其中的闪光点和未尽之处,稍后与对方进一步探讨,把采访推向深入.如果按照提纲逐条去问,采访过程肯定是生硬的,不太可能有灵光一闪的精彩发言,最后的文章也会空洞无物.

4.采访的境界.初做采访往往并不知道工作的重点与关键在哪里,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也比较肤浅,还会因为面对“名师”而紧张不安.如果记者工作态度认真,又善于总结、反思,这个阶段就可以很快过去,初步“稳住阵脚”,理清工作头绪.

第二阶段是将被访者由伟大归于平凡.名师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们的知识贮备、人生阅历、教学经验与对教育的思考可能都是记者“难以望其项背”的,自然让人产生敬畏之心.但过多的敬畏之心并不利于采访工作,因为记者要理解甚至“把握”采访对象,才能把他的精彩之处充分展示出来.实际上“名师”、“泰斗”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们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甚至有某些缺点和漏洞. 第三阶段是将被访者由平凡复归伟大.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个丰富、精彩的内心世界,何况“一代名师”.你要还原“名师”真正“高不可及”的地方,他的人生选择,他的付出与努力,他的思想见解等等,究竟有何高明之处?平凡与伟大之间,有时真的只有微小的差别,但这一点差别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会逐渐放大,而成为完全不同的结果.这个过程也能给我们的读者以真正的启示.

四、访谈资料的整理与编辑工作

由于访谈的原则是畅所欲言,话题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又很难从采访录音中准确辨别出专业术语、引用例子、地名人名等信息,所以这个环节的工作很繁琐,非常不容易.我们的编辑工作大致分下面几个步骤:

1. 划分章节.虽然大的方向是教育教学,但因为是以被访者为本,所以往往并没有确定主题.首先要通读采访稿,找出内在“主题”,并据此划分为几个章节,再根据这些章节调整内容顺序.

2. 编辑内容.接下来的工作是内容细读与编辑,把一些罗嗦重复或没有价值的内容删除,把一些口语化、语义不清的语句改成通顺的书面语.

3. 修补内容.再接下来的工作是根据精减后的内容拟定章节标题,根据被访者的回答重新调整记者的问话,以在文章中营造一问一答,“针锋相对”的现场感.我们不赞成把谈话内容改用第三人称重写的方式,增加很多不必要的工作,而且并不适合充分表现“名师”的思想.这里还有一个很困难的工作,因为谈话有时是言尤未尽,甚至少了对文章来说很重要的一块,这就需要编辑时顺着被访者的思路把文章补充完整.这个工作做得怎么样,能否得到被访老师的认同,就看编者的能力与水平了.

4. 加上标题.为文章想一个合适的标题.这个标题既要有概括性,又要有文化内涵,起得好并不容易.

5. 最后修订.通读一遍文章,修正语法和文字错误.再为文章写一个摘 要 ,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要有一定吸引力,使读者能感受到文章的精彩之处.

以上几个步骤根据实际情况和个人习惯可交叉进行.最后编辑完成后,应该发给被访老师确认或修改.总得的来说,我们的编辑工作因为有比较好的采访基础,并都一丝不苟地下了很大功夫编辑,所以都能得到被访老师认可,有的老师还专门回复了很高的评价.

五、对名师和名师教学经验的认识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进行120多次名师采访(http://llt.pku.edu.).我们觉得大学的“名师”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老一辈的学者,已经退休或临近退休的一两代人.从他们身上感觉到的是真正的执着、热爱、智慧,是一种属于另一个时代而难以仿效的人生境界.他们说的都是很平常的话,没有豪言壮语,但就让人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他们的责任、辛苦、甚至磨难,都以一种很平常的态度自然地流露出来,是教育、学术、生命融为一体的“圣人”之道.还有就是中青年的一两代人,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各种想法和方法很多,个人也年富力强、魅力四射.对他们的采访相对是比较轻松的,因为他们大都能侃侃而谈,自己也很能营造谈话气氛.

“名师”的教学思路、方法有很多共同之外,这是因为好的教学设计都要符合一般的教育和认知规律.比如名师成长过程都有必要的传承或同行的帮助,都喜欢教学工作、喜欢学生,都重视交流、讨论和学生的意见,都认真准备、设计授课内容,都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都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专业水准等等.另一方面,不同年代、不同人生经历、不同专业背景的“名师”也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正是这些“个性”才更具感染力和示范效应,这也是名师现身说法的真正意义所在,也使这些宝贵的经验有血有肉,不流为空洞的老生常谈.

“名师”往往承担很多科研项目和社会工作.由于科研、职称方面的压力,优秀教师的著述,大多偏重于专业方面,没时间和精力整理自己的教学经验.所以,通过访谈形式共同研究探讨、推广应用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增强教师队伍凝聚力,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程大琥. 试论名师的基本特征[J]. 中国教育学刊, 2000, (3): 59-62.

[2] 徐利治. 西南联大数学名师的“治学经验之谈"及启示[J]. 数学教育学报, 2002, 11(3): 1-5.

[3] 陈列. 论大学教学名师[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6): 131-134.

[4]王屹. 探求影响名师教学成功因素为培养后续名师提供借鉴[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0(1): 60-63.

[5]张妍, 孔繁昌, 吴建芳, 等. 积累 改革 实践——教学名师成长历程的个案分析[J]. 现代教育科学, 2010,(4): 93-96.


[6]郭华. 名师是怎样成长起来的——从对五位名师质的研究中谈起[J]. 中国教育学刊, 2008, (8): 31-34.

[7]肯·贝恩.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M]. 明廷雄, 彭汉良,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8]郭九苓. 教学的魅力-北大名师访谈录(第一辑)[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9]郭九苓, 昌增益, 柴真. 教学的魅力-北大生命科学名师访谈录(第二辑)[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10]郭九苓, 王肖群. 名师访谈的意义及实施方法[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9,7: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