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的采访艺术

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406 浏览:16512

《杨澜访谈录》于2001年由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创办并主持,是一档高品位、高质量的访谈节目.节目定位不同于其他娱乐类的访谈节目——被采访对象多是演艺明星,聊的主要是趣闻轶事和花边新闻——《杨澜访谈录》所邀请的对象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阶层的精英,人文和国际化是这档节目的最大亮点.节目以精彩人物和精彩话题为支撑,畅谈个人成长经历,分享成功的经验和人生感悟,拓展节目的广度和深度,着重表现个人在社会的大背景下成长、变化的细节,寻找生活中温暖的情愫和人性智慧的光芒.

在采访过程中,杨澜表现出极为专业的态度,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采访风格.如何让被采访者接受采访,并能敞开心扉,甚至把自己最隐秘的事情都能告诉你,进入一种融洽交流的佳境,这和主持人的采访技巧是分不开的.下面以《杨澜访谈录》的具体节目来探究《杨澜访谈录》中独特的采访艺术.

一、充分的准备工作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一次采访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采访成功的关键.采访前的案头准备越充分,采访就越深入,还可以防止纠缠于细枝末节而不能有效把握全局的情况出现.对于一些重要嘉宾的访谈,杨澜团队提前几个月就开始做案头的准备工作,报纸、杂志、书籍等资料摞起来有几十厘米高.

人物访谈实际上是对话式的人际交流.访谈能够自然流畅,深入地进行下去,双方必须有“共同感兴趣的信息符号”.只有一个好的话题,才能引起受众的注意,才能展开更深入、更有价值的谈话.《杨澜访谈录》的嘉宾多是一些在某个领域有突出成就的“大家”,他们已经不止一次地接受过媒体的采访,如何找准话题的切入点,让嘉宾愿意说,是采访者必须考虑的方面.

对于同一个采访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采访角度.金庸先生是媒体的常客,从人生经历到创作体验等都是媒体感兴趣的话题.杨澜采访金庸时,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并阅读了十几本《明报周刊》,经过思考、归纳,形成了这样的采访提纲:对通俗文字的定位—金庸对武侠小说中的历史眼光—澄清有关“为秦桧平反”论的说法—祖父的“侠义”精神对金庸的影响—金庸年轻时的抱负—侠义思想在中国历史演变中产生的利与弊.在开始录制之前,金庸要求看一下杨澜的采访提纲.由于前期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所以看完之后金庸称赞“提纲写得不错”,接下来的采访自然非常顺畅.

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对所要采访的嘉宾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找到和嘉宾情感交流的结合点,更好地把握与对方的情感交流.这既有助于拉近彼此的感情,也有助于下面谈话中一些严肃问题的探讨,从而促成节目的成功.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高明的采访艺术.

二、对人文关怀的追寻

在这个物欲横流和娱乐至死的时代,《杨澜访谈录》坚持“记录一个人和他的时代”的理想,用心灵的对话、细节和真诚去发现人内心深处最真实感人的情愫.既采访到观众想要看到的精彩细节,又不过分挖掘嘉宾的隐私,在节目中体现人文关怀.

《杨澜访谈录》的第一期节目是对原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的访谈.在那次访谈中,王光美的哥哥王光英不期出现在了录制现场,也加入了谈话.两位老人回忆到辛酸之处,王光英动情地留下了泪水.王光美看到哥哥流泪后,与他拥抱在一起,一边用手抚摸着哥哥的头,一边安慰他.预料之外的这个场景甚至让摄像师也愣了愣神,但旋即恢复了工作状态,记录下了这一珍贵的历史瞬间.两位老人的真情流露为节目增添了震撼人心的力量.直到如今,杨澜和她的团队都视这期节目为难以超越的“孤本”.

《杨澜访谈录》呈现给观众的,是与每一位嘉宾充满人性温度的细节互动.在对张海迪的访谈中,节目临近尾声时,杨澜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海伦凯勒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检测如给我三天光明,检测如你能够行走,你的愿望是什么?”张海迪说:“我希望我也能够像很多的女性一样,在学校门口等我的孩子.他老远地跑过来说:‘妈妈’.我会搂着他肩膀说:‘儿子,今天怎么样?’”朴实、自然的回答,让很多人闻之动容.

不论是面对政界高官还是导演明星,亦或是作家百姓,杨澜总是以一种平视的眼光、对等的地位、真诚的态度和他们做心灵的对话,采访对象也愿意把他们的经历和丰富的内心体验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杨澜访谈录》处处体现着对人性温度的追寻.

三、温和中的睿智

访谈者是一档谈话节目的“灵魂”,是谈话的引导者和控制者,决定着一档节目的成败.作为一名女性节目主持人,杨澜的提问多是顺应式的,最大特点是温和、宽厚、善解人意,但同时又不乏睿智和犀利.

在《杨澜访谈录》针对李敖的专访中,话题之一是新党请他来参加“总统”竞选这件事.李敖在节目中说,别人参加竞选都是西装革履,但他一反常态穿着红夹克,一身格格不入的装扮,以示自己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种做法符合李敖一贯桀骜不驯的特点.但最后集体照相的时候,李敖强烈要求站在正中间的位置.杨澜抓住这个细节,借题发挥,半开玩笑地问:“下面有人往你身上扔臭鸡蛋吗?”这个问题尽管很尖锐,但却不是故意发难,而是水到渠成,李敖也没有因为这个“不太友好”的问题发飙.

杨澜采访著名学者余秋雨时,在就谣言和小道消息这一话题交流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看法,余秋雨说:“过去传媒过于刻板,现在言路初开,这在整体上不是坏事.我们应该以幽默的态度来看待这种纷乱现象,然后一起努力,尽快促使我们的文化环境从无序走向有序.”这时,杨澜没有顺着余秋雨的思路继续说,而是表达了不同的观点.杨澜认为这种无序会延续很长时间,不可能快速走向有序,所以短时间内大家只能去适应他们,不能寄希望于有朝一日会改观.


杨澜的话显然激起了余秋雨的谈话,余秋雨说:“前几年香港一家大报发表文章,谣传我企图在一个戏曲剧本上署名,后来文章作者和那家报社经过多方查证是谣言,连续几天公开道歉,把我感动得热泪盈眶等这就是大报的品位,这是最重要的‘有序’.”如果杨澜人云亦云,余秋雨不可能说出这番含义深刻的话.正是杨澜的睿智让余秋雨把话题引入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上.

四、深厚的文化底蕴

杨澜曾经说过,社会需要的是可以支撑起生命重任的文化,我们的文化应该鼓励创新和想象.面对不同人物背后不同的历史文化,杨澜总能应对自如,这一切源于她的文化责任感.

采访李敖时,她没有用惯常的表现手法,而是用了武侠色彩的快意恩仇为题,表现这个生活在口诛笔伐斗争中的特立独行的奇人,开篇用了“一脸杀气”、“有仇必报”和“响马生涯”几个词,把李敖江湖斗士的浪漫气质和传奇色彩表现了出来.

深厚的外国历史文化修养,使杨澜在采访一些国外政要时,分寸把握得也很到位.杨澜采访克林顿,节目组商议的时候大家都说应该问问莱温斯基的事儿.但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如果凭空去问的话,第一非常唐突,第二有炒冷饭的嫌疑,第三此事件是克林顿政治生涯的一个污点,他本能地会排斥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又是观众非常想知道的,中国观众希望能够看到一个中国记者问出这个问题.在准备资料时,杨澜了解到,每一位美国总统退休以后,都会建立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图书馆.克林顿也不例外.在克林顿图书馆有一间屋子,专门讲莱温斯基事件,所以杨澜选择从这个角度发问:“每一位总统都可以决定自己的图书馆是怎么样布置的,你为什么要把这样一件曾经给你引起过很大不快和痛苦的事件放在里面?”以他做的一件事反过来问他,这个问题很具体而且不容易回避.

《杨澜访谈录》中的采访艺术源于充分的准备工作、对人文关怀的追寻、温和中的睿智、独到的见解以及对中外历史文化的修养,这些也是《杨澜访谈录》必不可少的成功元素.面对当前电视娱乐化越来越严重的倾向,这种坚持“记录一个人和他的时代”的节目理念,让我们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去了解一个故事、体验一种情感、感悟一种思考、收获一种文化,让观众近距离地感受那些各领域内值得尊敬的翘楚们传奇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正如杨澜所说,中国拥有如此众多的人口,社会正变得越来越富有,大众受教育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于荧屏的需求必然会出现分化.谍战剧、清宫剧尽管有一定的市场,但总有那么些人需要看一些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思考的东西,看一些更过瘾的东西——当然,不一定是多么严肃的东西.

(河南南阳人民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