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035 浏览:157382

摘 要: 中学语文内容博大精深,任课老师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而且精于课堂设计,善于方法创新,才能全面完成其教学任务.为了用好新课本,实施新课标,探求新思路,启迪新思维,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探究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和把握文本特点等实施语文新课标的教学方法.

关 键 词 : 中学语文; 教学改革; 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6-0147-01

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提高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新编中学语文课本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广泛,教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其教学任务,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用好中学语文新课本,实施中学语文新课标,探讨中学语文教学的新方法,本文仅就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谈点个人粗浅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训练学生阅读、口语、书面表达能力.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呢?

一是要调动兴趣,让学生喜欢自读.要让学生喜欢自读,首先要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阅读情趣,使学生由潜伏状的情绪变为积极活动的状态.在教《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一文时,教师先有目的地设计了以赵本山的小品“心理诊所”为学前导语,让人捧腹大笑的是,心理医生医好了心理病人,自己却成了心理病人.笑后反思,心理医生就是拥有了不属于自己的一百万元钱而成了心理病人的.通过这一导语的设计,使学生很易得出“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的结论.进而再让学生学习把握文脉时,就不难理出:得赏前无忧无虑;获赏赐患得患失;撤消赏赐―寻回平和.至此:拥有巨大的财富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便水到渠成地成为本则寓言的寓意所在.由此可见,教师精心设计学前导语,帮助学生理清文脉时,运用提纲导读法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之喜读.

二是要导以技法,训练学生善读.对于阅读训练来说,喜读是基础,导读是关键,善读是目的.在阅读训练中,教师始终有意识地运用提纲导读法帮助学生理清文脉,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为了使学生对《朝花夕拾》这部名著有个整体印象,我利用课堂时间将印发好的这部散文集的相关情节发放到学生手中,引导他们理清情节并加以记忆.故乡忆述(七篇)――《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猩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南京求学―《琐记》;留学日本―《藤野先生》;归国任教《范爱农》各一篇.通过这种提纲导读,使学生得知,《朝花夕拾》按时间先后排列,忆述了鲁迅从少年到青年时期的一些重要生活片段,这些优美的散文真实而生动地抒写了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从而也大大加深了学生喜读名著的兴趣.

三是要吃透教材,提高学生悟读能力.一堂好课的根本应首先体现为“透”,即吃透教材,它可以表现为广、准、深、巧.广,首先是将文本放在深广的知识背景之中去学习,让课程有广度――作者生平经历,思想历程,写作时代背景等都可信手拈来增加文本底蕴;其次是拓展延伸,课内外结合扩宽视野.准,是对教材理解深,教师对文本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深刻的体悟.巧,一要巧在设问,二要巧在选准突破口;三要巧在问题来自学生.

语文课应该是以悟读为主的,课堂上要有学生有情味的朗读、有思味的诵读、有韵味的赏读、有深味的诵读.这“悟读”的课堂上,无论是教师的点拨指导,还是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合作探究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以理解性、赏读性朗读或默读结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累欣赏优美的语言,获得良好的语感,体味文本的情理,感受心灵的震颤.

二、把握文本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由于中学语文新课本编排方式的不同,我们在教学中提倡不拘泥于文本,既要源于文本,走出文本,但又不可忽视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的教学思路.在这方面,可采取以下方法训练:

一是梳理知识,系统归类.语文知识包罗万象,这些知识散见于注释、练习、花边知识和综合性学习之中.教学时,首先应进行集中归类加以整理,使之系统、有条理,以便于掌握而不致有所遗漏;然后,抓住知识间的联系进行归类,形象而又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知识框架.比如,鲁迅的作品很多,学生最易混淆,可采用歌诀助记法,使学生很快记忆.“鲁迅作品记心间,四篇小说呐喊声;乙己正在做小事,故乡里面社戏兴;藤野来到百草园,朝花夕拾看散文;二心集中论惊诧,雷峰塔倒堆成坟.”

二是比较辨析,求异出新.求知应须“刨根问底”,切忌“浅尝辄止”.语法教学很复杂,师生都很难掌握,我认为语法教学关键要突出“用”字,在教学词类时,我曾给学生出了“骑车须把把把直,下棋要将将将死”.让学生辨析三个“把”和“将”字各属什么词性,通过分析比较,学生也就知道了词的兼类现象,这也正是词类教学的突破口.

三是好课当求“活”.语文是一门最富情感的学科,语文教师应该是感情丰富之人,语文课堂则应该是情深意趣的快乐时空,这就要求课堂当求“活”.一是生活的活.学习本身是生活的一部分,而语文尤其要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是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学习的始终都有自我个性的情感体验加入其中.其次是灵活的活.不论是读还是讲,不论是表演展示还是活动实践,都应当是建立在文本基础上的安排与架构,是符合师生双方内在需求的.课堂上的问答,引导是智慧的,那些随意,随机的对话也应是智慧的,而这智慧是对课堂中师生间、学生间、师生与文本间所产生的信息进行的有效调控,是在倾听、思考、交流之中的有效沟通,是思维火花碰撞达成一致的和谐.

三、以学生为主体,用新课程理念武装学生的头脑

(一)树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学科性质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文课程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作为教师,在用此新理念武装学生头脑同时,还应贯穿这一新理念,既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职业技能,又重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教师应紧紧抓住"师德"这个重点来展开.

(二)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体教育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体教育观.这一新课程理念教师应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传授的时候,应体现这一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去理解这一新理念.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积累和个体的见解,不能用统一的模式去规范和强化.新课程背景下的好语文课应该是教要教得轻松,学要学得愉悦.最终达到“教师教得越轻松,学生学得越快乐”;“学生学得越快乐,教师教得更轻松”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