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数学阅读,领悟阅读魅力

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766 浏览:119063

一、小学数学阅读活动的基本特征

1.数学阅读活动本质上是数学语言的阅读活动.和语文的学习一样,数学的学习也离不开阅读.数学语言是由特殊的数字符号演绎的专门语言,尽管数学学习材料(主要是教材)由数字的专门语言和附加的一般语言共同组成,但是附加的一般语言是为正确理解数学语言怎么写作的.因此数学阅读活动本质上是数学语言的阅读活动,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学习数学时,要学会在阅读中进行语意转换,将抽象的数学符号转化为一般语言的形式,经过一定的训练达到转换自如.


2.适当进行咬文嚼字式的阅读.在数学阅读活动中,某些材料中的概念、法则、公式等内容,往往需要反复斟酌、推敲才能理解意义.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应对其中的语言反复推敲,或进行摘录,帮助他们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

3.数学阅读活动本质上是抽象的逻辑思维活动.阅读是通过阅(不出声)和读(出声)而领会文本内容的活动.阅读只是形式,领会(理解)才是根本.尽管数学阅读有时也要借助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理解文本意义,但是数学语言是抽象的,也是严谨的,因此,数学阅读活动的本质是逻辑思维活动.数学学科的严谨性要求数学阅读活动要充分调动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类比等逻辑思维,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4.开放数学阅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数学阅读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活动过程,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时间和开放的阅读空间.阅读活动的时间不局限于课上,地点不局限于校园内,学生可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走进生活.

5.数学阅读活动是一种自主性的阅读活动.要求学生主动地探索结论,而不是接受现成的结论.因为数学阅读需要通过逻辑思维主动推测数学结论,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这一数学理解的过程具有相当难度,教师的点拨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但如果没有学生全过程的积极投入,甚至只是疏忽了其中一个环节,就会造成整个思维过程的混乱.只有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才能渐次领会,正确形成数学理解.

二、带着问题阅读,促进学生思维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可以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课上在学生阅读前,老师要根据阅读的内容提出一些具体的提纲,让学生通过阅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这样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他们的求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思维,从而自主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三、以“动”带读,以“议”促读

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阅读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它不仅是读的过程,而且需要动口、动手、动脑的有机结合.在学生带着提纲阅读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边读边动手做一做、画一画、写一写、议一议.这样学生不仅明白了什么样的线是平行线,而且学会了怎样画“平行线”.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品质,更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用好数学课外读物,延伸阅读

1.课堂渗透.在数学课堂上,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为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周密计划.首先,数学课外阅读要做好统一安排,由浅入深形成系列.其次,每个学期指导学生读多少课外书,读哪些书,如何安排好时间等,都要制订出周密的计划.

3.加强指导.教师的指导,主要是激发兴趣,提示方法.故事性强的作品,可以介绍一个有趣的开头;知识丰富的作品,可以有选择性地讲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阅读的方法指导多样化,可以指导做活页卡,写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写观后感等.

4.选好读物.课外阅读的读物可分以下两种类型.一种是由教师统一指导的读物,另一种是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对于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主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加以选择.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5.活动引领.开展一些学生喜爱的数学课外阅读活动,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行动.如读书会、人物评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评等.

五、针对数学理解的不同层次和困难加以训练

小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有不同的层次,因此每个学生的数学阅读困难也是不一样的.针对不同学生的困难,如不理解数学术语符号,不能将符号和词汇互译,以及不善于理解数学的“语法结构”等,采用不同的教学对策.对不能将词汇和符号进行互译的学生,指导他们用多种方式理解和处理同一个数学主题.如根据一个应用题文本列出几个算式;或者反过来,根据一个算式编出多种数量关系结构或类型不同的应用题.对于不善于区分不同数量关系的学生,让他们根据包含的某种关系(算术应用题中的组合问题、比较问题、变换问题)的数学题进行分类,也可采用“完形填空”的方法训练学生对数学表达方式的敏感性.

小学生在理解数学问题或文本时,其认识活动不仅指向外在问题文本,还以自己的认识活动为认识对象,即“元认知”.在对数学问题理解过程中的元认知活动包括很多方面,如事先计划预测结果、时间分配、自我控制、自我质疑、自我评价等.实践证明,许多学生不善于理解数学文本,可能是因为元认知能力的缺乏造成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数学阅读理解中的元认知能力.如让学生学习编写数学练习题并给出答案,这样他们就要斟酌如何表述问题,如何调整自己的思路,让别人明白.最后,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评和修改,提高自我反省能力.

总之,要学好数学,首先要重视数学阅读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根据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做好数学阅读活动的研究工作.其次要恰当地运用阅读技巧和策略,引导学生在阅渎中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学会认真阅读、用心思考,养成动手动笔、仔细观察、用心体会的好习惯,获得数学阅读的乐趣,领悟数学阅读的魅力.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