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方式新探

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932 浏览:12987

摘 要:目前,中学历史教学出现了一些新的改革趋势,即从过去的单纯依靠教师死板的满堂灌教学,逐步转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也采用了一些挂图、幻灯等教具进行直观教学,从而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增加了一些感性认识.然而,由于每一章节的每个部分不可能都采取这种方式来展现当时的情境.因此,要想每节课都充分再现历史情境,真正做到轻松、愉快地教学,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关 键 词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方法;课堂讨论

如何彻底地改变这种修修补补的教学模式,充分使学生感受到历史课的乐趣,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比较易于理解过去尤其是数千数百年前的陈年旧事,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从中培养他们理性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笔者认为,历史教学应该大胆借鉴音乐电视(MTV)的做法,即将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制作成一集或几集的历史电视,我们姑且把它称为HTV(HistoryTelevision).把中学历史教科书上的内容制作成HTV,历史学科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

一、历史学科每一章节内容都是一个或几个比较完整的故事,它们具有一定的情节

这一点是其他学科所缺乏的.而且即便是在教学中,有时也不得不对某些情节进行渲染.这是制作HTV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当今历史题材影视剧得以风靡的重要原因.据粗略统计,从商周到明清,历代有名的帝王将相、文人学士、才子佳人差不多都搬上了银屏.如《东周列国志》、《秦始皇》、《西楚霸王》、《三国演义》、《隋唐演义》、《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水浒传》、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应该说这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是学生学习了解历史知识的较好途径,但是由于这些电视剧中情节虚实混杂,不仅学生无法分辨,就是专家学者也不可能去考证这些历史剧中情节的虚实.因此如果把这些娱乐大众的消遣品作为一种正确无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显然是不严肃的.况且这些历史影视剧特别是电视连续剧往往是长篇大作、恢宏巨制.一部《三国演义》就长达80多集,照此下去,何年何月才能学完历史?再者,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只注重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文人学士,对历史的其他方面如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普通民众则关心不够.仅讲伟人、能人、名人,忽视众人、凡人也不合乎“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人”这一伟大论断.所以依靠现有的有关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来进行形象化教学,显然是行不通的.

二、已经发掘的遗址、化石或留存下来的遗迹为HTV的制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制作HTV不仅需要通过人物表演使故事形象化,对于历史上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讲述,则最好把相关的遗迹、遗址、化石拍摄下来,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时,脑海中就有了直观的印象,而不必等课程早已结束时再组织学生外出去博物馆、纪念馆参观.因为到那时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已经是见似已见、学似已学,两者已难划等号了.何况中华之大,历史遗迹之多,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分布,要组织学生全部去实地考察、学习,只能是一句空话,而HTV就能解决这个难题.

三、注重相关学科知识的引入和渗透

注重深入挖掘历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深化对历史知识理解和认识的深度.挖深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从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背景或目的入手.

如分析秦统一六国的原因时就要挖深到“战国时期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具体表现为:从经济条件讲,由于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为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从民族关系讲,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融合,华夏族已发展成为一个巩固的民族共同体,能够克服周边各族的离心力,促进各族人民的逐渐融合;各国人民要求统一.

2.从分析历史事件的作用、意义或影响入手.

中学历史教材在叙述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意义、影响,或对其进行评述时,由于限于篇幅或其他原因,有时往往不够全面,只局限于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教学时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必须予以挖掘深化和补充,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准确的认识.如世界史教材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只强调了它是“英、法、美长期推行的绥靖政策破产的标志”,而对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和不良后果却无只言片语,这显然是偏颇的、片面的,教学时教师可适当补充.再如,《中国古代史》教材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只叙述了它“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使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使学生认识不到商鞅变法存在的局限性和偏差.

四、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搞好课堂讨论的核心问题

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好总结.总结时,要表扬质量较高的发言和积极性高、进步快的学生.


(1)开辟了宽松的教学环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学术气氛,学生普遍反映:“课堂讨论一道题,课外狠下十分功”.

(2)“逼”得学生带着问题去细细咀嚼教材,认真查阅资料,写好发言提纲,并积极争取发言.这样,既动了脑,又动了手,还动了口,印象自然深刻,记忆必然牢固,从而实现了基础知识的再认和深化.

(3)提高了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写发言提纲,培养了学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搜集、阅读、综合和运用的技巧.通过发言和争论,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从而较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课堂讨论的收获,使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进一步激发了求知的热情和自信心,形成了“兴趣――用功――提高”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