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015 浏览:22880

摘 要 :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缺少的基础工具学科,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

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小学数学又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素质教育就是要展现个体化和进一步发展,把教育的着眼点都放在学生身上,以学生为主体核心,调动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要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积极主动的发展.为此,只有学生主动的发展才能达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发展目标.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呢?下面谈一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关 键 词 :知识 学习能力 学生

一、优引,引导学生要学.

所谓“引”,是领的意思.是诱导新课,引入情景,激发学生尝试探究新知识的和兴趣.“优引”就是引得好,引得到位,引得恰如其分.为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去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语言吸引学生主动的积极思维,积极探求.开发创新意识,积极投入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氛围.还要特别讲究运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数学是专门反应客观世界空间空间形成与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尽管在小学阶段它所涉及的都是最基础的内容,但同样也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井然有序的环境之中,教数学的人首先应被数学的魅力深深打动,学数学的人才会被数学所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新学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结构的知识和解题经验建立联系的过程.学生对于与新知识密切联系的旧知识的领会程度,必然会对掌握新知识产生思维上的心理转移.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先出示 + ; - ;再出示 + .当一个加数发生变化时,仍用原来的学过的知识加以解决显然是不行的,于是我抓住知识的这一生长点问:应该怎样计算这道题呢?这时学生的求知强烈,教师因势利导介绍了异分母分数的名称,并板书课题导入新课.这样不仅自然地引入课题,激发了兴趣,而且也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把新知识纳入已知的系统中建立知识结构.又如,在讲“比例尺”一节时,我首先领学生复习两道化简比的计算题,然后用电脑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并请学生说出我国的领土面积是多少.通过回答使同学们有了这样的疑问:我国领土面积那么大,是怎样画在小小的地图上的呢?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当看到一双双充满天真好奇的目光,老师说: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比例尺.不用问,强烈的好奇心背后一定是强烈的求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在课堂教学中的“引”这一环节.

二、优试,发挥学生的创作力.

试的目的在于揭示教材内容与学生认识差异之间的教学矛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异思维,发挥他们的创作力,使全体学生卷入矛盾转化的激流中.要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准备题的引导作用,放手让学生去做,我相信,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尝试活动能够取得成功.学习数学提倡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取长补短,刻苦钻研,经过努力达到对所学习的内容理解掌握的目的.例如在进行教学“长正方体表面积”一课时,先让学生拿出自己做好的学具,小组合作,沿棱剪开再展平,看看这个纸盒展开后的形状.通过操作、观察,充分感知长方体表面积是由已学过的长(正)方形的面积组合而成的,然后再对其组成表面积的长(正)方形的形状加以观察,从而得出:相对的两个面的形状形状相同、面积相等,求长方体的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只需求出相对的一个面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然后,我要求学生量出自己手中的长方体学具的长、宽、高,再让学生试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再试做的过程中,学生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己得出结论,最后由全体和教师一起得出正确结论.试的过程,也是暴露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和差异的过程,这样做的实质就是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重视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去获取.

三、优辩,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语言与思维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思维活动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社会交往的重要能力之一,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主要是在数学活动中通过一定的教学法实现的,因此,数学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辩”的过程,在“辩”中取优,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异、激异、质疑,创设“辩”的氛围.“辩”可以使学生从正确与错误,全面与片面中辩证地认识问题.当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学生就对所学的新知识学得较深入,理解的也较为深刻了.独立创新意识单凭“听讲”是听不出来的,要靠教师创造机会,学生大胆去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很多同学的解题思路得到了拓宽,思维能力得到了加强.

四、优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6、 新知识是学生利用旧知识经过信息加工探索而得来的.也就是说,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认识结构的过程.那么,进一步帮助学生组建、巩固、完善和发展的认知结构,形成技能技巧,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使思维灵活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教师要设计有层次的练习,要有一定的量,没有量就没有质,但不能片面的追求练习的数量,特别要避免单调机械的重复.要在精练、优练上下工夫.练习题的设计要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为目的,本着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要“易中有巧,简中见活”,“难而不偏,难而不怪”,要有一定的坡度与层次.

五、优读,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教育家埃得加、富尔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素质教育的目的,不仅要对学生的现在负责,还要对学生的将来负责.提高学生的素质是为了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与其“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于鱼”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很重要.自学的途径是看书,读书.通过读书,找到知识的重点,要边读边想,边划,逐步教会学生使用阅读这把自学的钥匙打开知识的宝库.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学提纲等形式让学生有目的有顺序的读书,从而达到学会本节知识的目的.比如在教除数是小数除法这一节课时,教师出示的自学提纲要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因为小数除法是在除数是整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师要利用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依据“商不变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等知识,让学生通过读教科书,主动探索问题,发现规律以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有的内容还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比如: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组合图形的面积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读书自学.教师要在学生读书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因为疑问是智慧的窗口,学生只有在读书中发现问题,才能去思考探索.再比如:在讲“三角形面积”一节时,学生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已知三角形的底和高我们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了,如果已知三角形的面积和底,是先用面积乘2,还是用面积除以高再去乘2呢?面对这个有意的联想和发问,教师要让学生读书,通过读书使学生更加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根据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来的,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探索能力强的人能迅速获得人类已有的知识,掌握时代和信息推动知识经济不断前进.

会学习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时期必须具备的能力,而且是一个终生受教育必须具备的能力.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