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570 浏览:156290

【摘 要】有效预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文章针对以往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改变策略,指导学生学会预习,真正发挥预习在课堂改革中的积极作用.

【关 键 词 】数学课堂,预习,课堂效率,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6-0055-02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关于初中数学学习中课前预习的研究” (项目编号:GS【2014】GHB0985)的阶段性成果.

随着新一轮课改在全国各地的开展,课堂教学中引入了、开放、创新的理念,新课改课堂更注重把学习的主动权和发言权交给学生.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要在课堂学习中提高学习主动性,就必须在课前进行有效预习.预习对学生掌握新知识、形成好的学习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指导学生有效预习,在预习中趋利去弊,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真正发挥预习在课堂改革中的积极作用.

一、预习的重要意义

数学新课标指出:“在学生学习数学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想、思维,带着问题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在课堂中就会特别关注老师的讲解,主动探寻重点、难点,从而激发自主探索和求知.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途径之一.初等数学知识间的关系是连续、延伸、拓展的,每一节新的数学知识往往和已学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或引用、或拓展、或类比、或归纳.这些特点决定了学生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数学学习的,可见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二、预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很多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形式简单、内容死板、目的不明,不对知识类型加以区分,万变不离“读书”,既没有对知识的整体感知,也不在预习内容的设计上设疑置难,对学生预习的内容、思路、方法等都没有明确指引,预习什么、怎样预习都不仔细揣摩.这样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对预习很盲目,也不理解为什么要预习.因此,“翻开课本就是预习”成了绝大多数学生唯一的选择.而实际上对课本内容只是走马观花,草草了事.有的学生只记住了其中概念性或结论性的知识,对其内涵或推导过程根本不理解,甚至只套用结论,造成解题过程中的“本末倒置”现象.学生无法通过预习加强对新知识的了解,甚至认为会套用结论,就学会了新课知识,从而导致上课不认真听讲,预习起到了“南辕北辙”的效应,毫无质量可言,其结果是低效预习甚至是无效预习.

三、有效预习的指导策略

针对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设计预习,引导学生有效预习,笔者提出如下指导策略:

1.课型分类,灵活设计.初中数学的单元课型可分为:概念课、命题课、习题课、讲评课、单元回顾总结课.根据这五种课型特征,可以制定不同的预习计划,设计题型,引领思路,指导预习.

(1)概念课:概念课通过对概念的叙述、理解、把握,掌握概念所对应的数学符号及书写、使用方法,了解符号语言的含义并会把符号语言转化为一般语言.概念教学应该注意直观,因此,在设计预习问题时,应把握语言、情境的直观场景,通过正反举例,变式应用,使学生能明确分析、鉴别、比较、归纳,区分邻近概念,清楚把握新知概念.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几何部分的很多概念学习就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第四章《线段、射线、直线》时,预习设计就可以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经验出发,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物抽象出这些基本的几何元素,通过具体问题的指引,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观察对比,动手实践,让他们充分列举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实例来解释数学问题,并通过动手画图,亲自操作,辨析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描述性定义和表示方法,理解直线的性质.


(2)命题课:命题课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命题课的预习一定要克服只重视结论及结论的套用,不重视推导过程,只强调死记硬背,不重视知识生成过程的急功近利型预习.教师在设计预习题目时,可遵循类比、归纳、推导等过程,引导学生由旧知自然过渡到新知.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八 年级(上)第一章 《勾股定理》第一节第1课时勾股定理就是一节将形与数密切联系起来的公式推导及应用课.预习设计可以用数格子(或割、补、拼等)的办法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再通过一些特殊边长的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计算,归纳、推导出勾股定理反映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3)习题课:习题课是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一系列基本训练,强调提升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课型.习题课的预习重在引导学生对解题的思路、方法、技巧等的分类、归纳、总结.题型的设计要指引学生主动动脑、动手,积极参与解题过程.习题课的预习设计应注意知识间的链接,并注意“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初中数学教材中关于方程、函数、公式、定理的应用都可以归为习题课.以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四章《一次函数》第四节的第一课时一次函数的应用为例,预习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数形结合这一重要的思想方法,可以利用图象、表格等信息让学生更加明确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需要根据两个条件列出关于k、b的方程组,而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下一章的学习内容,其中的一个参数k或b应比较容易从所给条件中获得,从而转化为通过一个条件确定另一个参数的问题.

(4)讲评课:讲评课属于复习课的一种,它的关键在于“评”.讲评课的预习其实就是以复习替预习,设计一张测评卷,知识点要相对集中一点.将基础题型,经典题型,学生易错题型分类归纳,注意学生的能力培养,尽量占用学生时间少一点,精心设计每一题,最好通过一道问题解决一连串问题.

(5)单元回顾总结课:单元回顾总结课是总复习课,它的目的是系统归纳、整理一个单元的知识、方法以及梳理知识方法所用的数学思想.通过复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预习设计可以构建表格或框架图让学生自己总结,梳理知识,归纳出知识间的联系及思想方法. 以上是在五种基本课型下举例给出的预习设计的策略和思路指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和学习要求,灵活变动,设计一些操作实践类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良好的预习作用.

2.设计提纲,培养能力.课型分类为教师设计预习题目提供了一个提纲和框架.要将预习任务细化到每节课,预习作业的设计就要目标明确.尤其初中学生要注重数学思维训练,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每课时都要给学生“预习提示”,如:你将要学到什么知识?在预习中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问题等.指导学生按预习提示,结合已学到的方法去进行预习,这样从低到高地培养预习能力和习惯.

3.关注差异,层次有度.由于受家庭环境及自身的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感知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该关注到这种差异,设计预习作业要富有变化性和层次性.对学困生来说,一定要充分考虑他们的认知和接受能力,作业的设计应该做到使他们通过努力就可以解决,基本不涉及难以理解的操作性和拓展性问题,让他们觉得预习时有事可做,而且能够力所能及地解决,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对中等生来说,应该设计一些难易适中的预习题目,具有一定点拨性、归纳性及启发性的作业,让他们觉得通过努力有成为优秀生的潜质,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应该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预习题目的设计应该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跨度,使他们发现知识间隐藏的关系,自主归纳,解决问题.

4.及时检查,反馈总结.预习设计仅有目标与任务是远远不够的,要配以适当的落实检查机制,预习才有成效.检查机制落实后每天坚持,既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又可以使教师根据反馈结果,调整课堂教学,查漏补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作为预习和课堂学习的主体,在整个预习和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发挥主体的积极作用,按照教师指导的预习策略,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努力配合,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点燃我们的课改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