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外一题)

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725 浏览:117120

最近,翻读《诗经》,读到《有梅》,是“上巳节”上美丽的姑娘们唱给爱慕她们的小伙子听的.大意是:“打梅子啊,快来打梅子,树上的梅子只有七成了,只有三成了,趁着这风和日丽的好时光,追求我(思念我、爱慕我)的小伙子啊,快来打梅子.把打来的梅子盛在小筐里,就着这样的机会对我说一声‘爱’吧.”姑娘们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以直抒胸意的歌唱方式表达出来,在春光明媚的美丽时节里,读来特别有感染力.

“上巳节”就是指三月三.古时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叫“上巳”,而三月初三则多逢巳日.这一天,人们会在郊外水边举行消灾除邪、以求吉祥的祭礼活动,这种活动叫“祓禊”,起源于周朝.由于每年三月上巳日各有不同,到了魏晋,便把“上巳节”定在了三月三.

除了祭礼,关于三月三节,还流传着许多别的习俗.比如在三月三日这一天收荠菜花置于灯上驱虫;因荠菜与“聚财”谐音,男女皆头戴荠菜花,以求交上财运;以及在这一天吃“荠菜煮鸡蛋”,清火明目,预防春疫等等.不过,除了这些,“上巳节”中最有名的习俗当数“曲水流觞”.这一天,众人围渠而坐,将酒杯置于水上,任其缓缓漂流,酒杯到谁的跟前,谁就取杯饮酒,然后吟诗作赋,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兴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活动,是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书法家王羲之与谢安等四十余人宴集于浙江绍兴兰亭所举行的修禊活动.此次兰亭之会,不仅产生了著名的《兰亭集序》,还产生了“天下第一行书”,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大盛事.

可惜的是三月三这个节日发展到后来,在人们的生活中渐渐淡了下去.于我而言,印象最深的还是苏红演唱的那首《三月三》:“记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难合眼,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不觉亮了天,叫醒村里的小伙伴,一同到村边,怀抱画着小鸟的风筝,人人笑开眼等”每一字每一句,都是美好童年的记忆.“放开长长的线,风筝带着天真的笑声,和白云去做伴.”三月三,带上孩子,我们放风筝去吧.

春来引丝放纸鸢

春天的脚步像恋爱中的女子,浸在情感的欲水里,犹犹豫豫,纠缠不休.先是几场雨,绵绵地细细地下,再是一阵阵的风,阴阴地冷冷地吹.虽说节气里早已拉开了春的序幕,可春,在凝滞之中却依旧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直到某一天,碧空如洗,太阳喷薄而出,阳光铺天盖地地倾泻下来,杨柳风携带着鹅绒般的温暖、爽朗的气息和明丽的色彩,欣欣然扑面而来,春方才露出它千娇百媚的姿态,柳绿如烟,桃红如霞,引诱得人们身不由己地走出房门,走向自然,知春、感春、迎春,欢喜地和春天融为一体.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这个时候,在城市的广场上、河滩边、公园里,在郊外的田野中、草坪上、堤坝边,见得最多的就是风筝了.三个一群,五个一簇,有家人,有朋友,有恋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手执自制的,抑或从小贩那儿写来的风筝,或缓步,或急跑,牵着线,颤着,抻着,抽着,拽着,争相试着飞.整个儿天空,高高低低,舒展着的都是风筝.

“飞起来了!飞起来了!”

“高点,再高点等”

“放线,快放线等哎呀,边跑边放嘛等放慢点,快了风筝就栽下来了.”

“那只老鹰飞得好高,都快飞入云里去了.”

“那条长龙真长,却一点也不显笨,飞得跟腾云驾雾似的.”

“哈哈,那只蜻蜓要栽下来了.快拽线,快拽线啊!”

“风筝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杆.天下太平心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尘世的喧闹和欢喜,因为风筝的放飞,就这么一一呈现.

据说,风筝,是“中国造”,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世界有名.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就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它的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小时候,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喜欢放风筝?后来知道,人,没有翅膀,但人的梦想和未来却有翅膀,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飞”.用风筝,和梦想一起舞蹈,和希望一起飞翔.

放飞风筝,就是放飞春天,放飞希望.“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也许,这是春天里只有放筝人才有的奔放和豪迈吧.想一想,一线凌空,万众瞩目,那是多么爽朗的事.

“折竹装泥燕,添丝放纸鸢.”天高地阔,云轻风和,还是来放风筝吧.放下所有的事务,丢下所有的烦恼,偷得半日闲,走向野外,走进自然,把深藏于内心的那一份份热情、一份份希望、一份份快乐悄悄地编制进一只只风筝,放飞、放高、放远.

牵着线,跑,拽,颤,抽,等在风筝扶摇直上的瞬间,体味“心手相应,变化万千,风鸢听命乎百仞之上,游丝挥运于方寸之间”的放飞情怀,感受“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的酣畅和豪迈.我相信,再逼仄的环境,再糟糕的命运,在那一刻都会豁然,都会开朗起来.

正是春好时,来吧,朋友,我们一起引丝放纸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