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随感三题

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923 浏览:54586

卖不掉以后

先前,北京烧饼铺早上卖的是麻酱烧饼、油条、豆浆、薄脆、焦圈和罗丝转儿.罗丝转儿即螺丝转,跟烧饼一样是烙货.卖完早点,把未卖完的螺丝转用微火烘成“干蹦儿”,吃来很香,又可避免变馊.

北京纺膳有一次接待一批欧洲客人,客人要面包,他们没有,情急智生,把花卷入锅油炸,送上桌,竟很受欢迎.于是,他们常备这种主食.使我想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不少单位食堂常有炸馒头,是因为馒头多余下来放不到下一天,便油炸一下,没想到职工们很爱吃它.以后,有意把刚做好的馒头放入锅中去炸.

我国有“五大名面”,它们是扬州伊府面、太原刀削面、北京炸酱面、四川担担面和武汉热干面.据传说,热干面的创制也与卖剩有关:一李姓小贩挑担卖凉粉与汤面,一年夏日,卖到晚上没把面卖完,他怕面条发馊,就将其投入沸水锅煮过,捞起晾在案板上,哪知无意中碰倒油壶,麻油全泼在面上.他灵机一动,索性将面和油拌匀,扇凉.翌日,将面放入开水锅中烫热,捞出,佐以各种配料售卖,竟大受食客称赞.于是,热干面问世了.

北京王致和臭腐乳的发明也与卖不掉有关.夏天,豆腐卖剩不少,弃之可惜,为了保存,小块豆腐入瓮后放了盐与花椒,秋凉后启盖,出现在眼前竟是奇臭的青色腐乳!

不经意的产物并不少见,此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

“半空儿”

金克木先生曾撰《忆昔流星雨》,忆及1933年在北平为观流星雨,在一位朋友家熬夜,他花几个铜圆写了包“半空”花生带去,朋友做了薏仁粥.

“半空”花生是怎样的只有老北京能道其详.它是花生筛选后剩下的,仁儿又干又小,价廉好卖.把它炒一炒,即可沿街叫卖,亦可自个儿作茶点.北平城里卖半空儿的货是从花生店写来,花钱不多,卖了可赚点钱――旧日每逢冬天傍晚,常能听到这样的叫卖声:“半空儿多给等”当时居民会写来在围炉夜话时食之.金先生的朋友为了熬夜,备了点零食和点心,零食是“半空儿”,点心是薏仁粥.

北京有位“吆喝大王”臧鸿,出身贫寒,幼时只上过一个半月私塾,9岁那年他初次吆喝是为了卖报.以后,他卖过王致和臭豆腐――提着篮子吆喝:“臭豆腐,酱豆腐,臭豆腐烧香油哎,酱豆腐蘸窝头哎等”随着年岁增长,他的吆喝技巧日渐成熟.如今他已是花甲老人,还不愿歇着――学着“茶房”样子先后主持过200多对新人的婚礼.有一次,一位老台胞去后台跟他叙旧,说是当年在北京谋生,几乎身无分文,就靠着写一分钱一把“半空儿”解馋充饥,看到子女们不懂“半空儿”,就向他们解释.

吃 鲎

南宋《武林旧事》,在“醒酒口味”中有鲎酱.所谓“鲎酱”,是鲎的卵所制成的酱,直至清代,仍有此食.鲎的最诱人部位是剑尾,两侧瘦肉像猪脊骨旁的里脊肉一般,鲜嫩异常.

鲎(hòu)是节肢动物,生活于浙江以南浅海中,它有“活化石”之称,因为3亿年前它已与三叶虫称霸海洋.它的形状如“甲”字,似蟹非蟹,似鳖非鳖.唐代皮日休以鲎壳为樽(饮酒器).人们不解,此壳形既不伦,用之久久,始脱腥薰,诗人怎会把它当做饮酒器.五六年前,我去浙江象山,在横山码头乘渡轮前,卖海鲜的小贩儿有一只鲎,只要价10元.我当时想写下,把肉剔出,作为标本带回家.但剔肉太费时,带着去旅游太不方便,只得放弃这一想法.的确,它是很腥气的,今年5月,我去浙江朱家尖(舟山群岛的一个大岛,为旅游胜地),在一家海鲜酒家见到有鲎,一鲎二吃,25元.它身上的肉不多,的确如香港作家叶凤灵所说,它味似龙虾肉,又很像鲜干贝拆散的样子,吃口柔软,略有脆糯感,味醇鲜清淡而稍具清甜.


吃鲎,吃的是几亿年前的海鲜,它能没有原始的迷惘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