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醒时分(外一题)

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84 浏览:5192

林清玄在散文《半梦半醒之间》中提到“懒人闹钟”.所谓的“懒人闹钟”是指响的时候节奏由慢而快,由缓而急,闹得人吃不消,且按了不会停,每隔五分钟它就会再响起来的那种闹钟.

林清玄引用钟表店老板的话说:“对于真正的懒人,再好的闹钟也没有用,闹钟是给那些介于半梦半醒之间的人使用的.”那位老板还这样给林清玄解释什么是“半梦半醒之间”:“一个人刚被闹钟唤醒的时候,就处在半梦半醒之间,如果一听到闹钟响,立刻能处在清醒的状态,这种人在佛教里叫做‘慧根’,如果闹钟怎么叫也叫不醒,甚至爬起来把总开关关掉,这种人叫‘钝根’.一般人既不是慧根,也不是钝根,而是‘凡根’.所谓凡根,是会清醒、会迷失、会升华,也会堕落,是听到闹钟响时,徘徊挣扎在半梦半醒之间.对这样的人,一个好闹钟才是有帮助的.在半梦半醒之间的人,是比较易于再入梦,不易于醒来的,这时需要一再地叮咛、咐嘱、催促,懒人闹钟在这时就能发挥它的效用.”


说到底,这位老板的解释所要说明的就是一个人是否懂得珍惜时间的问题.有“慧根”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正如清朝的魏源在《默觚•,学三篇》中所说:“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有“钝根”的人不懂得珍惜时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浪费时间.有“凡根”的人对时间,有时懂得珍惜,有时不懂得珍惜,常常要看外在的因素.

有一次,我到广东汕头出差,曾经在一个单位办公楼的墙壁上,从挂着的一幅素描画中,读到这样的几段文字:

“时间这种东西,你要是不消磨它,它就要消磨你.

当你无所事事地徘徊时,你就会感到它消磨你时的寂静之声,好像你的整个身子都在崩塌、离析、飘散等

可当你的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或你噼哩叭啦跑着去做某件事,你就会感到自己消磨它的声音,好像它就是你脚下的灰尘等”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写寸光阴.古今中外能做出一番事业的人,无不惜时如金.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把手机调校成了“懒人闹钟”,每次都要等手机间隔反复响几次才起床.俗话说,黎明的回笼觉,半路的好夫妻.那些岁月让我深深地体味了“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躺着”的香甜,但却不知浪费了多少宝贵的时间.直到进入不惑之年,强烈地感觉到自己越来越无知,且上天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我才有所醒悟,把手机的叫醒闹钟调响一次.所以,每天6时30分,一听到闹钟响就赶紧起来,再也不敢多睡一会,总感到有很多事情要做.起床后,先看一个小时左右的书,然后上班去.早起三光,晏起三慌.我就这样有条不紊地开展一天的工作.现在,我终于明白,从一人起床的作风,不仅可以检测一个人的“根器”、自制力等,还可以预测一个人的未来.一句话,可以通过起床看人生.

而说到无知,我想起当年有位青年,曾对爱因斯坦自称无知感到惊讶,认为他不过是客气地表示谦虚.爱因斯坦听后,随手拿出一张纸片,在上面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后说,圆圈内代表你我的知识,圆圈外代表未知的领域.又指着那个大圆圈说,我的知识圈比你的大,接触未知的领域也比你的大.所以,我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呢.说得令人心悦诚服.苏格拉底曾这样评价自己:“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柏拉图也说:“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那才是双倍的无知.”可见,一个人的伟大,是从自认为无知开始的.

如果有人还对我“上天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的感觉表示异议,请原谅我反问一句:“人生天地间,忽如远来客,难道上天留给你的时间还有很多吗”

林清玄说:“每天清晨闹钟响的时候,我总是想起老板所说的话,口念阿弥陀佛,立刻跃起,关掉闹钟的总开关,开始一天的工作,因为我希望做一个有‘慧根’的人.”我接着林清玄的这句话说,希冀“慧根”能在自己的心田里发芽,长成一棵菩提树.

寂寞身后事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是出自杜甫《梦李白二首》中最后的两句诗.杜甫意在为李白生不逢时而打抱不平,并预言李白将名垂千古.

李白生前屡遭不幸,受打击,被流放,穷愁潦倒,老年还身受缧绁之苦,几乎没有过上什么好日子.而他却写出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我由此想到,当年双眼半盲,一身是病的尼采,写出那些没有一个出版商愿意接受的著作,自己勉强凑了钱出版后,也几乎找不到肯读的人.贫穷、孤独、绝望最终把他逼疯了,一直疯到离开人世.而他却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旷世天才画家凡高,生前的作品无人问津,甚至连被人耻笑的机会都没有.他是别人眼中的疯子,一生只卖出过一幅画,这还是其弟弟提奥怕他伤心而写走的.凡高逝世后,人们却对他的画竞相高价拍卖.他在法国南部的阿尔写生过的地方被开发成旅游景点,甚至他在咖啡馆常坐的座位都被标示出来.他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高附加值的商业符号等无论是李白、尼采还是凡高,生前都未能获得应有的功名利禄,一生都是苦命人.对此,那些贪图现世,今朝有酒今朝醉,过把瘾就死的人肯定会问:“那还有什么意思呢”有.其一,无论遇到什么困境,他们都不改初衷,始终追随着自己的心,用自己的人生践行了“艰难困苦塑俊杰,忧怨愤激出诗人”的深刻哲理.其二,赢得了后人的景仰,时至今日,人们依然能记住他们的名字,就是最好的明证.试想一下,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又有多少人能留下自己的英名呢说到这里,我倒为他们在生时没有什么被人们关注的光环而感到庆幸.这才得以让他们在孤寂中安静地求索,在精神的痛苦和挣扎中催生出伟大的作品,从而登上了思想艺术的巅峰,让后人“须仰视才见”.

钱穆说:“身生命极短暂,仅限于各自的百年之寿.心生命可悠久,常存天地间,永生不灭.如尧舜的心生命,可谓至今四千年常存.孔子的心生命,可谓至今两千五百年常存.存在那里,即存在后世人心里.古人心后人心,可以相通相印,融和成一心的大生命.”而只有像李白、尼采和凡高等,在生命的长度中,努力加入生命宽度,不断拓展自己心生命的人,才能融入到这个“一心的大生命”之中,让自己名垂青史,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