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婷散文四题

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014 浏览:128885

刘香婷,笔名文荷,1979年8月出生,籍贯黑龙江省伊春市.现任来宾市科协科普部副部长,业余时间喜欢写作.1998年3月处女作《花开的时候》在《桂中日报》刊出,之后,分别在《柳州晚报》、《柳州日报》、《广西日报》、《读者》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言论、散文371篇.座右铭:“写作是人生的一种追求.”

那荷那塘

记忆里,初中时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总觉得这篇传世之作写的不尽是江南水乡那充满着水墨意趣的旖旎风景,有许多充满诗意的辞藻,倒像是专门为我成长的南方外婆家那一方荷塘所铺陈的.那荷塘、那月色、那蛙声,于我“心有戚戚焉”――竟是那般的熟悉和亲切,那般的依恋不舍和刻骨铭心,像早就纠结在心底的一个乡思的结,只要轻轻一碰,酽酽的乡思便会泼洒出满怀意绪.多年来,我一直以为,南方的荷塘虽不具杭州西湖那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观与绚丽,但也不乏“唯有绿荷红菡萏,舒卷开合任天真”的诗意与清纯.

外婆家位于桂中一小镇,村口有条小河,名曰洛清江,名江其实也是一条河.河中有荷,占据着三分之二的水面.儿时,乡村很穷,家家写不起日历或台历,于是这口荷塘便成了孩子们心目中的日历:当塘边柳绿如烟、塘内群鸭戏水之时,那即是春天踏上了桂中这块土地;待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之时,那即是流火的夏天招摇过村了;满塘荷叶尽皆收敛了翠绿,硕大的莲蓬变为褐色的蜂窝之时,那即是金秋十月临家门了;“残荷败叶一眼收,农家儿女做冬泳”之时,那即是冬季盈门了.因了解荷塘的这种独特作用,村里人愈加喜爱它了.

荷塘的青春注定在七八月间徜徉.七月刚到,塘内便被阔大的荷叶挤满了,偌大的河面一时显得拥挤开来,正如宋人岳珂在诗中所描绘的那样:“ 贴水初翻紫玉团,忽惊矗立傍阑干.瑶池七日来青鸟,玉镜孤奁舞翠鸾.晓露走盘珠颗莹,晚风盖雪衣寒.从今十丈开花面,太华峰头更一香.”这个翠绿的家族汲取阳光的精华与和风的精髓,尽情地扩展着自己的地盘和势力,显示出一种生命的顽强与博大,一种生机的汹汹气势和不可遏止的渴望!微风掠过荷塘,荷叶像舞台上的芭蕾舞女,摇曳着乖巧的身段做娴熟的舞姿,且相互间奏出优美的旋律,诗一般在荷塘间萦绕、回荡等.这时候,准有放学的孩子们在塘边逡巡,将书包挂在树上,挽起裤角,下塘摘取荷叶,而后掬一捧水,在荷叶上玩“藏猫猫”的游戏――那荷叶竟像怀春的少女般纯洁和羞涩,任水珠珍珠玛瑙般地在荷叶上溜来滑去、滚动聚合,“从来不着水,清净本因心”,这是荷叶的本色罢!儿时的我常常在午后呼朋唤友,到塘边聚齐,玩罢“藏猫猫”的游戏,看着他们脱得精光,像海豚一样入塘冲凉,一不留神,他们就会把我这只北方旱鸭子拉下水中.此时的荷花刚刚伸出骨朵,一个个像未见过世面的乡下小姑娘,羞涩地躲在荷叶丛中,探头探脑地作好奇状.没人去理睬它们,我们入塘的主要目地是为了玩水――荷叶将一塘遮得严严实实,倒也遮出了一塘的清凉.伙伴们像泥鳅一样在荷叶之下钻来钻去,玩捉迷藏一类的游戏,击水声、喊叫声、开心的笑声传出多远,震得荷叶上的珍珠一颤一颤的作呼应式的优雅舞蹈――荷塘上下生机盎然,热闹非凡.荷叶的叶茎上长满了硬硬的尖刺,似一把把锉子插在河中.我们在塘中戏耍的时候,稍不小心,胳膊、大腿就要被“锉子”锉得痛红,火辣辣地,但这种痛同戏耍所带来的欢乐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玩够了,一个个赤条条地蹿上岸来,在阳光下一览无余地展览人体的艺术美.待身上的水晾干了,才急急地穿上衣服,各奔家里去写作业――当然,出塘的时候,每人的头上都要倒扣一片硕大的荷叶,遮阳当伞,乡野的风情因此显露无遗.

八月到了,河塘便愈加热闹起来,水面上只见荷叶不见别的,这个修身养性的部落已将子孙修炼成仙,拥拥挤挤,密不透风.荷叶丛中,镶嵌着一朵朵鲜艳夺目的荷花,粉的,白的,粉红的,一朵朵妖艳多姿,迎风绽放.的莲蓬已然性急地脱胎换骨,出落成巴掌大小的肥硕模样,隐在叶丛中诱惑着岸上的目光.“鱼戏叶田田,凫飞唱采莲.白裁肪玉瓣,红翦彩霞笺.出浴亭亭媚,凌波步步妍.美人怜并蒂,常绣枕函边.”令人欣喜,让人陶然!

这时,塘下的莲藕也有手臂粗细了,采一段洗净,那味道是甜中有脆,脆中有绵,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天然食品.这时节,也是我们最为繁忙、荷塘最有人气的时候.放暑检测了,村里的孩子便成了塘中的常客.在正午阳光的逼迫下,一个个像鸭子般跃到水里,扎一个猛子,来几圈“狗刨”,浑身热汗立消.不必担心忽冷忽热会对身体有什么危害,荷塘里的水整个夏季都是温的,不似河水般忽凉忽热.然后再腾出手来采莲花、剥莲蓬、挖河藕.游进荷叶阵中,寻一朵最为鲜艳的荷花,掐回家去,插在水瓶里,那花就可以持续开放一周时间,屋里屋外便拥有了奇异的芳香.戏水塘中,最有情趣的莫过于采莲.我们像一尾尾快活的鱼儿在荷盖伞下钻来游去,寻找可以入口的熟透的莲蓬.找到莲蓬,连柄儿一齐摘下,长长的茎上顶着一只碧绿的小碗.剥开,粒粒莲籽似翡翠玉卵,再剥开就露出雪白的莲米,趁嫩食之,甘甜怡人.莲蓬采多了,用小箩筐背回家中,晾干,剥开,壳内的莲米碧绿如玉,既甜又筋道.采莲有趣,不唯今人,古人也深得其趣,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采莲曲”.梁简文帝在《采莲诗》中说:“晚风照空矶,采莲承晚晖;风起湖难度,莲多摘未稀.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这是一幅文静的贵族女子采莲图.李白诗曰:“若耶溪旁采莲女,笑隔荷花人共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柳;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明人文征明写道:“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露洗玉盘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这是平民女子的采莲图.

俗话说:“七菱八藕九茭白”.采莲玩够了,便顺着肥嫩的藕簪踩下去,感觉滑腻的塘泥中有硬硬的东西存在,那就是莲藕.憋足一口气,潜入水底,用手将嫩藕从淤泥中抠出来.洗净淤泥,就见那藕有三四节,犹如,又似少女的玉臂,还似乳婴粗短的肉腿,泛着嫩白的光.意外的收获牵出了一河的笑声,这一句“我找到了一个最大的莲蓬!”,那一句“看啊,我挖的这藕有多粗啊!”喊叫声此起彼伏,透着欢快,透着炫耀,透着童真.藕带回家中有一种凯旋的感觉――藕可生吃,可凉拌,可热炒.稍稍讲究的人家,还会切成薄片,蘸了红糖吃,那就是最诱人的“莲藕糖”.长大了才知道,荷叶也可以入食呢,用荷叶蒸饭、烤肉,食物上就渗进了淡淡的荷香,沁人心脾.

这一切都玩腻了,塘底淤泥中的螺蛳便成了我们捕捉的对象.在塘中小心翼翼地来回趟水,踩到硬硬的圆状物件就知道十有是螺蛳.踩住它不挪脚,深吸一口气,潜入水下,将螺蛳从淤泥中抠出,甩到岸上.小时候,塘中的螺蛳简直和天上的星星一样多,抠也抠不净,颇有些“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味道.螺蛳可以煮汤,“螺蛳粉”就是柳州出名的品牌之一.此外,螺蛳还可以做菜,将螺蛳肉抠出,洗净,放些姜丝、蒜头,爆炒,那真算得上是一道无上的美味.

荷塘很大,塘心很深,而那些美丽的荷花似乎也都在河心开放,于是我们中间,常有勇士冒着危险,游进塘中去采荷花、摘莲蓬――确实危险,那密密的荷叶阵就像是天然的铁丝网,一旦体力不支,人就有被缠绕、溺水的可能.记得小时候,邻居男孩阿船就闹过几次这样的“悬事”:为了在同伴面前显示个人超强的游泳技术,只身一人进塘,结果在回游的途中因体力不支而行将溺水,若不是塘边有大人援手相救,他的小命恐怕早就“交待”了!至今想来,仍然心有余悸.

荷塘最有诗意之时当属夏夜.白天的荷塘像集市一样充满了喧闹,而一旦月上中天,它便变成静谧而安祥,充斥着神秘色彩:塘边的垂柳呈现出黑黢黢的颜色,像高高的城垛口紧紧地拱卫着宁静的荷塘.月光静静地泻在荷叶上,依稀可见的薄薄青雾浮起在水面上.塘中,蛙声渐次响起来,憋闷了一整天的青蛙们似开闸的洪水,尽情上演大合唱,那高亢而清亮的旋律一直传出多远,在静谧的夜空里显得愈加嘹亮而聒噪.荷叶们一律都板着面孔,如渴睡人的双眸;不甘寂寞的萤火虫儿眨着惺忪的睡眼在叶间穿梭、巡视.月色朦朦,凉风习习,送来了荷的幽幽清香,丝丝缕缕,宛若一曲曲优美的小提琴曲,让人迷醉;犹如一首首绮丽缠绵的情诗,让人怦然心动;恰似一阙醍醐灌顶的偈语,让人顿然大彻大悟;又像一剂灵丹妙药,让人醒目清心.沐浴清凉幽香的夜风,白日里的暑气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一身的惬意和满脑子“心游万仞,神骛八极”的灵感等若是有幸,还会听到村落里传出的树叶笛,曲折幽咽,为这宁静的夏夜平添了一丝清爽,一丝悠远的意象.真个是:皓月当空,荷塘朦朦,笛音缈缈,人醉画中.

工作以后,少有时间去外婆家,南方外家的许多物事都已淡忘,唯独忘不了的,便是这荷塘.城市的街道与楼群,已把我和生机盎然的田野、充满灵性的自然远远地撕裂开来.我不能愉快地从草木的荣枯和田野的色彩变幻中去感知季节的轮回,仅仅从日历上乏味地圈点春夏秋冬.前些日子,我抽空回去看望生病的外公,欲重温儿时的“荷塘旧梦”.走至村口,我一下子惊呆了:满塘的荷叶踪迹皆无,那水也成了浅浅的一汪臭水.阿舅告诉我说,荷塘外包后,连年大旱,承包者便疏于管理,加之村里的养鸡户经常到塘中洗涮栅栏,于是昔日满目青葱的荷塘便成了今日的萎琐模样等晚上,我走出家门,在漆黑的乡路上踽踽独行,不觉间来到了荷塘边.昔日荷塘那种“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的水墨境界已不复重现.那荷风,那莲香,那烟雨绿荷染蓑笠的田园意趣,我只能在回忆中去想象的品味了.想到这里,我索性闭上眼睛,深吸着清凉的夜风,努力遥想着儿时荷塘里传出来的笑声、歌声、蛙声和喧闹声,遥想着儿时荷塘里苍苍如盖的荷叶、粉红飘香的荷花,洁白粗壮的莲藕、肥硕美味的螺蛳等.记忆里想起那脍炙人口、清香淡雅的千古绝唱:“细嗅深看暗断肠,从今无意爱红芳.折来只合琼为客,把种应须玉塘.向日但疑酥滴水,含风浑讶雪生香.吴王台下开多少,遥似西施上素妆.”


――洛清江畔的荷塘,沐浴着清风,摇曳在我的记忆深处,永远那么葳蕤!

悠悠端午情

又一个端午节来临了,每逢端午节,我都会情不自禁想到我的祖母,想到我的故乡,想到芦苇荡,想到香飘四溢的粽子.

我的故乡,在北方的一个大林场,西依小兴安岭,北傍鸭绿江.江边的芦苇就像电影的芦苇荡,每逢端午节前,场里就会统一规定打苇叶,因为一般情况下江边是违禁的,可以从那里路过,但不能动那里的一草一木.我们趁放禁的日子,跟着大人来到芦苇荡.我们不是来打苇叶,而是找鸟窝的,因为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鸟喜欢有稠密的芦苇间建巢,发现一个,小朋友们会打呼小叫的一拥而上,看有没有小鸟,如果是卵,会放在水中验正是否有小鸟,如果是飘起来的就是有小鸟了,我们会小心的放进去,但是要是沉入水中的,是没有的,就会拿回家让大人煮着吃,那时我们的环保意识很差,今天是不会做这样的事了;我们还会做很多的芦苇荷包送人,很好看,三个角都有一个长长的叶稍伸出来,中间鼓鼓的,窜一窜,像心结一样好看.大人们舍去下边的老叶,只取中间大而有韧性的,上边的太小,一搭搭的放好,等看着够用了,就顺边扯两把一种叫马莲草的水草(缠粽子用的),急匆匆的回家打理,如不及时打理,就会变黄,清香味变淡.

芦苇先用刷子刷干净,清好,和马莲草放在一起用开水煮一下,这是包粽子的前奏,也是我喜欢的一部分,因为每当我闻到马莲草的香味就会想到粽子,可想而知那种清香有多诱人,更不用说加上芦苇的清香与碧绿了.然后把黍米或糯米淘好,我们一般是用黍米,它比糯米好吃,红枣拣好,洗好备用,每逢这时,我就不会走出家门一步,守着祖母寸步不离,只怕见不到艺术品的诞生,看着祖母找一块干净的木板,放在放米的大盆上,然后把三四张苇叶铺平了,打碗(也就是从叶的根部折一个窝出来),把米放进去,中间放上二枚红枣或果脯,封口,再插上一两个苇叶,把角折好封闭严实,这就是“仲夏端午,烹鹜角黍”里的角黍,再用马莲草缠紧,一个粽子就诞生了,它不仅仅是一个粽子,更确切的说,它是一个艺术品,四个角,不知道有几个面,不知道怎样形容它的形状.真是“有角有棱,有心有肝;一身洁白(金黄),半身熬煎”.我不仅喜欢看着祖母包粽子的动作与表情,更喜欢听她讲粽子的故事:“相传女娲娘娘补天完毕以后,就将自己的孩子分到各地去管理农业生产,孩子们在外地, 时间长了,女娲娘娘十分想念,可是又没有好的理由将孩子们叫回来,心里郁闷极了.后来经过考虑最终还是找到了一个好的办法,那就是做好吃的,用食品的香味把孩子们招回来.可是又有什么样的食品有如此味道呢 女娲娘娘走了很多的地方,终于找到了一种米(糯米).这种米香味极佳,且留在自己的嘴里的味道绵香.于是女娲娘娘将米做成食品后,以品美味为由,将自己的孩子们从四面八方招了回来.终于满足了自己的思念之苦.可是孩子们却吃上了隐,每年到这一天都要来女娲娘娘那儿,吃这种食物,这一天正好是农历五月初五,由于那天是女娲娘娘是正午端出来的食品,从而那一天称为了端午,而这种食品称为粽子,即(综子).”但今天的我,明白了粽子的另一个含意:“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粽子包好后,放入大锅内,用大火烧开,然后改用微火,煮上半个小时,这时的家,被粽子的香味塞得满满的,整个村庄的上空,周边也都是粽子的香味.粽子出锅了,放在冷水中冷一冷,剥开,然后深深的吸一口气,好像要把粽子的香味吸尽似的,然后再盯着它的,细细的欣赏一番,虽然不停的咽口水,但是面对这么娇艳、滋润的,速速吞进也太可惜了吧,看它像美玉般晶莹,像娇娘般白里透红,像黄金裹玛瑙(粘黍中嵌著红艳艳的枣儿).“裹就连米宿舂,周遭绿缕系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覆松”.吃上一口,香甜在嘴上,美在心上.

儿时的我,最喜欢吃凉粽子,家里没冰箱,就把粽子放在地窑里,入学后第一件事就是冲进地窑,拿上两个粽子,剥开咬上一口,那个爽,那个凉,那个香,那个甜,我都不知怎样来描绘.

今天的我,离开家乡二十余载,但祖母包粽子时的模样记忆犹新,粽子的余香仿佛还留在口中,我多想像女娲的孩子一样,这一天也能回到您的身旁.

故乡的端午节,你是我永久的记忆.

青葡萄父亲

每当葡萄成熟的季节,看着街上小摊上摆卖的紫色的葡萄,我总会想起父亲,想起与父亲有关的青葡萄.

还记得当时的情景.

那是2003年初秋的清晨,一阵厚实的敲门声把我从睡梦中吵醒.极不情愿地揉着松醒的眼睛,打开门,竟是父亲.

是父亲.踏着露水从百公里外的村子来到这座于他并不熟悉的城市,来到他女儿工作的来宾市,仅仅是为了送上一小箩青葡萄.

父亲总是那么早.这次父亲比以前更加苍老了.浑浊的眼睛,干瘪的脸庞,灰白的头发.生命在燃烧了六十二个年头之后就是这个样子了吗?

我从父亲颤悠悠的身前接过一只沉甸甸的小竹篮,扶他老人家坐下,冲上一杯热茶,又忙着去煮面条.

我说:“爸,您年纪大了,我在来宾这么远工作,有事打个,何必要亲自来一趟呢?”

“你时间紧,在这不比在柳州上班时有空,不能常回家过周末.爸跑一趟,累不到哪能儿去的.一来可以到这新城市长长见识,二来可以让你尝尝家里自种的葡萄,鲜!”

我揭开罩着的报纸,一篮青绿跃入眼帘:一颗颗圆溜溜的果实簇拥在小枝上――青青的,嫩绿绿的,很是诱人.

“青葡萄,全是青的!”我高兴的大叫一声,抓起一颗塞进嘴里,“哇,酸死人!”吐了出来.

父亲忙着用嘶哑的嗓门解释:“等不及熟了,天天有小孩偷嘴,紫一颗啄一颗,给你留个葡萄茎在藤里!”

我再一次摘下一颗,没剥皮,整个葡萄放入嘴里.一股略带酸涩的香甜滋润着我的舌头.我明白了青葡萄和老父亲的心愿等.

父亲于是像了却一桩心愿似的舒展了一口气,缓缓地点燃了他的旱烟袋.

我顺口问:“妈还好吗?”

父亲笑着说:“好!就是这几天天气变化有点关节病,今天早上和我一起到柳州她去给三姐家送葡萄.”

我有些吃惊,很是责备地说:“几颗青葡萄,值几个钱?还值得你们这样送来送去的?!”

父亲拿着烟袋的手突然在空中停留了,淡淡地说:“值不值是一片心,都让你们姐妹五个尝尝鲜吧.”

我默然不语.父亲从镇供销社内退那年栽下这棵葡萄,就盼着它挂果,难得今年遂个愿,不让大家尝尝,他心里不舒坦.

我取出一颗递给父亲,“爸,您也尝尝!”

父亲竟有点害羞地接过,“真的不好吃,太酸.”吃了一颗,说.

第二年的秋天,父亲只是在那头怯怯地告诉我,“青葡萄让村里的小孩子全都吃光了.”

走近北海

从小就很渴望着能见到大海.直到我读大二那年,才第一次到了北海.用脚尖试了试海水,向前走去.海底的小石子硌得我两脚生痛,我因为恐惧已顾不得了.海水渐渐地漫过我的双膝,我还不知道它能不能把我托起来.我是被我的同学硬逼着下海的,他们板着冷酷的面容根本不理会我是个北方的旱鸭子,不会游泳.这以前我在水里从来都是套着救生圈的,离开了那玩意,我笨拙的身体就像折断了翅膀的小鸟.海水越来越深,我怕极了,喊了起来,我会淹死的!可我身后的声音说:没事,海水浮力大,包你死不了!这时,一个海浪打向我,我扬起双臂击打海面,糟糕的是一点用都没有,我真的沉了下去等.

这是北海,我一生渴望却令我一生难忘的大海!十年之后的今天,我又一次来到这个美丽的地方.物是人非,一切皆故,唯有不同的是此次同游的有我的家人.北海市是广西的新兴的海滨城市,看到城市广场那个煞白的贝壳一样的标志,就让人有一种奋进的力量.此刻的北海就像一个风情万种的少女,给人以迷蒙而神秘的感觉.沙滩上躺满了袒胸露背的游人,他们渴望着五月的阳光吻遍自己的全身却又担心自己被晒成古铜色,所以,太阳帽、遮阳伞、还有用布料作成的像蝙蝠侠一样的防止手臂暴晒的叫不出名的什么东东,五颜六色的在人体上随着海风飘动,很是漂亮.而这些,对于我这个来自北方的人没有丝毫担忧,因为我相信肤色的本质,原本很白的人怎么晒也是黑不哪去的.

我们穿过那些蛰伏在沙滩上的身体,径直走向一个宾馆,一个与海仅有一步之遥,就好像涨潮的时候,一个浪头就能推开我们的房门的宾馆.这个位置太理想了.我未满八个月的畅儿竟然会拍拍小手作起“欢迎、欢迎”的动作,惹乐了宾馆的怎么写作小姐,她们蜂拥而来抢着逗我的小家伙等.

安顿好老小游伴,我独自来到海边,望着湛蓝的海水,深呼吸,贪婪地着海边的清新空气,我发自内心地喜爱这个地方,因为一望无际的大海给人一种莫名的深情.清晨日出,喷薄的光线从东面覆盖来,营造出一种效果.夕阳西下,辉煌的光线从西面射来,又幻化成另一种效果.两种画面都美得触目惊心,真是太神奇了.

沿着柔软无尽的海岸线,几个有名的风景点匆匆从我的目光中穿过,我似乎漫无目的,但确实又像在寻找着什么.北海岸边是宁静的,这样的景致完全不同于我们北方的北戴河,北戴河边上是嘈杂纷乱的,它浓重的商业气味让人无法呼吸到海水的气息.到处是爆炒海鲜的大排档和招揽游客的吆喝声.更多的时候,这里的人们享受的是人与大海共存的自然境界.我沿着近5公里的海滩慢慢观望、行走,偶尔还会遇上出海归来的渔民,热情地向人推荐五花八门的海鱼、大螃蟹和海虾之类的鲜货.海滩边上的餐馆里,朴实的小老板还会按你所需代客处理海鲜,只收取少量的加工费,你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大吃一顿,饱腹之后,至于钱,那只是小数一笔.

黄昏,安排老爸老妈一同下海坐坐游船,悠闲着逛逛海面,一趟回来,年过六十的老爸却还感觉不过瘾,“等有大浪过来,我们冲冲浪吧,顺便拍拍照.”他兴致勃勃地提出建议.拍过照片,真有一大浪涌来,所有的游人都大声叫喊着,冲向海浪,只有浸泡在海水宽大的胸怀里,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一个浪头过来,正打在老爸嬉笑咧开的嘴巴上,他立刻惊呼:我的牙等原来一个浪头打掉了他那颗可能没有镶结实的门牙,老爸急了,蹲下身子就摸,见此状,我们姐妹五人另加五个女婿立即围过去站成一排帮他摸起来.我们这幅“大海摸牙”的图景和我们愚蠢的想法逗乐了母亲,她大笑起来,“孩子们,别傻啦!让你们老爸回去重新镶牙才是现实的”

等我们也跟着大笑起来,笑声被浪花卷起带向海的对岸,带向万里之遥,衷心地祝福着全家人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