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考试题的应对

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352 浏览:56023

公选、公考中申论考试的目的是很明确的,其中之一就是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则表现在解决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社会问题的能力上.考查这种能力的申论题就是其中的对策题(包括回答题及写作题中的对策),是必不可少的题型.在公务员录考正式设申论考科的早先几年,三个类型考题的第二题,就是对策题,直接问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后在题干里逐渐出现解决问题的“建议、方案、措施、办法、看法”等.近些年来对策题的问法更隐蔽了些,如要求答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见解、有效途径,以及此类问题如何避免等.虽然问法不同,但读过题后,你应立即意识到,这都是对策题.

考申论十几年来,对于对策题如何应对,考生及辅导教师都做过深入广泛的研究探讨.笔者根据多年来的辅导、阅卷的体会,作了如下的归纳总结,提供给考生参考,亦求同仁赐教.

一、对策条项的调控

这里的调控是指列出对策的条数、序列、字数.其实这是一种答题时的基本设计.因为解答对策题,为了清晰好读,大都是要排序列条的,列多少条为好,一般5~8条为适中.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多有少,阅卷者大多都有参,由于那里列着若干条,所以他们有意无意地根据参,一一对照.如果列条项少了,可能因不全面有遗漏被扣分;若列条项过多,可能显得重点不突出,琐碎杂乱.所以考生可根据自己的解答思路选用5~8条,然后根据自己在草纸上的列纲,考虑按主次轻重,将选用条项排出顺序,再过到答卷上,这样可避免本末倒置.说到各条字数,要有基本的估量,题干要求写多少字,根据所列条数分配,尽量写足,争取每项解答得更圆满些.

二、对策通项的运用

由于申论题资料的选材意向,重点是“三点”问题:热点、焦点、难点.而突出的是社会重大事件、现象、问题等,所以提出解决的对策,应该多从宏观、大局来考虑,于是就有了规律性的几点,即法规、监管、惩治、监督、、宣教等,一般叫它通用条项.多数重大社会问题,如食品安全、交通事故、矿难事故、环境污染、豆腐渣工程、检测冒伪劣等,其产生多是因以上几个方面造成的,所以就必须提出完善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力度、严厉加以惩治、强化监督、加强宣传教育等对策.这些都是从宏观的方面、大的方面提出的,所以成了必不可少的重要对策.当然也可以使用别的说法、别的角度,比如可以从法律、经济、管理、教育、行政、技术等角度去提出对策.回答所列对策,除了从宏观的方面、大的方面提出外,还要从微观方面、具体做法上提出,以使所提对策更加全面、圆满、具体.对于解决重大社会问题的对策,也可以从身份、地位的角度去提出,比如对安全、环保、伪劣等问题,可从政府、企业、媒体、群众等方面去写,写起来可能会更具体,更可操作.


三、对策条项的类别

目前申论考题资料的内容,可分两种类型,即社会重大问题的、公民道德素质的.前者为大多数,所列对策可参考选用上述宏观通项.但对于后类资料,其对策则不宜列用宏观通项,因为对策的对象有所不同.后者所给资料若是涉及公民素质、道德文明一类的,应对的对策多采用宣传教育、强化自律、道德约束、文明熏陶、制度保障、法律规范、典型榜样、表率作用、环境感染等条项,而通用条项中的监管、惩治、等则不好用.有些省申论题曾连续几年都是这一类的,如证人作证、网络募捐、感恩意识、大学生就业、扶老救助等资料,应对对策应当多从思想教育、道德规范、制度约束等政治、意识的角度入手解答.

四、对策条项的新与深

在提出重大社会问题的对策时,不少考生抄用通行套路,所列对策生搬硬套,毫无变化,致使答卷出现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这种答法特为阅卷者生厌.所以为了避免出现这种不良效果,考生应在新、深上下工夫.新与深的对策写法是相关联的,有深度就有新意,要有新意须有深度.比如“健全法律法规”一项,这几乎是所有考生所列对策的首条,就是不少学者所写学术论文也这样列为首条.其实有些社会问题的解决,并非在法律法规的“健全”上.当前社会现实中出现较多的现象则是由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没有依法行政导致的,所以若是将这条对策改为“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必须强化严格执法”,就会更有针对性,更能说到关键处.写此项,如果考生采用“健全完善法律法规”的对策,你必须明确是否是不健全不完善,如不健全不完善,就得提健全、完善什么内容才行,否则就成空谈.再如“加大监管力度”一条,可以改用“强化监管必须实行问责制”,可提出监管部门及工作人员,首先应明确责任,转变职能,达到职责分明.提法具体,写起来也就有针对性.同样,在用“表彰奖励监督”一项时,应提出“首先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因为没有对监督者的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制度,再重的表彰奖励效果也不明显,这就是这一项的深度.又如“建立预警应急机制”,深入一步说,应该强调的是应急机制的质量、快捷、高效的问题,不管是建还是没建.还有一条对策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端正掌权者的政绩观”.解决问题不提这一条,其他对策则往往是苍白无力的.掌权者错误的政绩观不矫正,别的对策就行不通.正如国家环保总局有位领导人,到某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时,所总结的“的问题不解决,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这是一句一针见血的结论.如果考生对有些社会问题的解决能提到这条对策,那就是抓住了牛鼻子,证明该考生看问题敏锐,分析问题深刻,所提对策既新又深.

五、对策题应对普遍存在的缺陷

在解答对策题时,不少考生普遍出现几个通病,那就是答案过于简单、不具体、不可操作、缺乏新意.过于简单表现在每条仅简单的一句话,抽象、虚空.按题干要求字数说,也不足、不完善,所以得分大受影响.如果题干要求300字,你列7条,每条一句占一行,总共才140字,显然无法说清每条做法.过于简单则不可操作,仍无法体现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的办法就是将每条对策在阐释时尽量具体化.比如“加强宣传教育”,怎么加强法,可以写出宣传什么,用什么方式,宣传对象、效果预测等,以此体现可操作性.如何使所列对策有新意,则要考虑对策的具体性、实效性,其见解独到,方案可行.比如“加大惩治力度”一条,一般考生仅此一句,却对如何“加大惩治”没有更好的说法,如果提出“让违法者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思想上后悔莫及”,处理方法就过于严重了.还可提出完善法律,加大违法成本,让违法违纪者罚得“心跳”,赔得“肉疼”等,用这些严词厉语去写会更能说明问题.还有对不明确的事项对策不轻易写,比如不了解对某个问题的法律规定的具体情况,就不能写“健全完善”,避免对策充数,囫囵吞枣.

六、注意分清两处对策的差别

在申论考题中,有两种题涉及写对策,一种题直接要求答出解决某个社会问题的对策、措施、建议等;而另一种对策出现在最后的写作题中.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两种对策的写法是有差别的.

一是针对对象不同.答题中的对策是针对社会问题来的,面宽;写作题中的对策是针对考生立论的论点来的,面窄.比如“环境污染”资料,答题中的对策是解决治理环境污染的;而写作题中考生若拟题是《治理环境污染刻不容缓》,那文中的对策则是“怎么刻不容缓地治理”,在“刻不容缓”措施上做文章.尽管在条项内容上两种对策是相通的、相近的,但所强调的侧重点不同.

二是条数不同.两处所列对策的条数是有讲究的.答题中的对策条数尽量求全,以免漏项;而写作题中的对策却不在求全,而在于抓重点、抓要害,发挥有力论证的水平.

三是概括句不同.答题中的对策头一句可集中写也可松散写,只要说明确;写作题中对策头一句却求精炼、概括,常用严词,如“严厉、彻底、坚决、必须”等,以示强化.写作题中对策的概括句,是体现考生写作水平的重要看点.

四是解释不同.答题中对策首句后面的解释,要求具体化、重操作;写作题中的对策首句后面的解释,手法是分层次、引例语、强论证.因篇幅允许,所以可以引经据典,使内容更充实.

(摘自《应用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