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排除非选项题肢

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898 浏览:31868

研究高考试题,探索命题人如何设置陷阱来误导考生,是提高复习备考效率的重要途径.笔者研究了近三年全国新课程卷的哲学部分选择题,发现非选项以观点错误选项(下称错误项)为主,大约占90%,其他是无关选项(下称无关项).下面就例题来解如何快速排除非选项题肢.

一、错误项背后的思维陷阱

(一)混淆相关概念或颠倒事物之间的关系

例1 (2011年全国卷,22题)医学临床实践表明,人的思维活动的灵活多变性与其大脑的“扣带前回”区域相关联,有人喜欢“钻牛角尖”往往与该区域的“换挡装置”出现故障有关,这进一步佐证了( )

①意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由人脑决定的 ②意识是人脑加工改造的产物,其本质是大脑机能 ③人脑是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 ④人脑是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选项②认为意识的本质是大脑机能,把大脑与人脑混淆,而动物也有大脑,显然②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选项①混淆了人脑与客观事物,意识活动的内容是由客观事物决定的.

答案 D

例2 (2013年全国卷,19题)M中学不唯分数论英雄,而是努力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鼓励学生勤奋学习的同时,设置道德之星、体育之星、科技创新之星、艺术之星、劳动之星等奖项,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从而营造了“人人有才、个个成才”的校园文化氛围.该校的评价实践表明( )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是科学评价学生的前提 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科学评价是学生成长进步的根据 ③矛盾特殊性原理是学校因材施教、培养人才的重要哲学依据 ④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学生的个性通过不同的评价来表现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 选项②颠倒了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对学生成长而言,科学评价是外因,不是学生成长进步的根据.选项④混淆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应该是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答案 A

例3 (2012年全国卷,20题)汉代的匡衡少年时没钱写蜡烛,就凿壁偷光,勤奋苦读.有一户人家有很多书,匡衡在这户人家当雇工却不要报酬,只是请求主人把所有的书都让自己读一遍.主人深受感动,就把书借给他.后来,匡衡成了大学问家.这表明( )


①社会和他人提供的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③人生价值能否实现取决于能否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 ④人生价值总是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的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解析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客观决定主观,主观的东西不能起决定作用.选项②、③都在强调主观因素(主观能动性、正确的价值观)的决定作用,颠倒了主客观的关系.

答案 C

(二)丢掉必要的条件或把必要条件当作充分条件

真理是有条件的,离开这些条件,真理就会成为谬误.教材上的观点能否成立,是有必要的条件的,高考命题人往往通过丢掉这些条件来设置陷阱.

例4 (2011年全国卷,19题)深入研究秸杆的材质特性,另辟蹊径,利用秸杆制造生态环保、结实耐用的板材.产品在国内外广受欢迎,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该公司之所以能够捕捉到他人通常视而不见的商机,是因为( )

①善于突破事物表面的联系,把握其本质的联系 ②善于根据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③尊重联系的多样性,重视发挥偶然联系的作用 ④尊重客观联系,发挥创新观念改造世界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创新观念要改造世界,仅仅尊重客观联系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改造世界.丢掉了实践这个条件,创新观念无法改造世界.④说法错误.利用秸杆制造生态环保体现善于根据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把握其本质的联系,①②符合题意.

高考试题中,经常有些选项把必要条件当作充分条件.简单地说,只要我们看到“只要等,就等”、“等就等”的选项,就要仔细推敲,看这里是不是把必要条件当作充分条件.

答案 A

例5 (2011年全国卷,21题)华君武的漫画《永不走路,永不摔跤》(右图)讽刺了一些人( )

①不懂得只要善于总结实践经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②不理解缺乏敢想敢闯的精神就会一事无成 ③不了解实践探索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总是宝贵财富 ④是因怕犯错误而不敢实践的行为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善于总结实践经验是避免错误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不能选①项.失误和错误要成为宝贵财富是有条件的,选项③忽视了条件.

答案 C

(三)片面地、静止地看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基本观点是:只有坚持辩证法,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符合客观.高考命题者,经常设计一些片面的、静止的看问题的选项,我们要善于识别.

例6 (2012年全国卷,22题)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存.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 选项①没有坚持发展的观点,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不能说是循环过程.任何真理都有其存在的条件,选项④割裂了真理与其条件的关系,是孤立的、形而上学看问题的观点. 答案 C

(四)把问题绝对化

一般而言,绝对的观点是错误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只有少数几个问题可以说是绝对的,例如,运动是绝对的,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等).

例7 (2011年全国卷,20题)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

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②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④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是有差异的,但不能认为总是不同的,显然,选项①的观点绝对化了.真理的属性告诉我们真理是不会前进的更不会超越自我,它只能被发现.前进的只有人的认识,而不是真理本身.故②说法错误.

答案 D

二、无关项背后的思维陷阱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多样性,我们看问题就要善于分清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现象联系与本质联系等等.高考命题人往往会设计与材料有一定关联,但是关系不紧密的选项,或者设计一些没有关联的选项.

例8 (2011年全国卷,23题)民间谚语寓意深远,代代相传.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这两句谚语的哲学道理是( )

①矛盾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②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矛盾的重要前提 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离开对具体矛盾的具体分析就不能正确解决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 这两句谚语强调的是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有着密切联系,但毕竟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应排除①、③.

答案 C

1. 中医将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绪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 .一般情况下,“七情”属于人的正常精神活动,但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刺激,或情志活动过久,超过人的生理所能调节的范围,会引起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说明( )

①外部刺激是导致情绪变化、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 ②健康状况因“七情”变化超越一定限度而向其对立面转化 ③要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 ④“七情”是否成为致病因素是由主体因素的调适能力决定的

A.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2. 一棵紫露草在一个加入肥料和水的玻璃瓶里被密封了40年之后,依然长势茂盛.对于这一神奇现象,园艺专家指出,尽管与外界新鲜空气和水分隔绝,但密封的瓶子创造了自己的微型生态系统:紫露草利用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水分,掉落在瓶子底部的叶子产生二氧化碳为光合作用提供必要条件,并且给植物根部提供养分.从中可以看出( )

①与人相比,植物在适应环境变化方面更具有主动创造性 ②植物不需要借助外力就能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③植物与阳光、空气、水分和肥料等的联系构成其生存与发展 ④微型生态系统内部诸要素基于其固有联系按一定方向发生作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南唐词人冯延已的词作擅以景写情,尤擅运用景与情“反向配置”的手法,如通过描写明媚灿烂的春光,来衬托词中主人公愁思的无限深重,从而使作品的艺术表现更显张力.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①情景“反向配置”合理运用了对立统一的艺术辩证法 ②情景“同向配置”是艺术创作中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体现 ③艺术作品中景物的色彩是由主人公情绪的色彩生成的 ④艺术家对景物的裁剪与运用具有自主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1. A ①混淆了内因与外因的关系;④颠倒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2. B ①混淆了人与植物的关系,植物没有主动创造性;②是片面看问题,植物需要借助外力.

3. D ②混淆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同向配置”是联系观点的体现,不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③颠倒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