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应考策略

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917 浏览:45638

古代诗歌蕴含丰富的情感和哲理,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因而为激励学生们更好地传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古代诗歌鉴赏成为语文高考的必考内容.但是,古代诗歌鉴赏题又是高考中能力层级要求较高的题型,学生往往望而生畏.那么,如何应对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如何进行古代诗歌的复习呢?

一、读懂诗歌是前提

诗歌内容都看不懂,却谈鉴赏和解题,那是自欺欺人.我觉得,要读懂诗歌,可以向学生强调要具备几个意识:

1.标题意识.除少数诗歌标题(如《无题》)外,绝大多数的诗歌标题在帮助我们读懂诗歌方面能起很大作用.诗歌标题中往往包含有明示信息或暗示信息:①交作对象.如今年高考大纲版全国卷《落叶》、天津卷《野菊》、北京卷《柳堤》、四川卷《子规》等.②交作内容或缘由.如今年高考广东卷《余杭四月》、新课标全国卷《思远人》、山东卷《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浙江卷《未展芭蕉》、辽宁卷《初见嵩山》、湖南卷《度破讷沙》、湖北卷《送邹明府游灵武》等.③揭示全诗的感情基调.如新课标全国卷《思远人》(思)、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爱).④暗示写作手法.如《落叶》为借物抒情,《石灰吟》为托物言志.⑤点明诗歌类别.如《送邹明府游灵武》为送别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为贬谪诗.⑥交作目的.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留别).⑦各种的词牌名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情感基调,对其来历加以研究,对读懂词有帮助.如《梦江南》、《望江南》之词最早是李德裕(晚唐政治家、文学家)为亡妓谢秋娘所作,之后写《梦江南》的词多含有怀旧思念、情真意切、凄切感人的特点.而在词牌名后还有标题的,对词的理解更有帮助,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总之,标题的内涵极其丰富,对读懂诗歌很有帮助,值得关注.

2.文本意识.鉴赏诗歌最重要的就是读懂诗歌文本,它是诗歌的核心,也是读懂诗的关键.要读懂文本,我建议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①借助古代诗歌的结构章法来读懂文本.如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按自然段分为梦游缘起、梦游情况、梦醒感慨三部分.近体诗中绝句往往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如王之涣《登鹳雀楼》;律诗往往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如杜甫《登高》;有的近体诗讲究起承转合,如李商隐的《锦瑟》.再如词一般分为上片(阕)写景(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次),下片(阕)抒情(主),如柳永《雨霖铃》.

②借助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情景结合”来读懂文本.分为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哀景哀情(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明景衬暗情等(如杜甫的《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③借助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来读懂文本.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如大纲版全国卷鉴赏修睦注的《落叶》“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诗中第一、三联写到了落叶的颜色,写到了落叶“随流水”、“乱暮空”的衰败,从不同角度更富变化地写出叶落之凄惨和无可奈何.尾联将落叶和立松构成鲜明的对比,一飘零四方,一四季常青.景语即情语,这情就是对落叶的感慨和同情,就是对不畏秋风摧残的松的赞叹和向往.抓住了落叶这一意象的特点,也就不难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④借助古代诗歌中的语言来读懂文本.主要包括:分析诗歌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含蓄性、凝练性,指出诗歌语言所蕴涵的具体意义;分析诗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与效果;分析诗歌语言的风格及其艺术魅力(比如清新自然、委婉含蓄、沉郁顿挫等).如江苏卷鉴赏温庭筠的《梦江南》“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千万恨”中最恨是“在天涯”,即远行在外之人,这里的“恨”是“思念不得而怅恨”的意思.“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意思是:山上的明月,一点也不知道我的心事;水面上的轻风,故意把我眼前的花吹落;天边的碧云,恣意地摇曳横斜.自古以来,月亮就是思乡怀人的象征,可是本诗中的月亮却不解人意,水风、落花和碧云也是无情的,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比,突出主人公内心的悲戚和哀伤.由此可知,这首词塑造的是一个闺中思妇的形象.对这首词中“恨”、“不知”、“空落”、“摇曳”等文字的理解都有益于读懂原词.

3.注释意识.读懂古代诗歌往往离不开知人论世,而注释往往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很大帮助.

例如辽宁卷鉴赏北宋张耒的《初见嵩山》“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诗后附[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这首诗如果不看注释,可能只理解为诗人对山的依赖和喜爱,尤其是初见嵩山时的惊喜之情.看了注解以后,就会注意到文字背后的一些内涵.“困尘埃”是由于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多年来辗转流落于风尘之中,空怀抱负,不得施展,因而才把青山作为依赖,对青山特别期待.而结句中的“清瘦”一词写嵩山在层层浮云中耸现出来,诗人用拟人手法突出其峭拔的形象、高洁超脱的姿态,其实正体现了作者清高、不委曲求全的人格操守与精神追求.而且,注释中对原诗中一些陌生词句的解释也有助于读懂原诗.

再如广东卷鉴赏元代白珽的《余杭四月》“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后所附[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从“朱樱”起至结尾都体现了一种勃勃生机.有了注释,“生意繁”就不会理解成“生意忙”,而是“生机多、盛”的意思.

二、审清题意是关键

高考将古代诗歌鉴赏作为主观题来命制,涉及的内容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命题时会从中择取几点):①对诗歌中词语的理解、对诗句内涵的挖掘,如今年安徽卷鉴赏宋代杨万里的《最爱东山晴后雪》的第二问、江苏卷鉴赏唐代温庭筠的《梦江南》的第一问;②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特别是对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鉴赏,如安徽卷鉴赏宋代杨万里的《最爱东山晴后雪》的第一问、江苏卷鉴赏唐代温庭筠的《梦江南》的第二问;③对诗歌风格的判断,对诗歌体裁样式的识别,如湖南卷鉴赏唐代李益的《度破讷沙》(其二);④对诗歌艺术技巧的判别、鉴赏,如广东卷鉴赏元代白珽的《余杭四月》;⑤对诗歌主旨的把握、理解,如福建卷鉴赏宋代李纲的《望江南》.如果没有看清题意甚至看错题意,那么解答肯定也是有偏颇或完全错误. 例如福建卷鉴赏宋代李纲的《望江南》“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第一问是“‘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其重点在“描写”和“赏析”.要分析“描写”的精妙需要想像和还原.可以想像钓鱼翁冒雪独立江边垂钓,凝神定气的形象.“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斗笠上只听见雪弹子敲打的声响,蓑衣上不时抖落堆积的雪花,这两句描写真实、生动,堪称一幅工笔画.而“赏析”主要要抓住“但闻冰散响”和“时振玉花空”分析,前者通过声音衬托钓鱼者的宁静和环境的寂静(“但闻”为“只听见”),后者通过动作衬托钓鱼者的凝定(“时振”为“偶尔振动一下”).第二问“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重点在“情感”和“联系诗句”.解题思路是先看诗句,再分析情感.“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了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下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在填写答案时将顺序调整一下即可,先谈情感,再联系诗句解释.应试答题就是问什么就答什么,因而审清题意是关键.


三、掌握术语是诀窍

古诗鉴赏如果能掌握鉴赏术语并准确应用,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而“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的综合概念,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也称写作手法、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广义).它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抒情手法、描查重复率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等.表达方式主要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抒情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最主要的是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借事(物、人)抒情和用典抒情等.描写讲究角度: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讲究方式: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讲究方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它的含义有广狭之分,广义上等同于表达技巧,高考通常在狭义上使用它,主要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结合、以小见大、联想想像、象征、衬托、对比、用典等.如果考试时能熟练恰当地运用以上鉴赏术语,并能结合诗歌具体内容作分析,就能做到简练规范,轻松得分.

例如湖北卷鉴赏唐代贾岛的《送邹明府游灵武》“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问(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问题(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考查对形象的鉴赏.通过“马不肥”、“债多”、“风透卧衣”等词语可看出其贫穷,人物身份是县令,所以可以得出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问题(2)从炼字角度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边雪藏行径”的“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极写雪之大;“林风透卧衣”的“透”字既写风之猛,又写衣之单,内涵丰富.“清正廉洁”是鉴赏人物(官员)品质的术语,“拟人”是修辞术语,这是给分的重点.能准确答出鉴赏术语,又能结合诗歌内容阐释,就能得到理想的成绩.

四、积累归纳是根本

应对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的根本在于平时做好古代诗歌鉴赏的积累和归纳工作.只有平时多读多看古代诗歌,多练多做古代诗歌鉴赏题,才能为真正提高自身的诗歌素养奠定基础.因为作诗需要想像力,而欣赏诗歌需要联想和还原,同样需要想像力.只有认真做好古代诗歌鉴赏的归类总结(分类别、找规律、找方法)工作,才能真正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例如,古代诗歌从体裁上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绝句、律诗)、词、曲;从题材上可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感怀诗、怀古咏史诗、边塞征战诗、思乡怀人诗、山水田园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谈禅说理诗、闲适隐逸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游仙诗、悼亡诗等;从诗人创作风格特点上可分为:飘逸洒脱,沉郁顿挫,雄奇瑰丽、朴素平淡、雄劲幽邃、轩昂奔放、清新疏畅、遒劲峭拔、闲雅婉丽、伤感缠绵、豪放旷达、清丽典雅、瘦硬新奇、清新妩媚、富丽精工、雄放流畅、凄婉清丽、峭拔雅丽、沉郁豪放、沉郁悲壮等;从设题角度可分为:检测意象或意境、检测内容和情感、检测表达技巧、检测语言、对比鉴赏等;其它如前文提到的鉴赏术语归类等.常做古代诗歌鉴赏的归类总结工作,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

如湖南卷鉴赏李益的《度破讷沙①》(其二)“破讷沙头雁正飞,辟鸟鹈泉②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辟鸟鹈泉:泉水名.)(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______诗;(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第一问检测内容,可以通过注释和“战初归”看出是边塞诗.第二问检测意境,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或自然景色),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思想感情)融合为一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诱导和开拓出丰富的审美想像空间的整体意象.这首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解答此题,如果不明白意境的内涵,那么肯定不能回答出要点.这两题的解答,均以平常诗歌知识的积累分不开.

五、“读、品、议、写”抓落实

“读”,就是学生在鉴赏一首古诗时,先通过个人自读,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品”,就是学生通过对诗歌的解读,提出个人见解或问题;或是针对诗歌鉴赏题提出自己的答案.“议”,就是通过小组讨论或老师点拨,对前面提出的阅读理解或问题或答案发表看法,形成统一认识;或是将自己的答案与命题人的参比对,在思维上与命题人碰撞,找出自己的不足,在思维角度、语言、情感、哲理等方面“悟”到鉴赏诗歌的方法.“写”,就是记下从“读”到“议”过程中自己觉得需要记录的内容,尤其是最后的统一认识.在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时,只要学生能够按要求坚持做,就能够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我们从高一开始就开展“读读、品品、议议、评评、写写”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努力培养自主学习和自主分析作品的能力.进入高三总复习以来,进一步要求他们分文体进行“读、品、议、写”的练习,以提高学生文学鉴赏的能力.

例如学生在鉴赏2011年高考安徽卷古诗时,就有他们的发现.这首诗是欧阳修的《琅琊溪》“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后面[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题目是“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自读后,对第一问的回答“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桥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没有异义.但对第二问的答案为“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感到不满意.他们认为如果这样的话,注解①就没有多大意义了,答案总该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独寂寞等沾上边才对.这说明学生们听课很认真,他们记住了注释意识对理解文章内涵有帮助,但是太呆板,总觉得注释一定要跟主旨有关才可以.所以首先应该肯定他们听课认真,再告诉他们一般不等于全部的道理.注解只是告诉我们,欧阳修当时被贬到滁州,诗歌写的是他在滁州的所见.如果一定要加其他情感的话,可以加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在鉴赏过程中,文本意识最重要,切不可牵强附会.

只要坚持做到以上几点并加以拓展,学生们就一定能达到《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目标”的要求,即“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进而在高考中也能做到游刃有余.

(责任编辑:赖一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