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答散文表现手法题

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897 浏览:80990

表现手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表现手法是指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趣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狭义的表现手法则指表达主题所使用的特殊技巧,如联想想象、比喻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借古讽今、借题发挥、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铺垫照应、制造悬念等.

散文考查表现手法,常见的设问形式有:

1.从全文看,某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3.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4.作者是怎么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的?

5.本文以××为线索,可以分为几层?请分析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和作用.

作答表现手法题,首先要明确文中运用了何种表现技巧,可以从如下五个方面作审视.

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2.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悬念、类比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

4.行文结构:承上启下、启承转合、衔接、铺垫、伏笔、照应等.

5.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对偶、排比、对比等.

作答表现手法题,可按“手法+分析(举例)+作用”的模式操作.首先,先指明所用技巧或手法;后结合内容分析这种手法的具体运用,即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某种表达技巧写了什么内容;分析评价文中运用某种表达技巧有什么作用,主要分析评价其在中心思想的表现,人物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意境的营造和布局谋篇等方面收到什么效果.

例1.运用了象征手法,用银杏树干象征伟岸的人,用银杏树叶象征寻常的人,既贴切又形象.

例2.运用了衬托手法,比如用香山红叶和银杏的黄叶,相互衬托,形象地说明了各种颜色相互搭配世界才美,风景才好.

例3.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别人”与“我”到香山不同目的加以对比,用以突出作者“拾叶”的特有情趣.

以上三例都是按照“手法+分析(举例)+作用”的模式组织答案的,规范严谨.

分析常用表现手法的作用,要紧密结合文本内容说作用,但必须明确一般常用表现手法的特殊表达作用.几种常见表现手法作用如下:

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抑扬: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对比:形象鲜明地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持点,强化思想感情.

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请看下面两例:

1.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2012年高考·浙江卷)

相关文段:

①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写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②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③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甘典江《母亲的中药铺》)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找到描写抓药的细节,可以发现,没有运用任何修辞手法,只是准确地描写了人物抓药时一连串动作,十分传神地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技艺和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这正是白描写.作答时首先指出是白描手法,然后分析白描手法的具体体现,再指出其表达作用.

参:①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

2.作者在文章第4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自己的主观感受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005年高考·广东卷)

相关文段:

②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③天渐渐成了,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滴,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节选自肖铁《壶口的黄河》)

解题思路:通读全文,考生便知道文章表现的主体是“壶口的黄河”,作者写“我”的心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主观感受,只是为了再现“壶口的黄河”,而“我”只是个客体,是个陪衬,理解了这一点,“衬托”或者“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就明确了.具体的解题步骤应该是:在答题区域里明确用了哪种手法——再分析如何具体写“主观感受”——用些常规术语来归纳其好处. 参:主要是运用衬托手法.作者在这里写心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主观感受,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和生命力.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散文,然后回答问题.

中国地图

文/高鹏程

(1)去乡下拜年,看见几乎每家堂屋里都挂着一张中国地图,大舅家有,二奶奶家有,还有小姑,小姨家等这些地图,有些新贴上去不久,有些看起来有好几年了.但是和烟熏火燎几十年的土坯墙相比,依旧有些突兀.几乎是昏暗的土坯墙上唯一鲜亮的事物.

(2)“究竟是怎么回事?”终于,在外婆家,我忍不住问呆立在地图边的三舅.三舅没有说话,用手指了指,让我自己看.

(3)地图上,从小小的平峰镇出发,一些用铅笔画的歪歪扭扭的曲线,慢慢延伸到了四面八方:山西、浙江、上海、新疆、广东等经过简短而漫长的跋涉后,圈住了一些字体或大或小的地名.

(4)我明白了,这些地图上连着的地名,都是我的表兄妹们外出谋生和打工的地方——在山西沁水挖煤的是大表兄;远嫁新疆的是二表妹;云南昭通的是三表弟媳妇的老家,如今,他们又双双在浙江西塘打工等我也看到了自己借以谋生的——浙江象山.我的这些穷亲戚们,大字不识几个,老家粗糙的方言,也不适合他们表达什么细腻的感情.他们只是把对每一个亲人的牵挂,用一根瓜蔓一样的铅笔线,以一种具体而虚幻的方式维系在地图上.

(5)中国地图,原来还可以是我们某个人情感分布的地图.某些陌生的区域和地名,因为是亲人所在而不断变得熟知起来.比照“人口地图”、“经济地图”等或者,也应该有这样一个属于我们的“亲人分布图”吧!

(6)我想,我的这些穷亲戚们串门、相聚时,可能就会凑到这张中国地图前,指点着说这里那里距离的远近,说这里那里各自在远方的儿女的近况.而一说“这里那里”,是否就有天涯咫尺之感,甚至亲人音容如在眼前了呢?


(7)我的不识字的三舅,年迈的三舅,我的胸怀祖国的三舅,站在地图前看起来就像一个将军正指挥着自己的士兵南征北战、东奔西走——不,他其实更像一只衰老的蜘蛛,用眼光抚摸着自己用蛛网围成的疆域.

(8)在广东某地,有几个涂得最黑最重的黑圈——这是他最小的女儿辗转打工的地方——因为讨不到工钱,她已有三年多没有回家等

(9)在热闹的过年鞭炮齐鸣之后,在喧闹的亲朋好友散尽之后,在这个昏暗的小屋里,三舅会以怎样的神情凝视着地图下方的某个地名?他的思绪会怎样一次次地坐上南去的火车,循着这条简短而漫长的曲线,在他有限的关于南方繁华世界的信息中,去看望女儿生活的城市,看见女儿忙碌、疲惫的身影等抑或还有快乐的满足的笑容?而每次“探望”回来,他又会怀着什么心情,拿起铅笔,在这个他十分陌生却已经变得熟悉的点上又加上重重的一圈?等

(10)“阿舅,还是让小妹回来好了等”

(11)“啊等”三舅仿佛从梦中惊醒了一般,但他用力挥了挥手,下决心似的说,“什么话!”

(12)我没有去更多的人家.但我知道,我的判断不会有什么差错.因为早就听说了,宁夏西吉,这个拥有47万人口的贫困大县,每年外出打工的约有12万人.后来我才听说当地的一首新民谣:家家屋里老两口,门前拴个大黑狗.十户人家九户空,墙上一张大地图.

(有删改)

1.联系全文,简要说说第(3)段中“漫长的跋涉”对老人和儿女们各意味着什么.

答:

2.请指出第(6)段的写作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3.你认为第(9)段中的“三舅”会有“怎样的神情”,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再从文中为这“神情”找出两点依据.(5分)

三舅的神情:

两点依据:

4.简述以“新民谣”作结尾的作用.(4分)

答:

5.你认为作者写本文用意何在?(3分)

答:

1.对儿女们来说,外出打工是一条路途遥远充满艰辛的谋生之路.对在家的老人们来说,儿女外出就意味着那就是一条追随儿女身影的绵长的牵挂思念之路.

2.运用想象(或联想)的手法.丰富文章内容;突出“中国地图”的作用,形象生动地表述“我的亲戚们”对外地务工儿女的牵挂.

3.①忧伤:因为第二段中“呆立”可以看出他对女儿的担心;第八段中把女儿所在的地名“涂得最黑最重”也是这种心情的体现.第八段中提到他的小女儿讨不到工钱,已经三年没有回家,这样的现实也必然使他很忧伤.②憧憬:打工虽然艰辛,但他所理解的南方毕竟是“繁华世界”,在他看来在那里总会找到另一种有希望有前途的新生活,所以在他的想象“看望”中,还有“快乐的满足的笑容”的期许;他虽然也不免担忧,但会态度坚决地对“我”建议让他女儿回来说“不”.③迷惘:第二段的“呆立”,第十一段的“梦中”都可以看出这一点;虽然他认为“南方繁华世界”是有希望的,但他又对她女儿在南方的艰难处境感到担忧,他对女儿去南方谋生其实很矛盾.

4.(从内容看)新民谣把当地人外出打工现象由上文的“我”的亲人扩大到整个地区,进一步说明该现象的普遍,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旨;(从结构上看)点明题目,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使“中国地图”这一核心意象得以突出;(从表达看)民谣语言生动活泼,朗朗上口,富于地方特色,使文章表达有变化,颇具乡土情趣.

5.①反映家乡现实状况,表达对故乡亲人辛酸生活的关注和同情;②对“为生活而外出务工”社会普遍现象的思考,对外出务工的合理性进行反思;③希望读者能深入理解外出务工人员的辛苦进而能同情、善待他们.

(作者:吴信勇,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