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三题2016年7期

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76 浏览:18953

一、

早晨,初升的太阳,将无数缕金光闪闪的丝线,舒洒在翠绿的山林;阵阵枣花的清香,随着柔和的春风,在清新的空气中飘溢荡漾.

小胡村坐落在一座风光秀丽的山冲之上,它的东面是高耸入云的通灵山,北面有青山、月牙山,两山对峙.这两座山如伸展的双臂,拥抱着小胡村.“涧水来自千仞岗,曲曲抱村庄”.远处,青山蔼蔼,绿水悠悠;近处,茵茵碧野中绽放着片片金黄.绝美的清晨,神奇的大自然,令人心旷神怡.

走进村中,白墙红瓦,幢幢高柱飞檐,栋栋窗明几净,不再是以往低矮、阴暗的模样.在村中,我们感到整个村庄布局整齐,建筑水系规范.村巷中楹联、碑记、石刻等历史文化遗存,无不彰显着小胡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显示着昔日的辉煌.1984年,安徽省园林协会理事长、高级工程师吴翼等人亲往这里实地考察,将小胡村认定为“宋代村庄”,并亲笔题字.现这字刻在村碑上.

其实说它是“宋代村庄”,一点也不为过.小胡村,形如扇形,房屋排列有序,古房多为木质结构,是典形的宋代风格建筑.村中有6条大巷,72条小巷,交错纵横,相互勾连.我们漫步在大街小巷中,从那高低不平的青石板上读出了小胡村厚重的历史,也仿佛读着一部沉甸甸、辉煌灿烂的长篇古诗.

走出古巷,来到村头的三道桥.在这里人们走一百步就走过三道桥,所以这里又叫“百步三道桥”.为什么一个村落在一条小溪上要造三道桥,这引起了我的兴趣.随行的同志说:“三道桥面对三个山头与山道,因当时小胡村很繁荣,来往的人中有达官显贵、商贾巨富、平民百姓.为迎接这些不同的来客,需三座桥同时迎客.”果然,我们在村头的墙壁上看到了《古桥重修碑记》,说三道桥明万历乙未年(1595年)重修,以胡文工、胡思祥等人为首,“重修祖桥,劝缘为首”. 啊,这真是“村头一溪三座桥,通京远帝到今朝,水涌桥濉根脚在,重修古道出英豪”.

小胡村人始终怀着自己的梦想,一代又一代奋斗着.从前,小胡村人在当地就有“闲不住的小胡村人” 的美誉.一年四季,他们“一条扁担八根绳,不带东西不进门”.山上的、水里的、路边的、田头的,他们什么都要.改革开放后,这个古老的山村更焕发着生机,商品经济意识如虎添翼.外出打工,寻找商机,以致家家儿童留守,户户老人空巢.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如今候鸟往返回,草木枯又荣,他们回乡办厂,种好自己的田地.你看,春分刚过,村庄随着沉睡的大地一起清醒,村里人欢马叫,一派繁忙景象.曾经如丝云似的袅袅炊烟,此时此刻又像以往那样自如地在空中飘荡.

村头有古老的三道桥,如今在流经村中的小河上又造了一座九曲桥.我们徜徉在九曲桥上,望着村里一幢幢别墅,感到现在的新农村到底不一样,那宽敞明亮的住房也让我们这些城里人羡慕不已.

二、

“白天不见村庄,夜晚不见灯光”,这是我们在当地听到的老百姓对自己所住家园荫翳蔽日的描述.走进村庄,果然树木连片,郁郁葱葱,苍翠宜人,莺歌燕舞,宛如一座世外桃源,是一个森林中的美丽村庄.榧里宗村地处宣州区水东镇的东部,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榧树是这里的主宰,榧子是这里的特色产品,宗村也是远近闻名的榧里特色村.

车子停在村里的农民文化活动广场,我看到这偌大的广场很惊讶地说:“农村也有这么大的广场?”“是的,早晚有人跳舞哩,和城里差不多了!”村里有人接茬.广场前面有两棵参天大树,走近细看,树上还挂着牌子,标明是“青檀,树龄千年以上”.“青檀,不是榧树,不是说榧里宗村么?怎么用青檀做村里的标志呢?青檀不是造宣纸的原料么?”我不解.“这要说说这个村的历史了.以前,这里最先最著名的是造纸,村的表芯纸是水东三宝之一(其他“两宝”是蜜枣和横纹茶).纸质细、性柔、色白,畅销全国,闻名遐迩哩.后来改种榧树.啊,它可能是来认祖追‘宗’的吧.”随同我们的张主任俏皮地答话.我不解此意,经解释,后来才知道宗村又因出纸闻名,所以这棵青檀来到宗村,在左边还有一亭,叫“榧里亭”, 这才还了正宗.我仔细观察,这两棵树和榧里亭遥遥相对,它们又伴着涓涓流淌的清泉,构成一幅山水图画:“亭外青檀气势雄,千年寿纸树皮舂.话新叙旧衷肠叙,榧里宗村同认宗”.

在村部广场参观过以后,我们逆溪水而上,溪水叮咚有声,清澈见底.河堤被加高、整修,河道经过了疏浚,景观护栏耀人眼目.沿着山路,尽是丛林,参天的枫树、挺拔的银杏、苍古的青檀以及各种杂树与竹林.然而数来数去,香榧居多,占山为王.香榧树林漫山遍野,形成阵势,变成丛林.我们爬过一个陡坡,上得山巅,眼前忽然开朗,但天上人间,仍然是小桥流水、野花嫩草、鸡飞狗叫、老牛哞哞,又一层风景.我突然发现清澈的小溪旁有女人淘米、洗菜,一泓绕村碧水,鱼翔浅底,河畔古柳如烟,这里是高不可及的另一处恬静的世外桃源了.这时有人发现一株八树(消毒树),说珍稀树种,据说它是针对七树(毒树)而长,因为这高山问医寻药太困难了,是老天爷的恩赐,这倒让我长了见识.

沿着山上的道路,我们走上了一段青石板,这更神奇了.走进山丛,我们像走进了一座文化迷宫.在古老的火山台地之上,有古民居建筑群.山上有古墓群,据说现存一百五十年以上历史的有近二百余座.山里有报国寺的遗址,但已斑驳.据载,该寺建于后唐,属禅宗少林.前些年,居士信徒筹资重建庙宇,寺里又恢复了往日旺盛的香火.在九曲岭上,我们看到了唐尼庵遗址.相传此庵建于唐,麻姑在此修道时曾到离庵不远的倒水坪习武,将所杀不忠不孝不义之人抛入庵前的千丈岩下万人坑内.随行的村民们还告诉我们,传说清代画竹大师郑板桥曾到此折笋作画,在庵后有一小片笔竹,笋形状酷似一支饱蘸浓墨的长锋毛笔,折后即可蘸墨写字、作画.这里作为多元文化交流的窗口,保留下了大量文化艺术价值很高的东西,使我们在举手投足之间便可触摸到斑驳的岁月和丰厚的文化.

下山时,星星点点的特色民居透出山林.依山傍水,星星点点,苍松翠竹,巨枫香榧,这些给这个秀美的小山村增添了几分古老、神秘而幽静.下了山已是中午时分,我们被安排在“老屋农家”就餐.我们穿过古巷,寻找到就餐的老屋.走进门,感到这是一座典型的明清建筑,白墙黛瓦,砖木结构.前面有一个四水聚堂的大天井,两边是厢房,栋梁上有木雕,保存完好.我在屋内转悠,这户村民姓李,主人告诉我:“这种房子村里还有一些,但解放初最多.到了70年代,村里还是一派古气, 村民们仍住在土改时分得的古祠、公堂和古房内,学校、医院设在古戏楼里,大队部仍在祠堂内.现在,凡是用这种房子开农家乐的,生意都不错.”他说得我们笑起来.他还说:“榧子现在值钱了,我们这村里95%以上村民都靠种植榧子为生.我住老房子,我儿子自己盖了两间三层楼,他们住楼房,现在的收入也蛮好,一年都有十多万.” 这时菜已上桌,我们有滋有味地吃着山里人准备的长锋竹笋、榧子豆腐、野生蘑菇和许多“野味”, 这真是:“青檀闲话,银杏沧桑.客农家,丰盛难忘.桃源仙境,歌舞云裳.爱石桥奇,柳林绿,涧溪长”.席间,我们还碰见不少外地游客,熙熙攘攘,人声鼎沸.整个小山村被打破平静,热闹起来.

三、

大张村,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大张村,一个古老神秘的村落;大张村,一个令人恋恋不舍的家园.

刚进村口,你会看到树着一块巨大的风景石,写着“前进生态长廊”六个大字.我问:“前进生态长廊,有多长?” “十里柳林等” 有人答.左边有一亭,叫“银杏亭”,蟠龙檐角,云烟缭绕,里面有人在下棋.没走几步,又看到三棵参天银杏,有一棵特别粗壮、枝繁叶茂.4人前去合抱,没抱过来.村口这三处风景,让人耳目一新.随同的同志介绍说:然而前几年却是另一番情景,这里原来是一个工厂,几排低矮的小平房,垃圾遍地,脏乱不堪.村里的同志说:“是2012年开展美好乡村建设,改变了这里脏、乱、差的状况.美好乡村建设,村里筹集资金,对村容村貌做了整体规划与改造,村口当然是个突破口了.”

接着,我们往村里走去,前面就是十里柳林了.柳林分布在朝阳河两边.我们沿河堤踏上“柳树桥”,感到这桥很新,好像是刚建不久.“是的,2012年建的,实际上这个滨河公园不止这一处” ,村里的同志又说: “这是一个环村公园,你们宣城是城在山中,我们是村在园中.”听了他的解说,我们都笑了起来.走进柳林,我们仿佛来到柳的世界: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等我们漫步在公园里,园内柳林茂密,新柳轻扬,鸟语花香,空气新鲜,真是一个绿色世界.林中碎石铺成的小道,蜿蜒曲折;柳林巨石突兀,时隐时现,探头探脑.柳林中有老人漫步,孩子玩耍.忽然,远处林中飞来一串柳笛,隐隐约约看见几个戴红领巾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练声歌唱.远处村庄星星点点,看不到缕缕炊烟,只看到丛林屋顶上闪闪发亮的太阳能.放眼望去,沟里沟外,远山近岭,到处是柳的世界.据说,这几年村里投入资金两百余万元,对村内56户困难户危房进行了改造,安装了五十多盏太阳能路灯,设置了多样的健身器材,兴建了标准化篮球场,还建了农民大舞台,这里便成了公园.为了让农民来去便当,修了此桥.现在的大张村,的确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


造化与智慧相和谐,遗韵和文明得益彰.由于这样一个古老、美丽的村落,村里人对她恋恋不舍,哪怕移动半步,都不那么容易.前几年搞美好乡村建设,要拆散户,开始做工作,怎么说也不干.后来以解决入户用水为突破口,思想开始松动.又讲清分散占用耕地的害处,村民们深有体会.2012年当时村里拆了危旧偏房、厕所共一百三十余间,按照省政府颁布的《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标准》进行了示范点建设,得到省里的肯定,上面投入了资金,农民们都高兴了.其它村听说大张村搞得好,也纷纷效仿,有的还捺手印,弄得大张村的人暗暗高兴起来.我们出了门,张主任还指着其他几户拆迁户给我看.

在十里柳林里,我们看见一户人家门前贴着喜字.我们走了进去.这时一位小媳妇迎上来,她身材苗条,一米六七的样子,三围很突出,性感.她脸上一副配合得恰到好处的五官,让人有不一样的感觉.她眼明手快,手脚麻利,忙着要给我们倒茶,我说:“不用”.后来从闲谈中我们了解到她是西山村的人,她的丈夫以前在浙江打工,做剪裁师;现在他回来了,在镇上开了服装厂,但家仍安在这里.我们问为什么,她说:“在这里住惯了,这里清静、环境好、空气新鲜.”说完,她发出爽朗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