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宜平散文杂文六题

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746 浏览:32366

说三道四

早些年,曾听到过这样的顺口溜:“到了北京才知道官小,到了广东才知道钱少,到了上海才知道自己是乡巴佬等.” 前些日,又收到过类似的短信:“北京看全国都是基层,上海看全国都是乡下,广东看全国都是穷人等.”自嘲也好,揶揄也罢,似乎如此,又不尽然.一名言说得好:“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智互见嘛.

能“侃”的北京人

六朝古都,祖国心脏,那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已令人神往,何况又是政治、文化、信息中心,更令人关注.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想不能“眼见”,“耳听”也是幸事.皇城脚下,近水楼台,见多识广,得天独厚,如此好的土壤和温床,自然造就了一代又代、一批又批能说会道的北京人,上至皇帝宰相,下至三教九流.总之,北京人能“侃”是出了名的,往远追溯,没有考证,不敢妄说.近代有老舍的系列作品为证,作家把北京人能“侃”的神情描活写绝了.

现代的北京人似乎有过之而不及,不分男女,无论老幼,人人都是能“侃”好手.大至宏观调控,小至微观经济,不论正面负面,不管“正史”“野史”,从“神六”到柴米油盐,从“四合院”到鸟巢.只要是他们知晓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逮着谁就跟谁“侃”,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其实他们并非有意在炫耀自己的博学和先知,而是渴望着资源能共享.仅凭那字正腔圆的“电影话”,已深深吸住了你的“听欲”,何况那自称是“首播”的高端新闻和名人绯闻,更是吊足了你的胃口,让你欲罢不能.

那年去潭柘寺,真实领略了一把北京人“侃”的本领和艺术.一上出租车,围绕地名“柘”字如何念,老师傅就“侃”上了,“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前清有多少个皇帝来过这里进香,哪个皇帝来得最勤,等等,侃侃而谈,没完没了,由不得你互动,只管不住点头,简直就是“给点土壤就生长,给点阳光就灿烂”.尤其是“侃”到“皇亲国戚”什么的,一副神秘兮兮、煞有介事的样子,仿佛他刚从中南海或中常委会议室出来一样.你还别说,有时与香港地摊上的“民间文学”不离十,还真让你佩服得五体投地.

如今,奥运会很快就在家门举行了,他们能不神气活现,倘有机会,他们一定会自豪地、不厌其烦地跟你“侃”上十天半个月.以前,我一直在纳闷,为何京津一带的相声小品经久不衰,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牛气”的上海人

这个昔日被称为“冒险家乐园”的国际大都市,如今是中国经济、金融中心,“东方的纽约”.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无论是近代还是现代,都曾抒写过无数的辉煌.她有着无可比拟的诸多优势,让其他城市望尘莫及.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磁悬浮列车、世主办地等众多的中国、世界之最,足以让上海人“牛气”冲天.

在那凭票供应的物质匮乏年代,单车、手表、缝纫机、半导体等日用品,确实要数上海货独领、最为抢手.传统经济上的优势,造就了上海人傲然一切,鄙视一切,自信、自负、自大是他们显著的特征.他们喜欢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以自我为中心,开口闭口便是“阿拉上海”,动辄“舍我其谁!”.上海人大多有浓厚的上海情结,排外情绪强烈,他们热爱故里,不愿背井离乡,宁可在上海讨饭甚至饿死,也不愿意到异地他乡当老爷享清富.在衣食住行方面,上海人样样领导国内新潮流,男士们大多西装革履、油光可鉴,甚至略带几分女人的脂粉气;妇女们大多珠光宝气、浓妆艳抹,无形中凭添几分风月相.一平米两万元的高房价不仅令人乍舌,也令上海人“牛气”十足.上海人言语刻薄刁钻,不留情面,据说,在豪华的商场,如果你试着一件不菲的T恤衫不写,靓丽的售货员立即柳眉倒竖,杏眼圆睁,轻则数落你几句,重则臭骂你一顿.倘若囊空羞涩,劝君饱饱眼福足矣,何苦讨那没趣,惹得一身骚.徜徉外滩,人流如织,熙熙攘攘,十里洋场依然繁华热闹.置身霓虹灯下,已经无法感受到当年许独闯上海滩,与冯程程演绎的那段生死爱情悲歌了.漫步南京路,昔日“好八连”的风采也难以追寻等.

听说,眼下上海人正在集中智慧和力量,努力打造“海纳百川”式的所谓城市文化,确实很有必要!

忙碌的广东人

广东人是忙碌的.自从战争的炮声把这座城市吵醒以后,他们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忙碌,尤其是“总设计师”南巡以后,他们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从“春天”忙到冬天,成为了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窗口.

一时间,来自五湖四海的淘金大军,揣着共同的希望和梦想,纷纷踏上了这片南疆热土,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奉献他们的一腔热血,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而可怕的民工潮,也曾令中国的高层和当地的官员寝食难安,绞尽脑汁.无度的人流带来了拥堵的车流,自然有筑不完的路,建不尽的桥.我们的司机大佬们常常辩不出东西,弄不清南北,找不到回家的路,无怪乎!带路也成了广东新兴的一种职业.广东人很务实,效率很高,他们为生计而忙碌,为事业而忙碌,仿佛有使不完的力,用不完的劲,一副永不疲倦的样子.据说,在广东街上,两车相撞,只要无大碍,他们彼此点点头,便各自忙去了,用他们的话说,无暇争吵.忙碌之程度可见一斑.

就在有些人高谈阔论、骄傲自大的时候,实干的广东人已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一跃成为中国的经济大省和强省.人们一觉醒来发现,忙碌的广东人已经与世界接轨了.于是,全国上下纷纷掀起学广东、赶广东的热潮.然而,越学越赶,差距就越大,当人们正在反思的时候,广东人又朝着新的目标跨越式地发展了.

豪迈的来宾人

把来宾人与北京人、上海人、广东人齐名、平起平坐,似乎有点狂妄.其实,笔者本意只是比较借鉴而已.

若干年前,读过一位区内知名作家的散文叫《桂林人柳州人南宁人》,却未见有“来宾人”,不免有点失落和遗憾.其实来宾人个性特征很鲜明,有人早已归纳为剽悍、粗犷、暴戾等.总之,贬多褒少,不够客观全面.不是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吗?你想六个县(市、区),方圆一万多平方公里,十几个民族,性格能一样吗?其实来宾人很中性,既有勤劳、勇敢、善良的共性,又有强悍、儒雅、豪迈、敦厚、朴实、坚忍的个性,既有一些不良的陋习,也有不少闪光的东西.

一网友这样比喻来宾人,我以为倒也恰如其分:“兴宾人粗犷强悍,像红水河的纹路石,粗看不怎么上眼,但耐看,且不菲;象州人温文尔雅,宛如脉脉的温泉,柔柔地流淌,虽无声无息,却漫漫地滋润你的心田;武宣人坦诚豪迈,有如百崖大峡谷的恢弘气韵,一步一景,一景一绝,不经意间让人领略到迷人的景致;合山人灵巧圆韵,就像埋藏地下的煤块,虽其貌不扬,但光热无限;金秀人敦厚朴实,正如圣堂山一般巍峨挺拔,值得攀登,余味无穷;忻城人坚忍顽强,就像石逢旮旯里的玉米,只要有一杯土,他就能结出累累硕果,令人惊叹崇敬.”

据说,来宾某乡镇每年有过“愚人节”(俗称“笨卵节”)的习俗.秋收过后,为庆贺丰收,主人在家设宴,盛情广邀宾朋,看谁家请到的宾客多,谁家就越有面子.一是说明主人家为人豪爽,人缘好;二是意味着有更多的人预祝他家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无论你来自何方,无论你认识与否,不用任何礼物,酒足饭饱之后,还可以“兜着走”,这足以证明来宾人的热情好客和真诚友善等.

我们这座新兴的城市,五彩斑斓,岂是三言两语能道尽的.倘若千人一孔,千城一面,那倒可怕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城不在大,有品味、有内涵就行,虽然来宾人还在蹒跚学步,咿呀学语,只要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就一定能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令人称道和向往的城市.“天下来宾,来者上宾”,坦诚豪迈的来宾人,正用他博大的胸襟广纳天下的来宾!

仁爱无私

时下,除了“节能减排”,“爱心助学”恐怕便是媒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了.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人才强国,教育兴邦.泱泱大国,匮乏的教育资源,已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而政府那点捉襟见肘的吃饭财政,无异于杯水车薪.于是,牵动着千万颗至诚的爱心,演绎了无数个动人的故事,围绕这一主题,全国上下,社会各界,男女老幼,纷纷慷慨解囊,倾力相助.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仅一周时间,我市就捐到340多万元的助学资金,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

然而,在这仁爱善举的背后,冷漠观望者有之,埋怨嘲讽者有之,等面对一个个因贫困而面临辍学的莘莘学子,面对一双双期盼无助的眼神,难道你就能够无动于衷吗?难道你就不觉得应该做点什么吗?

曾记当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些耳熟能详的标语口号,遍及神州,响彻寰宇,着实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时至今日,这些标语口号总让人感到有点苍白,似乎缺少了点什么.这让我想起了《庄子外物篇》中一则叫“涸辙之鱼”的寓言故事来:当年,庄子家贫,揭不开锅,去向河监侯借粮.河监侯却说,等我收到租税后可以借给你三百两黄金.庄子说,刚才我赶来的时候,半路上看到一条鲫鱼躺在干涸的车辙下向我求救,它说它家住东海,不幸沦落车辙,眼看快要死了,请求路人给点水救救性命,我听后说,可以,等我到南方,劝说吴王和越王,把西江的水引来,把你接回老家.鲫鱼听后说,到那时,我早就成为鱼市上的鱼干了! 等是啊,半斗粮食,一升凉水,十块钱币,就可以助人一臂之力、救人于危难之中,这远比那美丽动听的空话、套话、大话来得实在解渴.

常言道:“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与其锦上添花,莫如为人雪中送炭”.乐善好施、行善积德、扶危济困,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仁者爱人,仁爱无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给予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施比受更有福.据说我们一些领导干部,长年以来,默默无私地资助那些贫困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个接着一个,不图名利,无怨无悔,这是一种怎样的大仁大爱,又是一种何等的胸怀.相形之下,那些冷漠嘲笑者显得是那样的鄙夷渺小,他们应该感到汗颜.

灯,要燃亮,才能称其为灯,灯要点在暗处,放在高处,光才能照射得又广大又深远,正如美国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所说:“请把你的灯提高些,好照亮不幸的人!”其实,人间总有许多灯为我们每个人亮着,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我们民族大仁大爱的精髓,亦是社会和谐的基石,我们渴望着这种仁爱的永恒.

童年琐忆

倦时常常一个人坐在窗前灯下,翻阅儿时那充满童真童趣的片片记忆,让疲惫的身心得到些许闲适.都说我们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其实确切的说是生长在那个有布票、有粮票、有肉票,但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网络的年代,不说饥寒交迫,也是缺衣少食,生活的清淡和艰苦,却丝毫不影响我们童年的幸福与快乐,留下的记忆依然那样清晰、温馨等

老电影

那年月,电视、网络之类的东西还没有出现,电影仿佛是为数不多的几种娱乐方式之一,看电影也就成了我们儿时的一种渴望.小县城有一座露天电影院,规模不大,简陋清爽,几十排水泥凳,足可容纳四五百人.晚上大人们常常要去开那莫名其妙、没完没了的批斗会,我们既不用上晚自习,又没有别的去处,这里自然就成了我们的乐园.

那时,放的片子并不多,除了几部看腻看烦了的样板戏外,大多放的是我们耳熟能详、钟爱不已的战争老片.在那打倒“风资修”, 很批“大毒草”的疯狂岁月,越南、朝鲜、阿尔巴尼亚这些所谓“同志加兄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影片居然能够在内地热播,简直是个奇迹.但那半懂不懂的片子,怎么也不如地道的国产片那么爽.要说最火的还是《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这类片子.“你们悄悄地进去,打的不要”、“不见鬼子不挂弦”、“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了”这些极富个性的经典台词虽然已经能够倒背如流,但我们还是百看不厌,那真叫过瘾和爽快.

然而,最令我们烦心的还是门票问题,5分钱一场,不算昂贵,尽管父母们节衣缩食,但那微薄的薪金仅能解决一家几口的温饱问题.为了能看上一部心爱的电影,废铜烂铁我捡过,旧书旧报我卖过,甚至爬墙、逃票这等不光彩的事我也干过.说实话,如果用今天的艺术审美标准去比照,这些片子可能真算不上什么大片,但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它确实火爆叫座,而且影响了几代人,一个个脸谱化的好人和坏人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杨子荣、李向阳这些英勇无畏、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成了我们崇拜、敬仰、模仿的对象.

一颗颗纯真烂漫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如今,每当闲时或出差在外,我会特意到音像店里走走,写回些老电影,叫儿子陪我一道重温,并喋喋不休地给他讲我们当年的故事,遗憾的是共鸣不多.

小人书

小人书就是连环画,俗称“公崽书”,如今这东西似乎渐渐被卡通取代了.在那特殊的日子里,这些小东西可是我们的心肝宝贝,可以说,那时候,每个小朋友手上都有那么几本心仪的小人书,什么《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什么《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数不胜数.虽然识字不多,那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画面再配上那半懂不懂的文字,我们大概也能看懂它分.拥有较多小人书的没准就成为孩子王了,大家既嫉妒又羡慕,纷纷围着他转,他俨然一个骄傲的小公鸡,四处炫耀.那时的孩子既慷慨又吝啬,慷慨的是他们会乐意把书借给别的小朋友一同分享,或拿出自己的最爱去交换别人的最爱.吝啬的是他们会找出各种天真幼稚的理由,拒绝你的请求.即便勉强借给你,也总是千叮咛万嘱咐,反复强调“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原则,真到了约定的日期,他们会毫不客气地逼着你完好无损地归还.

我们这些穷孩子,倒也识趣,一到周末,三三两两,欣欣然钻到书店里,或站着,或蹲着,尽情的享受那免费的“大餐”. 因身无分文,常常是硬着头皮赖着,从书店开门到关门,竟不写一本,气得卖书的胖阿姨每次见到我们总是凶巴巴的,但又无可奈何.看着她那凶恶又苦涩的双眼,次数多了我们也会回家苦苦哀求父母,花言巧语骗得一毛几分,凑足钱后写它一二本.至爱的书弄到手后,伙伴们欣喜若狂,爱不释手,“股份”稍多者自然可以先睹为快,而且时间上也可以稍宽些.至于“产权”问题那是不好明晰的,往往是这家几天那家几天,弄了几转,最后就不知所终了.为了信守诺言,书到后我便加班加点赶着看,唯恐被伙伴们嗔怪.有时,冒着被老师收缴的危险,上课时竟把小人书压在课本下偷偷地看.一只眼睛盯着老师,一只眼睛看着小人书,痴迷时老师来到身边也浑然不知.写检讨自不必说,最怕的是老师把书缴去,那比掏心窝还难受.纵然如此,我们依然故我、屡教不改.就这样,小人书宛如知识的乳汁把我们养大,伴我们度过了那物质文化匮乏的年代.

一份天真烂漫的童心,一种难以割舍的恋旧情结,使我至今还珍藏着那些已经泛黄破损的小人书,即使多次搬家也不舍丢弃.有时,偶尔路过古旧书店或路边地摊,我也会情不自禁写上几本带回家.据说这小东西现在成了家的珍品,而且翻着跟斗往上窜,怪哉!

摸鱼捞虾掏鸟窝

遇上星期六、星期天简直就跟过节一般,约上几个较“铁”的小伙伴,拿着梯桶、撮箕、鱼篓,一溜烟跑到附近田垌的小沟边,赤着脚,卷上衣袖和裤脚,先用撮箕从头至尾粗捞一遍,然后凭经验选择一段自认为有搞头的,用泥巴石块堵住两头,再用梯桶把其中的水弄干,这时便可尽情的开摸了.看着一个个在泥浆中活蹦乱跳的小鱼小虾,令我们喜不自禁,手忙脚乱.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后,所有的鱼虾尽收鱼篓,无论大小全部“通吃”.不过这摸还是带有一定危险性的,比如为了抓到藏在洞中的虾蟹,伸手进洞,万一摸到的不是虾蟹,而是一条毒蛇,后果不堪设想,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有点后怕.不过,这等令人倒抽凉气的惊险事我们倒是一次也没有遇上过.一天下来,虽然收获不丰,硕果不累,而且精疲力尽,满身泥巴,浑身湿透.但尝着一个个新鲜美味的“佳肴”,在那荤腥难沾的艰苦岁月,它足以令我们满足惬意,其乐无穷.

从来不爱用弹弓打鸟,一是没准星,二是没耐性,掏鸟窝便当而快捷,自然也是我们儿时极富挑战的一大乐事.鸟窝有高有低,高的能力有限,不敢问津;矮的自然成为我们涉猎的对象,无论是树枝上的,还是屋檐下的,我们总能想出法子把它掏下.树枝上的相对容易,一人便可成功拿下,但收获不大,充其量是几只袖珍的小鸟蛋,或几只嗷嗷待哺的小鸟;比较诱惑的还是屋檐下那有一定难度的,它要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完成,要么做成人梯取,要么直接架上梯子取,运气好的说不定还会有些意外的惊喜,弄到几只大家伙.最惊险、最刺激的要数掏鸟窝的那一瞬,屏住呼吸,迅雷不及掩耳,手到擒来,着实令我们乐不可支,兴奋不已.而在下面候着的伙伴们有时难免会有点背,鸟屎不偏不倚恰好落到他们的头上、脸上或身上,大伙面面相觑,哑然失笑,尽兴而归

童年往事,幸福快乐,历数不尽,采撷二三,献给儿时的玩伴和60后的朋友,共同分享而已.

由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想到的

当人们在品尝那美味的螃蟹时,恐怕很少会想到那个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了.其实,这位无名英雄,倒是很值得我们称道和敬重的.试想,倘若没有李时珍遍尝百草,岂有《本草纲目》的问世?倘若没有诺贝尔屡冒身亡危险的实验,岂有的发明?倘若没有的南巡讲话,又岂有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问题是谁敢做第一个走这路的人.

二十世纪初,日本某制鞋企业派两名职员到一岛国去考察鞋子的销路问题.他俩一上岛便发现,这里的人们根本就没有穿鞋子的习惯.一职员非常沮丧,给公司发了一封电报:“此地没有一个人穿鞋子,毫无销路!”并踏上了返程.另一职员却欣喜若狂,也给公司发了一封电报:“此地没有一个人穿鞋,商机无限!”并请求留下做推销工作.经过他不懈的努力,终于使岛上所有的人都穿上了鞋子.若干年后,该职员成了该公司的经理,另一职员依然还是该公司的职员.

同样去做一件事情,为何结果会截然不同呢?道理很简单: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财富.一个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一个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敢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抛开传统观念,打破常规,敢想敢干,敢为人先,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因而他成功了.

现实生活中,在取舍之间,我们常常被“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所限,很容易形成“定而不移”的思维方式,陷入“经验主义”之中.往往一句“先哲没有讲过,前人没有做过”,便禁锢了我们的思维,束缚了我们的手脚,扼杀了我们的想象力了创造力.其实,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只要我们变化地去看待事物,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便会云开雾散,柳岸花明.

新兴的来宾市,犹如一张白纸,好写最美丽的文字,好画最漂亮的图画.只要我们破除旧的思想观念,打破旧的条条框框,鼓起“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抓住机遇,“敢”字当先,敢试敢闯,敢为天下先,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就一定能闯出新来宾的一片新天地,谱写出另一曲“春天的故事”.

“请检测 ”小议

“请检测”一词,古书典籍不可考.现代版《辞源》上释:“请检测,因病或因事请求准许在一定时期内不做工作或不学习.”

仿佛记得古戏文上称“请检测”为“告检测”.说来古代的寒士们也真苦,十年寒窗,一举成名,光宗耀祖,按理应是苦去甘来,可享荣华了.岂料,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忠孝不能两全.只好忍痛割爱,泪别双亲,赴前程尽忠去也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纵然思家心切,无奈山高水长,也难以“告检测”还乡享那天伦之乐.寒来暑往,冬尽春回,家中事儿,鸿雁频传,唯有高堂寿终正寝时,方可恩准“告检测”还乡.然而,山高高、水长长、路迢迢,待君披星戴月,跋山涉水,一路风尘赶至家中,那高堂大人尸骨早已寒矣,呜呼,悲哉!惨哉!

现如今,我们的公仆们除了双休检测、公休检测、探亲检测,另有元旦、春节、五一、国庆长检测,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一应俱全,便捷顺畅,天伦之乐可矣!休闲娱乐该矣!真可谓检测日多多,幸福多多,比古之寒士那真是天壤之别.

曾记否?革命导师谆谆告诫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懂得休息,就不懂得工作”,可我们的一些公仆们时刻牢记宗旨,忘了节检测日,不分昼夜,不管寒暑,废寝忘食,加班加点,忘我工作,小痛忍着,大病拖着,也不知道请个检测好好休休、好好养养,紧张的精神压力和繁重的工作压力,终于把他们压倒压跨了.君不见“某某某因劳累过度病倒抢救无效”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吗?其中不乏英年早逝者.赵丽蓉、陈逸飞、傅彪、高秀敏、马季、侯跃文等等,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就这样陨落了.再看看我们身边的一二三个生前好友,一不留神撒手西去,成为人们时常缅怀追忆的对象,真是令人痛心疾首,扼腕叹息.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春蚕、蜡炬精神诚然可贵可敬可佩,但也可惜,于国、于家均是不小的损失.崇敬之余,我想这些家喻户晓的“腕级”人物若个个能延年益寿,而且不断造福人类和社会,其贡献不是更多、价值不是更大吗?人生苦短,确实应当保重珍惜.要知道,只有爱护自己、延长自己才能更好更久的燃烧自己、奉献自己,劝君不妨辨证地反思一下,孰轻孰重?

相形之下,我们一些视上班为苦役的“混混儿”们,就有些不够地道了,他们心术不正,千方百计,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寻觅那冠冕堂皇的“检测由”去休闲潇洒.现在,大凡有个头疼脑热的小疾,或红白大事,名正言顺也好,巧立名目也罢,一请俱允,以人为本嘛!“检测由”中往往病检测比事检测似乎更容易搏得领导们的同情与恩准.一相声说得辛辣:某君为达到请检测之目的,自己常常是大病小疾的,就连那三姑六婆十八奶也跟着遭贱,更可笑的是,他一不小心,其令尊大人居然作古过两回,此君此举也不怕遭报应.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拿着俸禄,不作奉献,对得起谁?可悲可叹!你我他对着照照,有吗?

人生是一个舞台,达官显贵也好,平民百姓也罢,扮演什么角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扮演好属于自己的那个角色.对吗?!

话说 “宽容”

年轻时读过一本西方人写的叫《宽容》的书,书写得颇为抽象,内容大多忘了,主旨大概是教人如何学会宽容,怎样才能做到忍让之类的,其中一句话至今仍记忆犹新:“今天你若原谅了他人,明天或许也会得到别人的原谅.”

生活中,常听到或看到一些邻里间、同事间、行人间,熟悉也好,陌生也罢,有时就因为那么一丁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大动干戈,甚至弄出人命来.事后无不追悔莫及,为解一时之气,逞一时之勇,断了亲情友情,送了卿卿性命,代价沉重,令人痛心疾首.倘若,大家少一份苛刻,多一份理解;少一份冲动,多一份理智;少一份争强好胜的豪气,多一份宽容谦让的侠气,互谅互让,或许结果又是另一样了.

清朝康雍乾时期三朝元老张廷玉,他家亲属因为盖房子抢地皮的事情,与隔壁叶家发生了冲突,其母写信要求他出面干预.张廷玉从京城往老家安徽桐城寄了一封信,信中只有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其母看后,主动退让了三尺.叶家一看,人家风格如此之高,羞愧不已,同样退了三尺.这“六尺巷”后来便成为桐城一道有名亮丽的风景.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必要的忍让是化解怨愤的催化剂,是和谐人际关系的良药.“江河不与坎井争其清,雷霆不与蛙蚓争其声”,做人境界的高低,往往体现在处理矛盾的不同方法上,有人善于化解矛盾,有人易于激化矛盾,前者高妙,后者笨拙.释迦牟尼说过:“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爱,恨自然消失.”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者十之,能忍则安.如果韩信当年没有别人胯下之辱的一“忍”,哪还会有他日后的辉煌人生.茫茫人海,芸芸众生,磕磕碰碰的事在所难免,失礼时要让人,得理时要饶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句“对不起”便可化干戈为玉帛,一句“没关系”更能体现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博大胸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宽容别人,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恢弘的气度,是一种优秀的品质,要知道给人台阶亦是给己台阶,有时说不定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喜悦.

春秋时,楚庄王有一次和群臣夜饮,正当大伙喝得酣畅之际,突然灯烛灭了.这时,庄王身边的美姬“啊”地叫了一声,楚庄王问:“怎么回事啊?”美姬对庄王说:“大王,刚才有人非礼我.那人趁着烛灭拉我的衣襟.我扯断了他帽子上的系缨,现在还拿着,赶快点灯,抓住这个断缨的人.”庄王听了,说:“是我赏赐大家喝酒,酒喝多了,有人难免会做些出格的事,没啥大不了的.”于是,他命令左右的人说:“今天大家和我一起喝酒,如果不扯断系缨,说明他没有尽兴.”群臣一百多人马上扯断了系缨,热情高昂地畅饮,尽兴而散.过了三年,楚国与晋国打仗,有一位将军常常冲在最前面,英勇无敌.战斗胜利后,庄王感到好奇,忍不住问他:“我平时对你并没有特别的恩惠,你打仗时为何这样卖力呢?”将军回答:“我就是那天夜里被扯断系缨的人.”

佛说:同船过渡已是有缘.更何况我们还能擦肩而过,甚至同为邻里,同处一室.缘份啊!难道不应该珍惜吗?

杭州灵隐寺那幅传世名联说得好:“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与大家共勉!

创作谈:痴心不改

谭宜平

俗话说:“老婆是别人的靓,文章是自己的好.”而我始终不敢认为自己的文章好,这并非是虚伪的谦逊,要知道“文章千古事”,岂能儿戏?所以当《麒麟》的编辑们意欲撮录几篇推介时,我是有些忐忑踌躇的.但他们真诚的鼓励和鞭策,我也就半推半就从命了.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年轻时,胡乱诌了几句爱呀、恨呀的“打油诗”,没想竟被打成铅字,欣喜若狂之下,便萌生了成名成家的奢望与冲动.于是关起门,勤奋地读了点东西,刻苦地写了些文字,努力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艰难地前行.年幼的我,又岂知江湖险恶、世事多艰,创作不仅要有灵感和,还要有素养和积淀,更要有等眼高手低,肤浅的阅历和粗糙的功夫,再加上一点点鲜为人知的客观原因,结果“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功不成,名不就,落得个“徒伤悲”、“空悲切”,伤了自尊.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一路风雨,一身风尘,理想之舟多沉浮,人生之路多坎坷.恩师曾谆谆教诲我:“云舒云展皆宜平”,与世无争,与人无患,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看潮起潮落,听风声雨声,这样挺好.

然而,我非圣贤,岂能脱俗,虽已过了多梦的花季,本不该多梦,但为了生活,为了想证明点什么,为了那虚无缥缈的所谓人生理想,或是等说不清,道不明,我心依旧,痴心不改,笔耕不辍,无怨无悔.有时我想,作为心灵的记录,哪怕读者就是自己,也是件幸事.因为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是写给别人看的,有些文字或许就是写给自己看的,只要动手,总是有意义的.总之,带着复杂的初衷和动机,让我艰难不舍地走到了今天.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其实,玩文字这东西是件劳神伤脑、又苦又累的事情.“风和日丽”、“阳光灿烂”的官样文章,索然无味,不愿多写;“针贬时弊”、“激浊扬清”的讽喻文章,刻薄辛辣,不敢多写;“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言情文章,粗俗浅薄,不想多写.阳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罢,一怕过,二怕不及,苦于我等低劣的智商、情商,极难拿捏,常常是欲言又止、欲说还休,最后不了了之.

或许那“闲云野鹤”、“自愉身心”的杂感随笔之类的闲适文章,更合我的脾味(这也是自己掩饰慵懒而冠冕堂皇的借口吧!).于是乐此不疲,欲罢不能.我手写我心,随心所欲,感觉良好,其乐无穷等

才疏学浅,絮絮叨叨,权作心得,渴望方家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