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语言连贯题命题路径揭秘

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478 浏览:17777

一、近三年广东卷真题再现

纵观近三年广东高考卷的语言连贯题,其命题思路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如能归纳出命题的基本规律,掌握命题的方向与变化,必然事半功倍.现将考题展示如下:

例1.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014年广东卷)

①然而,我们的大脑对音乐的感知却不是这样.

②所以要有交响乐,也正是这样的“和声”才使得我们这个世界充满趣味.

③例如管弦乐的合奏,音波虽然混合,但是管乐声和弦乐声仍然保持各自的特点.

④物理学家们长期热衷于研究的现象都是整体等于所有部分的加合,声音就是这样的.

⑤整体可以大于部分之和,这一事实现在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但是曾经让物理学家们感到非常窘困.

⑥虽然管乐声和弦乐声独立地进入我们的耳朵,但是这两种声音的“和声”对我们的情感所产生影响却远远大于这两种乐器的单独作用.

A. ④①③⑥②⑤ B. ④③①⑤⑥②

C. ⑤③④①②⑥ D. ⑤④③①⑥②

答案:D

例2.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013年广东卷)

生产能力的增强,加上与生俱来的动物性,使人类对生物形成了过分的优越感,产生了过度的, .更使一些人误以为可以无视生物的生存权, .但对自然界造成危害的不是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 ,

. ,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人类能够在尽可能少地影响自然的情况下生存,并且能不断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还可更有效地保护物种和自然环境.

①生产力的发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②是人类的观念

③科学技术的发达

④看不到生物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⑤以至对生物的破坏和干预远远超出了维持生存的需要

⑥是人类怎样运用它们的问题

A. ④①⑤②⑥③ B. ④③⑤⑥②①

C. ⑤①④⑥②③ D. ⑤③④②⑥①

答案:D

例3.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012年广东卷)


①艺术家富于感情,单凭直觉思维;他恍然大悟,无须推理.

②这种看法未免失之武断,甚至是错误的.

③真正的科学家,既有推理能力,也有相当的想象力,有时还会越过复杂的推理而直接得到答案;否则,他的科学研究也会受到影响.

④人们习惯于把艺术和科学说成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完全不同的东西.

⑤真正的艺术家,既有想象力,也有相当的推理能力,并且深知自己的作为;否则,他的艺术创作会受到影响.

⑥科学家相当冷静,光靠理性思维;他循序论证,无须想象.

A. ①⑥②④⑤③ B. ①⑥④②③⑤

C. ④①⑥②⑤③ D. ④②①⑥⑤③

答案:C

二、命题思路及规律探究

1. 从命题形式上看,广东省近十年的考题都延续了选择题的方式,难度适中,便于考生采用排除法来解题,这种客观题的命题方式,相对于主观性的填写排序,实质上降低了解题的难度.

2. 从文体特征上看,连续三年选择了议论文类型的段落,而且这种主体段落都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尤其是中心观点非常鲜明.如2014年广东卷考题中观点句为⑤中的“整体可以大于部分之和”.2013年广东卷考题中的观点句为①中的“生产力的发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的巨大作用.2012年广东卷考题中的观点句为④中的“人们习惯于把艺术和科学说成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完全不同的东西”.一个议论段落抓住了观点句,就抓住了语段的核心,进而找到了解题的“钥匙”.考生只需要“顺藤摸瓜”,找出相应语段的论据、论证部分,便可“登堂、入室、窥奥”.

3. 从语句之间的关系上看,这几年考题中选取的语句,体现了命题者缜密的逻辑思维,这样就使考题的科学性进一步增强.考生如能有很好的大局观,弄清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排序问题迎刃而解.如:2012年广东卷考题中第④句与①⑥两句是严格的阐释关系,①⑥两句与⑤③两句之间为鲜明的对比关系,②为其间典型的过渡性语句.2013年广东卷考题中一共出现四个句子,第一句与第二、三两句为并列关系,分别阐述“生产能力增强”与“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第四句则为总结句,将前三句的语意整合在一起,共同阐述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巨大影响,因而,第四句与前三句构成明显的总分关系.2014年广东卷的考题将这种命题思路进一步凸显,选项中出现了“然而”、“虽然”、“所以”等表转折关系与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如果考生能把握住这些关键语句,再结合排除法、代入法进行验证,将大大提高解题的效率.

三、命题变化及趋势预测

1. 从试题结构上看,三年考题,虽然都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但又有所区别,2012与2014年的广东卷考题以“整段排序”的题型出现,2013年则以“补写排序”的题型出现,两种题型相比,从难度上讲,前者难度相对稍大,后者难度较小;从命题频率上讲,无论是近五年的广东卷考题,还是近十年的广东卷考题,前者出题频率都明显高于后者.考生应重视“整段排序”题型的训练.

2. 从命题内容上讲, 广东近三年的考题都体现了“大语文(语文即生活)”的命题思想及趋势.2012年广东卷涉及的主题是“艺术与科学”的联系;2013年广东卷是以“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为话题; 2014年广东卷则用乐理(音乐)知识论证物理学中“整体可以大于部分之和”的观点.选题内容涵盖科学、人文、艺术的各个层面,行文偏向于两个关 键 词 之间的辩证联系,因此,理解这类科学性与理论性兼备的语段,就需要考生平时理论知识储备丰富,阅读视野足够宽广. 四、2014年各地高考真题举隅及亮点分析

通过横向比较各地的高考真题,从命题形式、命题题材到能力考查的方向,都体现出语言的文化性和地域性.高考真题举隅如下:

1.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新课标卷Ⅱ)

马是中国人喜爱的动物,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是极其温顺又充满野性魅力的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已经成为力量与神秘的代表.

①还让人们有了敬马王、打马球、等风俗

②对人们生活的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③它们种地货运,和人们一起南征北战

④作为六畜之首

⑤马是人类的朋友和伴侣

⑥千里马、老马识途等故事也十分深入人心

A. ③②④①⑤⑥ B. ③⑥①④⑤②

C. ⑤③②⑥①④ D. ⑤④②③①⑥

答案:D

2. 依次填入下边一段话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重庆卷)

乐观的人看见问题后面的机会, .机会从来不会主动敲响你的门,无论你等待多少年, .朝着既定目标前进, .

①悲观的人则看见机会后面的问题

②悲观的人只看见机会后面的问题

③它只如一阵风拂面而过,需要你有反应能力和追随速度

④需要你有反应能力和追随速度,它只如一阵风拂面而过

⑤你就会发现机会的存在,充分发挥你的潜能

⑥尽量发挥你的潜能,你就会发现机会的存在

A. ①④⑥ B. ②④⑤ C. ①③⑤ D. ②③⑥

答案:D

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安徽卷)

徽菜发端于南宋,兴盛于清代,如今更是享誉海内外.徽菜地方色彩鲜明,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三大特色.一是 甲 .徽州地处山区,林木葱茏,溪流遍布,盛产山珍野味、河鲜家禽,为徽菜制作提供了丰富多样、四时常鲜的食材.二是精于烧炖,讲究火功.①常以木材为燃料,或柴禾急烧,或树块缓烧,充分呈现食材的特点.②加以木炭火单炖,原锅上桌,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汤汁的鲜美.③清炖是烹制徽菜的另一种重要方法,习用火腿佐味,汤色清白,香气浓郁.④红烧是烹制徽菜的主要方法,多用酱油着色,色泽油亮,味道浓厚. 三是 乙 .徽菜在发展过程中秉承“医食同源、药食并重”的传统,原料的选择和搭配都十分讲究.比如,多用具有药效的野菜入食,就体现了传统的滋补养生之道.

(1)材料中划线的句子顺序已打乱,请准确排序.(只写序号)

答案:④①③②

对以上真题的比较解读,我们不难发现,近几年的语言连贯命题在形式上、难度上都有所突破,题材上表现了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能力考查上注重语言的锤炼辨析和文段结构的梳理.

1. 命题形式多元化.如2014年安徽卷的考题以补写填空的主观题形式出现,打破了传统客观选择题“一家独大”的局面,对考生逻辑辩证能力的要求更高,考生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来理解整个语段的内容.随着高考改革的进行,语文权重不断加大,对考生语文理解、分析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考改革后的语言连贯题将以“主观补写”形式出现,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2. 命题内容体现出时代性与地域性.如2014年为农历马年,新课标卷Ⅱ中就以“马”为话题来介绍马的特点与作用.由于《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作为“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受到更多人的认可与追捧,2014年安徽卷便以“徽菜”为题材,介绍徽菜的特色与制作方法.命题者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各地考题不断推陈出新,这就需要考生在生活中关注时事要闻,了解本地文化的内蕴与特色.

3. 命题内容更注重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如2014年的重庆卷,命题者采取了“区分辨识”性的命题方式,考生要在“①悲观的人则看见机会后面的问题”、“②悲观的人只看见机会后面的问题”两个句中选择其一,而这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正在于虚词“则”与“只”的使用;同理,⑤⑥两句除了语序的不同之外,关键点在于“充分”与“尽量”两个副词的辨别.这样的命题,实质上将句子的分析转化为对词语的辨析,考生平时多积累、准确辨识与使用汉语词汇,也有利于考生加深对语句内涵的理解.

五、备考启示

1. 广东卷的语言连贯题在高考改革前,以“整句排序”的客观选择题形式出现,是命题的大势所趋,考生在复习时,应侧重这类题型的训练与探究.

2. 命题内容将延续“学科综合”思想,即以语言的逻辑思维,来理解、辨识其他学术领域的概念、观点,考生应广泛涉猎具备科学性与文艺性的理论书籍.

3. 语言连贯、得体这一考点,实质上是对考生概括、归纳、理解能力的考查.考生需要从全局出发,梳理语段的框架,找出语段的中心要旨.同时,词是构成句子的核心要素,考生还要秉持“化大为小、切断分析”的思想,通过代词、关联词、重复性词语等关 键 词 汇,厘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4. 除以上要素外,弄清作者的写作视角,保持话题阐述的一致性,关注修辞运用与句式特点,也有利于考生在语言运用中做到连贯、得体.

(作者单位:中山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校 彭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