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形而上学

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576 浏览:42963

[摘 要]文化形而上学是文化哲学的重要理论范畴,文化形而上学的根本指向在于人的总体性生存,文化形而上学也致力于构建以文化总体性为研究对象的“新”形而上学.文化形而上学不同于传统的形而上学,它要求打破传统哲学观念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文化形而上学融于人的根本的文化生存之中.文化形而上学不是独立自存与现实无关的纯粹超验的形而上学,而是极为关切人的现实生存的,它也指向人的终极关怀,但不是道德和信仰意义上的终极关怀,而是在文化机体中凝结的人的根本生存方式和生活样法的总体性生存关怀.文化形而上学理论仍处于理论探索阶级,并未形成特定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关 键 词 ]文化;形而上学;总体性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051 ― 03

文化哲学已成为当前理论界的显学,但仍不足以将文化哲学理解为独立的哲学形态和哲学学科,“不能把文化哲学理解为关于文化形式的哲学,否则就会把它视为一种与其他知识论等同的哲学,就会把文化哲学看做是部门哲学或领域哲学.”〔1〕文化哲学更是一种新的哲学理解范式、哲学形而上学重建的理论基地以及促使哲学重新从断裂走向融合的“工具”.文化哲学不可回避形而上学的问题,甚至文化哲学发展本身就有成为形而上学的趋向,当传统形而上学走向死胡同时,文化哲学给形而上学的重建带来了某种转机.

一、 传统形而上学的危机

很长一段时间哲学家们极为自然地认为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哲学所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就是寻找变动不居世界背后不变的存在,这种不变体现在“本原”、“存在”、“理念”、“本体”、“实体”、“上帝”等具有稳定性、恒久性与抽向性的形而上学范畴之中,哲学家们也力图构筑完整而牢靠的形而上学体系,正像有哲学家指出的那样,“不管是古典形式还是现代形式的形而上学思想,其驱动都在于力图把各种事物综合成一个整体,提供出一种统一的图景或框架,使我们经验中的事物多样性能够在这个框架内依据某些普遍原理而得到解释,或可以被解释为某种普遍本质或过程的各种表现.”〔2〕于是传统哲学从一开始就去努力寻找现象背后的普遍本质,寻找思想自身发展的终极动力和目的,也寻本身安身立命的根基,更寻来世的终极归属.这样在西方哲学史上便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形而上学理论,比如哲学形而上学、宗教形而上学、道德形而上学、艺术形而上学、价值形而上学、历史形而上学,甚至是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以及语言形而上学等等.形而上学俨然成为人类文化领域的终极目标和终极价值诉求,康德甚至提醒我们,“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形而上学.”〔3〕而德国古典哲学也成为了传统形而上学发展的顶峰,康德、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家更是通过其各自的“批判”和“思辨”建立起极为完善和“封闭”的形而上学体系,可人类思想并未到此止步,形而上学的危机开始显现.

可以说,现代西方哲学是从反叛形而上学开始的.长久以来,人的理性造就了形而上学但也使形而上学的生命窒息,当非理性主义哲学打开了哲学形而上学体系的缺口后,哲学开始对形而上学进行自觉的反思和批判.于是唯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等诸多哲学形态都开始从不同维度反叛传统形而上学,甚至在一些哲学家看来,传统形而上学命题总是采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语言形式来构成,这种命题既不是对的,也不是错的,而是没有意义的,是经不起逻辑和经验验证的伪命题,因而哲学的主题已不再是构建宏大的形而上学体系而是转向哲学语言的批判和分析,进而构建一套清晰无歧义的哲学表达系统,使哲学转入对世界描述性的语言分析,转入作为人的很本生存样法的文化与价值的分析,从而使哲学真正进入“生活世界”.另外,在现阶段,哲学家们若想构建新的形而上学体系已不现实,传统形而上学早已被“解构”得体无完肤,而且传统哲学所谓的“大写的哲学”的言说方式也已行不通,上帝与作为主体的人都“死”了,主体之“我”的面孔被抹去,传统的主体性哲学体系绝难构建起来,那么在这样的情形下哲学家们是否应该彻底抛弃形而上学呢?显然不能.可以这样说,只要人类能进行理性思维,形而上学就会充满永久的诱惑,正像黑格尔所说的,“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没有形而上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4〕

传统哲学形而上学在哲学发展的现代阶段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形而上学并未因此彻底终结,哲学家们在批判甚至宣扬抛弃形而上学的时候总会带有某种不舍的复杂情绪.就像维特根斯谈到,哲学要说能说出来的,对于不可说的我们必需保持沉默,然而什么是不可说的呢,那就是有关形而上学的、道德、审美、价值等范畴,很多现代哲学家像维特根斯坦那样为形而上学保留一定理论空间,或存而不论,或作为可期望可信仰的领域,或转换传统的形而上学研究范式在新的理论基点重新构建形而上学,当然这已不是一种体系性的形而上学了.

二、 作为文化哲学的形而上学――文化形而上学

直到今天,文化哲学仍未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但文化哲学的合法性是毋庸置疑的,现在文化哲学研究者已不用再去纠结于“文化哲学何以可能”等类似问题的论述了.如果从哲学史的发展时段来划分,在哲学发展两千多年的长时段进程中文化哲学的发展只能算做是处于短时段的,而文化哲学形成自觉的哲学形态只是近些年的事情.文化哲学研究一直力求将文化放到哲学的视域中来审视,这种视域中的文化研究不是文化的具体形态研究,也不是不同文化类型间的简单比较研究,而是将文化放到人的生存的形而上的维度来审视.

(一)文化形而上学是一种新的哲学理解范式

传统形而上学企图在二元分立的理论基础上构建一个与现实相对的本体世界,这与人的主体性思维是分不开的,这样的思维总是力求使世界在二分的基础上一个世界消融于另一个世界之中,也就意味着在人为分裂这个世界的同时又去寻找某种统一性,结果在这种哲学思维的作用下传统哲学变得僵化,看似至上高远实则脱离人的“生活世界”.而文化哲学打破这种二分式的思维模式和世界构建方式,单纯指向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的生存样式和生存的终极关怀.人的世界即为文化的世界,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在创造文化的同时文化反过来又塑造着人本身.人与其生存的世界是融于一体的,这是一个充满了人的“痕迹”的世界,人的“痕迹”或显现或隐匿,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的世界是文化符号遍布其间的世界,正如卡西尔指出的那样,“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符号宇宙的各部分,它们是织成符号之网的不同丝线,人类经验的交织之网.”〔5〕作为文化符号的不同形式诸如语言、神话、科学、历史、艺术和宗教正是人的生存所展开的不同扇面,这些扇面或交织或在某种程度上独立行事,共同构筑了人的生存情境. 人的文化指向作为类的人的生存方式,而文化哲学则要探究这种作为人的根本生存方式的文化.仔细想来,可以把人类历史上出现的一切哲学形态都归到文化的领域中,它们只是作为人类文化总体所展现出来的不同样式而已,这不是一种理性的“狡计”,而是一种文化的“狡计”.还可以这样看,文化的过程就是人化的过程,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实践的过程,更是一个人不断使自身充盈的过程,文化指向人类总体性的生存,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文化哲学之所以成为一种理解范式,是由于文化总体性已经成为人类观念中的基本经验,成为一种基本的世界观.”〔6〕2由此,文化哲学转向总体性的人类生存层面的寻求,致力于构建一套新的文化形而上学的哲学话语系统和哲学言说方式,也就是哲学基本理解范式的转换.既不是完全传统和现代的,也不是完全后现代的.

(二)文化形而上学是对传统断裂的形而上学的弥合

传统哲学所致力于构建的形而上学体系本身并没有形成完全的整体性,形而上学也是以不同的理论范畴表达着自身,诸如道德形而上学、神学形而上学、艺术形而上学、历史形而上学等并未能达到完全的融通.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忽略了其作为文化载体以及指向人类终极生存层面的作用,而是在对世界做出二元分立的基础上企图实现某种异在的形而上学体系,这样,虽则我们可从哲学发展过程中寻找某些清晰的理论线索,可我们仍然发现,哲学发展的进程不是连续的,而是断裂的,就像结构主义者看待哲学那样,哲学在不同发展阶段有特定的“知识型”加以作用,进而哲学形而上学表现出的不同的形态.从古希腊开始,形而上学表现出自然的形而上学、宇宙论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形而上学、学的形而上学、神学的形而上学、知识论的形而上学等诸多形态,我们难于从中找到使不同形而上学形态融合的理论范式.而文化的整体性则能打破上述隔阂,致力于消解上述区分而,同时将传统诸多形而上学形态纳入到文化发展模式中来审视,可以这样认为,传统形而上学只是文化形而上学的诸多扇面,是一体多面的存在,这一体即为文化形而上学.

人类生存的总体趋向不是走向分离而是走向融合,这种融合不纯粹是民族与政治经济的融合,最根本的是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绝不是要建立文化殖义,彻底弥合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差别,而是要打破旧有的落后的文化壁垒,为建立人类的文化共同体而努力.当然,这里只是做以粗糙的理论构想,具体步骤仍有待论证.

(三)面向未来哲学的文化形而上学

在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解构”作用之下,形而上学已随着主体性的人的面孔悄然隐匿了,是否哲学进入到了思想的荒漠呢?试想想,如果哲学中没有形而上学,如果人缺失了形而上的思维能力和形而上的诉求,那人与行尸走肉又有何异?然而在这个极为功利化和物化的时代重提形而上学又显“不合时宜”,但这并不能阻挡形而上学以新的面貌在哲学中再生,这就是文化形而上学――凝结了对人的根本生存方式的理性反思的哲学理解范式.

文化总体性建构是文化哲学关切的根本问题,这和人的总体性生存境况关联在一起.“文化哲学要把文化总体性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探究文化总体性的原始形成及其央在联系,探究对文化总体性进行理性重构的理论逻辑和现实途径,在这一总体性基础上重建以人的文化总体性为内容的终关怀.”〔6〕33这就意味着在当今世界全球化步伐下人类已无法摆脱总体性的生存境遇,在尚难建立起普世文化与普世价值的情形下,建构某些具有普世性质的文化总体性原则是有可能的.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把自己固有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模式上升到普世性文化的冲动,西方的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与宗教救世等文化表现形式则极力向世界各地推销,有的国家和民族尚能抵住其文化入侵,有的国家则无法抵挡其文化冲击,传统文化纷纷支离破碎.当然了,文化总体性决不意味着完全西化,意味着用西方文化来同化其他文化形式,文化总体性体现的文化哲学形而上学的理论旨趣,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向,现在看来,其在很大层面上仍处于理论探讨阶段.文化形而上学还遭到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虚无主义者的批判,文化哲学在多大程度上以及是否有必要重建形而上学仍然是值得人们深深思考的问题.

三、 文化形而上学的现实关切

人们常常认为,形而上学应该超越现实甚至脱离现实而指向人生的终极关怀,但这终归是人的形而上学,可以这样说,没有人就没有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世界是由人融入其中而展开的自成一体的世界,所以这个世界是为人而存在的世界,不关切人的形而上学不是真正的形而上学,不关切人的生存的形而上学最多只是理论和概念的悬设.或者可以这样认为,不关切人的文化世界的形而上学不是真正的形而上学,文化形而上学不是超越性的独立自存的理论范畴和价值诉求,而是内化到人的根本生存层面的,是生存论的形而上学,有些类似于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哲学永远无法脱离现实,而人的生存现实即由诸多文化事实构成的,这些文化事实编织交结而成人的生存的文化机体,在这一文化机体的作下,人的面孔越来越清晰,人的生存世界越来越丰富多彩,人的诸多属性都由这一机体赋予.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人与其共存的文化机体的不是二元分立的而是交汇融通的,人创造文化反过来文化也创造着人,这本就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过程.还可以这样认为,哲学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形式,但却是人类文化的内核,这一文化内核深深的内化到人的具体生存之中.

文化形而上学少不了对人的世界的关切,这种关切是根本的也可以说是终极的,人的本质不是先天地被给予的,而是在后天的文化生活中逐步被自身赋予的.在文化中人不断定位自身,也在努力寻求人生存的根本意义和价值,于是我们习惯于将人放到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来分析,分析人所处的文化模式,分析人的各种文化观念和文化行为,分析人与人之间的文化共融性等现实问题,而文化形而上学正是内化到了对人的各种维度的分析中.文化形而上学不会致力于构建精致的完整的形而上学理论体系,也不会提供所谓人生终极关怀的现成答案,而是要关照人的总体性的现实生存,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现实情境中致力于弥合文化差异中的诸多误解,提供一种为文化总体性发展的坚实的理论导向和不竭动力.从另一个层面看,人是一种理性的存在者,文化形而上学的构建仍然离不开人的理性的作用,而这种构建应该指向作为超越的无限的但可以期望的形而上的世界,如果从学角度看它指向的是人向着终极的至善趋向的无限可能性,这是康德曾在其道德形而上学中为我们指出的路径,“作为理性人需要意识到,道德形而上学经过康德的理论润色更具恒久的魅力,它赋予人的生命从有限性向无限可能性的指向,这是一种可期待的无限性.”〔7〕 文化形而上学在对人的现实生存进行关切的同时也不应对人的向善的维度进行关切.需要明确的是,文化形而上学是面向未来的形而上学,它必然要替身处现实文化情境中的人搭建通往可期待的美好未来生活的桥梁,它激起的将是人们对自身生存维度反思和热望,它不是处于高远而不可即的彼岸,它的根基就在人间,在人类现实的生存情境之中.


对文化形而上学人们仍处于理论探索之中,其理论论域以及基本理论范畴也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另外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在影响人们对此相关问题的思考,哲学话语方式仍然完全无法摆脱传统的束缚.面对后哲学文化的整体背景之下的哲学现状,文化形而上学只是从一个维度引导当前哲学的走向,至于能在多大程度主导哲学发展话语权还需要时间检验.另外,将文化哲学引向实践哲学的维度或许更能使人们深入对文化形而上学的思考,但最根本的还是关照人的现实生存,文化哲学的实践维度仍然指向人的实践,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理论探讨,当然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参 考 文 献〕

〔1〕陈树林.文化哲学的当代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8.

〔2〕〔美〕瓦托夫斯基.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M〕 .范岱年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19.

〔3〕〔德〕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 .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63.

〔4〕〔德〕黑格尔.逻辑学(上)〔M〕 .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

〔5〕〔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 .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35.

〔6〕丁立群. 文化哲学(第一辑)〔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2.

〔7〕杜宇鹏,赵荣华.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探本――以德福观为视角〔J〕.天府新论,2013,(06):27.

〔责任编辑:史焕翔〕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