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文化自觉的当代释义

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924 浏览:105938

【摘 要】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张,作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在于提高个体的主体文化自觉.当代的主体文化自觉应从文化态度、文化方式及其最终目的方面进行解读.

【关 键 词 】主体文化自觉;理性的文化态度反思;创新的文化方式;多元文化融合

1997年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二届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一词,文化自觉便不断引起学界大众的广泛关注.马克思认为,文化不仅仅是人创造的身外之物,更重要的是文化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①由此可见,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人类思想解放的钥匙与象征,在文化自觉众多的解读方法中,最应关注的是主体文化自觉.

主体文化自觉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中的根本目标指向,是指主体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世界中,自觉认识到自我的文化存在,自觉形成和持有一种文化准则和文化价值追求,自觉反思自我的文化存在,自觉实现文化的内化,并通过主体意识的强化和实践活动的深入自觉实现新文化生成,最终实现人的生存方式转变的动态过程.②

主体文化自觉是一个缓慢而艰巨的过程,不但要清晰认识自身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理解所接触到的异域文化,还要在已经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对自身文化准确定位,还要将多种文化进行融合,去粗取精,取长补短,不断进行文化改革与创新,才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解放.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张,主体文化自觉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一把利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的一节.

马克思认为,文化不仅仅是人创造的身外之物,更重要的是文化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其核心是人自觉不自觉地建构起来的人之形象”.③简而言之,主体文化自觉在当代的释义更应突出其自觉性、实践性、创新性.费孝通先生在论述文化自觉时说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借用费先生的观点,现阶段主体文化自觉首先表现为一种理性的文化态度.

一、主体文化自觉是一种理性的文化态度

洋务运动、康梁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改革开放,中国人的主体文化自觉从“器物层次的现代化”、“制度层次的现代化”转向“意识形态的现代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愈演愈烈,西方意识形态全盘化吸收,以至于出现文化认同危机,价值体系混乱等现象.有些学者纯粹以批判的方式否定传统文化,提倡西方文化思维方式,忽视对中西文化的根源差异的反思,片面强调激进、前卫、解放,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不符合人类发展的规律.中国传统文化建立在以人伦血缘为基础的礼仪德信规则之上,而西方文化则强调物质为导向的利益信条.几千年来,中西国家文化发展的根源有着本质的差异,导致形而上的文化观、价值观的根本不同,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个体主体文化自觉的引导更为重要.一个国家要富强,创造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那么作为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个体必须要有强大的生命力、创新力,积极的理性文化价值追求.当代主体文化自觉不是“复古”不是“全盘西化”而是以理性的文化态度,认同自身民族历史,坦诚自身文化缺陷,“对此历史传统不断做有意识的省察,优越之处发扬光大,不足之处奋力加强,缺失之处则力求改进”,对异域文化则“礼之、师之、纳之、化之”,借鉴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为中国文化注入源源不竭的生命力.“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窗台,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④诚然,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高低的决定因素是个体护体文化自觉的程度,以理性的视角为起点,立足于客观现实,分析当代各种文化现象及问题,主体文化自觉应是一种以传统的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导向,以客观平等的理念解读各种文化为内容,以解决人的生存困境、文化认同危机为目的,在“既有世界”向“应有世界”的演进过程中,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文化理念.

二、主体文化自觉是一种反思、创新的文化方式(手段)

“自觉”一词涵义广泛,就其真实意义来说,“就是指人们从其习惯和想当然的生存状态中走出来,形成一种自知、自主、自决和主动的精神状态并不断强化,包括对这种状态的持续体验和反省,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决断和毅然决然的行动.” ⑤由此来看,主体文化自觉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自知基础上的反思,二是反思条件下的创新.

文化是人在实践中不断积淀的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文化本身具有两方面的局限性:一是阶段性,即文化在不断传承中,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各不相同,但都取决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即政治经济发达程度、传统文化继承程度、个体主体文化自觉发展程度;二是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各不相同,在文化融合过程中存在排斥、冲突等现象,甚至本民族文化的继承中也存在守旧、激进之分,阻碍文化的健康发展.“文化是人以自己的生命存在的意向性为理由不断地改造他周围的自然世界(或日质料世界)的、创造性的劳动过程.”⑥诡异多变的经济发展状况、政治环境以及频发的社会问题,各界学者致力消解社会矛盾和生存困境,反思与创新是解决这些问题、改善周围环境的主要方式.主体文化自觉的反思作为一种文化反思,不是纯粹的文化批判,而是在理性认同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地分析文化的时代价值,去其糟粕,扬其精华,洞察文化弱点,完善“文化之根”.文化创新是文化的自我超越,在现有文化基础之上,为当代文化寻找新的生源,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整合文化资源,创建富有民族特色,具有指导性、稳定性,为公众接受的文化价值体系.

三、主体文化自觉最终目的是多元文化的融合

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露丝·本尼迪克特指出:“个体生活的历史中,首要的就是对他所属的那个社群传统上手把手传下来的那些模式和准则的适应.落地伊始,社群的习俗便开始塑造他的经验和行为.到咿呀学语时,他已是所属文化的造物,而到他长大成人并能参加该文化的活动时,社群的习惯便已是他的习惯,社群的信仰便已是他的信仰,社群的戒律亦是他的戒律.”⑦就此来说,每个人都是特定文化的产品,个体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个体的实践成果的总和.文化的个体通过“自觉”的方式,以自己的生命存在的意欲为指向,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潜意识的接受公共文化规则,服从人类共同的文化意志,与不同个体的文化意识相互磨合,从而形成个体独特的主体文化自觉.在个体的主体文化自觉之中,又包含着共同的群体文化自觉.群体文化自觉是基于实践条件下,符合当时社会发展规律,为大多数个体所共同认可的文化精神.从个体的主体文化自觉到群体的主体文化自觉的过程,是个体自我异化的扬弃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 回归到当前现实主体的精神世界,从呱呱坠地时起,我们便不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行为规则、思维方式和道德准则都按照既定的路线发展,但在具体的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主观世界也不断发生变化,在社会发展需要的规定中,不断修改成型的传统文化模式,创造新的文化规范,形成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的新的主体文化自觉.地球村的出现加快了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进程,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个体的主体文化自觉与他人的主体文化自觉,通过冲突、认同、接纳的过程逐渐形成共同意志、群体文化自觉,进而完成多元文化融合的最终目的.


当然,多元文化的融合并不意味着个体主体文化自觉的消亡,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类社会的演进必然形成个体主体文化自觉的特殊性,同时文化的进步又对这种特殊性进行扬弃,寻找群体文化自觉的普遍性,为多元文化的融合、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因此,个体主体文化自觉与多元文化的融合属于同一个进化过程,二者是在对立统一的动态关系中不断生成的.

综上所述,主体文化自觉即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民族,其所蕴含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与文化追求是不变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肩负此重任,必须强调主体文化自觉,弘扬中国优良传统文化,借鉴国外文化发展经验,自知自省、改革创新,建设现代化的、世界的、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注 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

②王希鹏,丁三青.主体文化自觉: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现实关怀[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语版),2011,(01).

③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8.

④.在庆祝中国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1.

⑤王文兵.文化自觉:一个满含实践意义的理论概念[J].思想战线,2008,(04).

⑥王希鹏,丁三青,陈斌.主体文化自觉:逻辑内涵与时代价值[J].学术论坛,2012,(03).

⑦李娜.论文化的个体生成与文化自觉[J].北方论丛,2011,(06).

【作者简介】

吉丽丽(1986— ),女,陕西西安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