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尺度

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967 浏览:65339

编辑 刘毅

“了解每个人的需要,才可以建立真正属于香港的文化区.我们发现香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却不会迷失自己,因为她懂得融合外来文化,创造新文化,这种精神,就是我们设计西九的基石.”

“狭窄的小巷、密集的高楼、冷峻的基建,从理论上几乎无法居住的蜗居,到极尽奢华的豪宅等尽管香港总是在充满变数的环境中被不断地规划改造,但充斥弥漫于这个城市的生活味道却全是不经意问自然而生的.吸引大部分访客游人的,不是香港的国际大都会特质,而是她本身的地道色彩.文化是一种传承,所以整个地区的规划都沿用了中国村落和原野的概念,将空间划分为一幅幅好像稻田的园地,然后建造成东、西、中三个村落文化是种创作,不单是供欣赏的艺术,我们最想看到的是你的参与,一个富有互动性的文化区才可以启发大家的思想,将创意变成动力,再进一步推至文化新尺度.”

OMA大都会建筑事务所的创建人雷姆库哈斯表示:“这个项目给我们的挑战,是把政府的雄心壮志、各界持份者的期望、以及丰富得让人咋舌的项目内容,化成一个有趣而认真、精心计划却自然随意、庞大但亲切、具中国特色又国际化、标识性且实用、合理同时充满惊喜的规划方案.”在此背景下,他们尝试将西九文化区塑造成集城市密度和大自然气息于一身的香港城市缩影.除此,还额外提供一份“文化大蓝图”.这是他们与来自文化和金融界的专家共同合作,根据各界持份者所提供的意见而制定的.希望在现存文化设施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集思考创作、互动参与和生产制作于身的新领域.

村落:三社区和而不同

自古以来,村落直是最有能力持续发展的人类共存模式.它的存活不是因为新技术或高科技建材,而是源自人和建筑物的相应变化、互动、便利的沟通、灵活的调适力及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村落的概念可以海纳百川,将社会各界繁多而看似矛盾的期望消化,摆脱以庞大浮夸的建设满足大众的迷思,并能消除“新”、“旧”九龙之间所可能存在的疏离和对立.OMA深知文化的相斥性、离心性,三个村落既相邻又独立的模式意欲激发文化区产生跨领域的沟通开放性.东艺――M+视觉艺术村.M+由长方体单元层层交叠,组成井字形架构.每个不同的艺术地带均有自己的组织模式和建筑特色,以配合不同艺术媒介的展示.为了加强交流,M+和视觉艺术工场的所有附加设施,包括办公室、学校、工作室、酒店、住宅和艺廊将形成一个整体.M+以行人天桥直接和邻近的社区连接,能便捷地进入佐敦和庙街,方便这个艺术大工场文化区和九龙街区衍生多个“卫星艺术站”,将邻近的社区融为一体.

西演――剧场村.这是个集舞蹈、音乐、戏剧等表演节目的制作、彩排及训练一身的场所,可以承载一切规模和形式的表演艺术.在同一个建筑结构内,将包含大剧院、音乐厅、室乐演奏厅、剧场大道(中型剧场)和水上黑盒剧场.同时为公众提供园林、海港和香港岛景致的城市观景台延伸到各个表演场地,场地间互通的大堂分布散落于偌大的甲板上,全天候开放予公众进行各式各样的活动.甲板下层为开放的共享空间,是让公众感受各类节目幕后制作过程、流程分配和彩排的地方.

中城墟――中村.位于中心地带的城墟,连接起文化区的东面和西面,并把香港多姿多彩的城市生活气息带到西九海滨.这里是九龙街道市集的延伸,有小型娱乐设施、地道的店铺、餐厅、露天市集和各式艺廊.在城墟的两端,各有一个专为推动粤港表演文化而设的场馆,一个传统、一个现代:西端是戏曲中心,东面则是举行电影界盛事的首映戏院.专为粤剧而设的戏曲中心,由一个1400个座位的大剧院和400个座位的小剧院组成,大小剧院相通,这种“子母剧院”的形式改变了一般粤剧戏台的做法,为创新的演出缔造了机会.

新式园林及多元交通

源远流长的村落文化意味着人们的付出和创造力,OMA认为这不仅带给他们美学上的借鉴,还有一套哲学理念一个把集体力量和共享资源带到这方案中心的系统.这一切启发他们设计了错落有致的集合园林地块,把区内的元素联系一身.OMA受到香港稻田和鱼塘的启发,将园林公园划分为多个块状,这里是拥有多种可能的试验田,也是摆脱商业枷锁、禁忌和各式各样制衡的开放空间.通过林荫大道的连接,西九公园与九龙公园相连组成香港市区最大的公园.园内将种植不同种类的本地植物,各类田块以阡陌交错的行人和单车径贯通相连,当中有草原、花园、果园、池塘,甚至给市民体验农耕乐的小型社区农田.除此,在环保设计方面,OMA希望能扩大与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及香港天文台现有的合作研究.以西九文化区作为新方案的实时临床试点,支持长期投资可持续发展项目,通过建筑物的生命周期来节省建造开支.


街道交通方面,OMA考虑了机动车、单车、行人等各式需求,设置了多种交通形式.OMA将交通基建网络隐藏于文化区之中,保持区内的开淘空间.高铁站的两边均连接三个村落的地下停车场,这个系统还连接着九龙街区与柯士甸站,而九龙站建筑群则由天桥连接,这一人行街道一直往东伸延到九龙的街道和小巷.除了满足人们漫步的享受,也考虑了讲究效率的繁忙人士的需求――文化区内的所有交通点均可在7分钟内步行到达.另外,OMA建议在西九龙海滨长廊设置单车通道,为喜欢用单车代步的人士提供更多选择.在西隧入口对面海域,OMA还设计了一座环回吊桥.这个连接柯士甸道、佐敦道和西区海底隧道的方案四通八达,既方便汽车进出又可让游人随意步行和踏单车.吊桥以避风塘长堤为桥趸,毋须填海.但库哈斯表示,如因政治经济等原因未能兴建吊桥,则会改设海滨大道.

文化大蓝图

OMA认为文化区的规划牵涉了很多建筑以外的考量.前期他们集合来自香港、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城市规划师、研究人员和建筑师,在文化、财经和政治等专家顾问的协助下,深入了解本地的情况.最后,OMA将研究结果整理成一份相应西九基建而制的文化大蓝图,作为文化区筹备、兴建和成立过程的文化发展路线图,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创意大环境,让文化区活起来.

例如:建立“特别文化区”,为政府、艺术界、私人机构和市民之间提供和谐共处的基础,令各方可以轻松、甚至享受地发展出新的合作模式:发展全方位剧院,把不同表演场地联系相扣,为音乐、戏剧、舞蹈、实验戏剧、街头剧等等多元范畴的表演及不同的表演模式提供交流互动和跨界混合的机会:打造粤语文化核心,透过临海而建的戏曲中心,将粤剧文化推广及呈现给香港的年青一代,并鼓励各式实验性创作,开拓粤剧及粤语地区其他特色文化的未来:紧密连系珠三角文化、艺术家及合作伙伴,扩大M+的定义,将香港现存影片、优越的数码文化和香港人对电子游戏的热爱等元素集合于M+之中,并将其制作设施和技术加入戏剧及艺术创作,营造出如洛杉矶一样互助相生的创作集成地;连贯九龙,九龙旧区跃动的城市脉搏是文化区的活力泉源,要确保西九文化区的存在价值和生命力,关键在于保留现存于九龙喧闹混杂的商业味道,除将部分有文化价值的地方中遗之外,同时透过在现有的街区设置艺廊、艺术工场、剧场采排场地等等的“卫星艺术站”,使之和西九文化区融合成为整体化而又极多元化的社区等

OMA的方案为香港的中心地带来多样的公园,用充满活力的港式生活作出发点,以三个村落概念演化成的文化社区,融合趣味和认真、传统与实验,迸发出文化新尺度,力求让粤港传统和大都会气息共存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