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107 浏览:154848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文化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关系民生的幸福指标.人民群众享受到多少优秀的文化产品,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度如何,是检验文化发展成就的重要指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党对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部署.

十七届五中全会就文化建设战略问题,首先提出文化的本质与功能:“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然后谈及任务、目标与效果要求:“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怎么写作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一、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们已经取得了文化方面的大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体制改革,让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两大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突出的成就是社会文化供应与消费能力的剧增,单一弱小国有体制下的文化队伍转变为多元而浩大的文化生产力洪流.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挺进.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颁布,确定了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首次将文化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10年,《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颁布,为金融与文化产业深度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撑.几年来,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前进,新闻出版业产值突破万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怎么写作体系加快建立,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覆盖率超过90%;全国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已达1000多家,文化辐射力空前提高;广播电视基本覆盖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思想解放和体制创新带来了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脱颖而出.

二、与外来强势文化对比,我们的文化发展还存在很大差距

在全球化过程中,强势文化咄咄逼人,让众多弱势文化方深感忧虑:如果仅剩下对他人文化的认知、认同、认购、信奉,那么个人、家庭、种群、国家将失去原有的身份认同,失去自立于世界之林的能力.有道是“人无头不走”,但决定“头”的文化灵魂一旦“变性”,再强壮的“躯干”也会成他人傀儡――这个道理让美国的不少“盟国”都积极开展旷日持久的民族文化“自卫”,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呼吁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状态,强调弱势文化当有生存发展的合法空间.中国更是将文化振兴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相连,遵循文化主导人、文明价值观支配人的规律,因为文化内涵中的民族共识、习俗、先进程度预示着中国模式的水准──整体性、凝聚力、创造力的升降.

同时我国的文化建设也有诸多发展中的问题,比如,杰出的、可以反映民族精神与文明价值的文化品牌仍十分稀缺;代表文化生产力较高素质、具有文化传播力和市场竞争力较高水平的产品怎么写作项目尚不完整;从国家到地方,不论公共文化或文化产业尚存在相当规模的无效供应,甚至屡屡暴露出主观盲动、资源浪费、失当失败的案例.比如,一些洋节日冲击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不少的地方一味地模仿欧式建筑,让中欧建筑彼此共存,让人看了不伦不类,使城镇环境很不协调.

三、“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将对发展文化的认识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

文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将对发展文化的认识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在当代,经济奠基文化,文化拉动经济,文化与经济相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正在成为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现代世界经济发展表明,发达程度越高,文化产业支柱性作用就越明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越大.要把文化资源、文化底蕴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把文化大国建设成文化强国,就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过去主要注重GDP的“增长”向全面“发展”转型,这个要求对文化的发展意义重大,它意味着文化应当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互动协调.文化不仅直接贡献于经济发展,更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文化要素已经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历史、传统、民族等文化资源,日益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支点,品牌、形象、信誉等文化形态的无形资产,日益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也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逐步形成综合发展态势.

四、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成长环境

五中全会关于近期目标的新提法,让人憧憬期待;关于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表述,具有强烈的紧迫感和任务感.一方面,关系城乡文化面貌、体现当代文化生活质量的大量设施设备都在公共文化场所,描绘宜居环境的文化形象;另一方面,公共文化并不局限于文化娱乐活动,它还涉及城乡人文关怀的深层次内容.基本体系化的公共文化怎么写作,其完善的层级架构的形成,会让资源彼此支撑局面逐步成熟,人们在就近便利的条件下,可能拥有更多的文化教育娱乐健身等项目选择.

五中全会提出用“文化创新,文化体制改革”来“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使全社会及产业内外呈现强大进取心、发展欲、行动力,这就是十七大要求的“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也是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的“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人们有理由期待“十二五”规划能使文化建设在科学强劲的引导组织协调工作下,用生命型战略业态为事业与产业注入新兴活力,闯出一条全民参与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的振兴道路.

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先进文化力量,使中华民族充满生机与活力.“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加快促进文化事业产业快速增长,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使文化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使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和国家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使我们的文化百花园更加缤纷多彩,在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文化引领下,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健康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文明素质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