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环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管理

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180 浏览:23938

摘 要 :随着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即对项目进行科学有效管理从而使之能得到良性发展的时期.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化生态环境分析其项目管理的特殊性,提出特殊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以达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目的.

关 键 词 :文化生态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1X(2012)02-0136-04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时代”名词,已被人们所熟悉,尽管其学科所属类别目前尚无统一界定,但目前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普查,许多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保护名录.

为了使之得到更有效的保护,科学规范而又实用的管理手段是必要的.因此,国家出台了相关的管理办法并明确了保护方针和原则.2006年10月25日,部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真实性和整体性的保护原则.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新兴事业,目前尚缺少大量的项目管理实际经验和专业管理人才,因此,其项目管理方法有待于在具体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管理与文化生态环境的关系

项目管理是指在项目活动中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使项目能够在有限资源限定条件下,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即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

项目管理是为了实现项目的目标,对项目的工作内容进行控制的过程,它包括范围的界定,范围的规划,范围的调整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生态环境以及其“活态”传承的特殊性,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管理有别于其他任何性质的项目管理,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管理应该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中结合其生态环境及项目发展特点,遵循项目发展规律,运用系统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保护,使项目在一定条件限定下,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实现良好的传承.即对保护项目进行协调和评价,以达到项目管理的目标――“保护和传承”.


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特殊属性决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实质,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任何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都是由其所处的生态环境所决定的,所谓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自然环境为地理、气候等自然生态,文化环境则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人类的任何发展阶段都离不开地理环境和自然生态的制约,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综合构成了文化的生态环境,而文化生态环境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产生的和传承的基本条件,是决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区别的重要的因素.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传统文化及发展历史形成了这个地区人们的生产习俗、生活风貌和宗教信仰等,由此也决定了该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管理必须结合其文化生态环境,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类别的项目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使之达到我们保护目的.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管理,最终目的是使这些代表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而保持其“原生性”是保护这些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管理是不能以一组简单的目标值来制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至今,衍生出许多的时代元素,也就是说:是随着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发展的.如舞蹈,在远古人类尚未产生语言以前,人们以动作、姿态、表情来传达各种信息和情感、思想的交流.早期只是一种简单的动作模仿,以后逐渐演变成内容丰富的各类肢体语言,不仅表达了各种情感,甚至包含着图腾崇拜以及对祖先、神灵的祭奠,发展至今,舞蹈已成为人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一种特殊语言.无论是传统舞蹈还是现代舞蹈,都具有深厚的寓意,其语汇也十分丰富,因此,对它的管理必然不能以相对统一或常规的方式进行,而应该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持其原生性,使其能按发展的自然规律得到有效和科学的管理.

二、文化生态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管理的特殊性

通常我们所谓的“项目”主要是指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活动,这些活动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或目的,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依据规范完成.具有一次性、独特性、目标的确定性、活动的整体性、组织的临时性和开放性成果的不可挽回性的特点.

所有项目都有一次性属性,这种属性决定了项目与其他事情的区别,也就是说:项目在一定条件下一旦启动,就失去了重新进行的机会.项目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没有可以完全照搬的先例,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复制,每个项目都是独特的,时间、地点,内部、外部的环境,自然和社会条件的不同,其项目管理手法和最终目的也不相同.项目必需有确定的时间性目标、成果性目标、约束性目标以及必须满足的要求和尽量满足的要求,一旦项目目标发生实质性变化,随之产生的将是一个新的项目.项目中的一切活动都是相关联的,构成一个整体,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会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有别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任何项目,它的属性极为特殊,首先是具有发展的“不可预测性”,同时还具备“不可操作性”“不可改变性”以及目标的“不可确定性”.

“不可预测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发展前景或方向是不可预测的,由此决定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管理无法量化出一个预期发展的目标值,并因此而主观地要求项目实现这个目标值.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是一个以单纯的数值即能概括的,它是借助一定的载体反映出的精神和思维方式,是人们生产、生活的文化积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大部分项目都会随着自然生态环境、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这种改变是必然的,有可能会始终保持着原有的属性和形态,也有可能会改变其原生的形态逐渐以另一种形式展现,甚至有可能最终消亡,留下的只是传说,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不可预测性”是区别于其他任何项目的主要属性. “不可操作性”,是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管理不可像对其他项目的管理那样进行人为的操作,只能是让之按照自身发展的轨迹自然传承,所谓管理只是最大限度地按照其生成的自然环境,遵循其文化生态环境,为其提供传承所需的空间、场所,鼓励传承人进行传习、传授,为项目的自然传承提供必要的条件.

“不可改变性”,是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管理不可人为改变其传衍脉络和发展轨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着的以“人”为载体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这些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终究会变化,尤其是一些传统的意识形态最终会被现代意识所取代,这是必然的,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管理,需要的是忠实地记录其发展情况,了解其发展轨迹,从中了解和认识项目的文化内涵,而不能主观地要求其改变思维方式,要求其按照所谓的预定方向发展.

“不可确定性”,是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管理不能像其他任何项目一样事先确定一个预期目标,最终为达到这个目标制定出一系列的管理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特殊性是不为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使我们在制定管理方案时不能事先确定预期目标,或最终目标,只能是根据项目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时修订管理方式,达到有效保护的目的.

三、文化生态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管理的要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要求对其项目的管理区别于其他任何管理.

第一,需对名录项目进行前期调查、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同时进行类别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是借助文本或实物为载体,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传播的,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历史过程,作为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它承载着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纵连古今各个历史阶段,横贯自然和社会各个领域,记载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大量有知识价值的事实、数据、成果和理论.而对这些资料进行有效的整理,使之从无序到有序,并能最大限度地提供利用的这一过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档案建立的过程,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管理工作的开端.

第二,对项目的组成部分及流传地域、资源状况、传承脉络、传承方式等进行分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有效管理,就必须对项目有所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传承性,不同地域的项目所采取的保护方式不同,其管理方式亦不相同,就如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有以个体为主的,也有集体为主的,其传承方式有父子、师承等,流传的地域有的较为广泛,而有的则十分局限.如“苗族银饰制作技艺”,所有的苗族地区都流行,甚至有部分其他民族地区佩戴的银饰也是由苗族银饰工匠制作的,(现在,很多汉族地区也流行起来,有作为传统手工艺品的,也有作为特殊爱好佩戴的,需求越来越广).像一些民俗类或民间音乐、舞蹈、戏剧类的流传区域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是本地区本民族根据一定的历史渊源以及本地区民族的传说、迁徙、生产、生活等创造而来,有的民族因居住的地域环境不同其习俗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项目的管理必须按照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第三,记录和保存与项目相关的各项内容及活动情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管理极为重要的手段应该是真实的记录项目的整个演绎过程并尽可能完整的收集、保存与项目有关的资料.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很多项目会因此发生改变,有的甚至会消亡,如何让这些承载着民族发展的历史记忆不被遗忘,使民族文化得以流传,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真实地记录.记录它的每一个发展阶段,让我们今天的传统文化有“根”所寻,使今后的文化发展有“厚重”的历史作为支撑和依托.

第四,要建立项目管理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指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对项目信息和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处理,传播,共享的一个集合体,这种集合体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而系统里的数据则通过一定的介质来完成传播和共享.

第五,必须针对项目范畴和项目特点建立相应的项目管理制度.其目的是为了达到“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获取正确的结果”.制定项目管理制度首先要根据项目发展的客观需要和自然规律而制定相对的稳定和动态的规范性原则,其次是要注重项目管理的层次性,各层次的管理制度包含管理哲学、管理艺术以及操作和执行等不同的管理要素.再就是要结合项目管理的实际制定具有适应性、有效性、创新性的项目管理制度,使项目能够相对稳定、规范、合理、科学达到管理目的.

四、文化生态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管理手段

科学和规范的项目管理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

1.确定相应的保护组织或机构.管理主体的确定是项目管理工作得以实施的保障.

2.制定项目保护计划.通过对项目的历史渊源、基本特征、流传地域、传衍脉络、主要价值及发展和演变过程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一定规律,制定相应的中长期保护计划.

3.项目跟踪、调查.对项目进行跟踪、调查, 掌握项目的传承、传播情况.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管理区别于其他任何项目管理,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得到发挥和体现,更多的时候管理者是处于被动状态,对于项目的发展和变化,管理者或管理机构不能参与修正或给予方向的制定,只能遵循其发展规律,及时修订管理方法和目标.因此,跟踪、调查是必要的手段.

4.项目的质量管理.任何行业项目的管理都涉及到质量管理,而质量管理又有一定的行业标准,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言,其质量管理则是不能具化和量化的,因此,在此所要求的质量管理只能是对于管理层或管理者的要求,即在不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正常传承发展的情况下尽力确保项目管理上能达到组织所要求的目标.为此,同样要求管理项目必须遵守的书面步骤、报告、评估,以及对管理团队成员的专业测评.

5.项目的问题管理.项目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问题,因此要建立跟踪流程,记录问题特征或表现形式,及时修订管理方式.

6.项目的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信息量十分的庞大,内容十分广泛,对信息的正确分析和准确分类是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

7.项目的数字化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涉及的面很广,很大程度上都不会以一种单纯的形式和类别存在,同时,又是随着社会及人们思想意识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断改变的,大量的资源如不加以数字化处理,是不可能达到管理的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管理,很大程度上要借以数字化才能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综上所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管理而言,必然视其所在的文化生态环境,借助特殊手段和方法,同时运用多种方式,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达到组织所期望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值”“总量”或“预期值”“达标数”,而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不可量化和以简单数字说明的“目标值”,也就是使“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能得以长久地保存和延续”.

[责任编辑:刘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