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宗教文化之比较

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472 浏览:16105

摘 要:作为友好邻国,中俄两国在宗教文化方面有其相似一面.但由于宗教派别、本土文化、地理环境等原因,两国的宗教文化呈现出更多的差异: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更多的受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与中国的道教思想、儒家文化相契合.而俄罗斯宗教文化主要受来自拜占庭的东正教影响,“弥赛亚”情节及“第三罗马”学说,使“救世”观念深深地扎根于俄罗斯整个民族,可以说东正教对俄罗斯的影响是无可厚非的.

关 键 词 :中国;俄罗斯;佛教;东正教

中图分类号:B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12-0000-01

在人类发展史中,宗教对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一个民族的繁荣与衰落都与宗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东方古国,中国的宗教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道教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同时,外来宗教的传入也很早,佛教正式传入中国是在后汉永平十年,迄今为止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而地处亚洲与欧洲的版图大国俄罗斯堪称“第三罗马”,可见,宗教与这个国家的渊源也十分久远.

作为友好邻居的中俄两国在宗教文化方面有其相似的地方:其一,由于外来宗教在统治者的推崇下成为普通大众所信仰的宗教,因此两国的本土宗教均处于劣势地位.东斯拉夫人早期的主要宗教形式是多神教,其特征主要是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图腾崇拜.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定东正教为国教,这就是俄罗斯历史上著名的“罗斯受洗”事件.俄罗斯由此开始,从一个“多神信仰”的民族迅速转变为全民接受东正教的民族.在中国,从远古以来就有对灵魂不死和天帝鬼神的信仰,在东汉顺帝时,正式形成道教,并发展为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外来宗教主要有佛教、基督教等,在公元前后的两汉之际,佛教从古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发展至今成为中国的宗教文化之一,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产生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基督教早在唐贞观九年由波斯传入,当时称“景教”,发展至今也成为中国的宗教文化之一.纵观历史,外来宗教在两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曾几度受挫,但是两国宗教信仰的总体情况是:外来型为主、内生型为辅.其二,中俄两国都是教权依附于皇权,宗教是统治阶级维护其地位的工具.拜占庭主张皇帝对东正教信仰拥有独特的全权,他有权干预教会组织,同时,由于经济上东正教对国家的依赖,因此皇权高于教权的政治格局很早就深深地根植于俄罗斯的土壤中.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从来没有出现过政教合一的王朝,而只是依附于皇权.佛教就曾被帝王用于禁锢人们的思想,来达到统治人民群众的作用.然而统治阶级在大力扶持与利用的同时也严格控制着宗教势力的壮大.如历史上出现的“三武一宗”禁佛事件,就是统治阶级对佛教过度发展而采取的打击行动.可见,在中俄两国,由于皇族势力的强大,教权只能依附于皇权.

中俄两国的宗教文化除了上述谈到的相似的地方外,更多的则是其存在的差异性.中国宗教文化受佛教的影响十分深远,而在俄罗斯,东正教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宗教所无法比拟的.由于教派不同、本国文化及地理环境差异等原因,两国宗教文化所造成的影响便大相径庭.

俄罗斯民族不仅有着横跨欧亚大陆的幅员辽阔的疆域,而且有着一部起伏跌宕、徘徊于东西方文明之间的文化历史.这种特有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决定了俄罗斯民族特有的心理意识,同时,东正教在俄罗斯文化发展史中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无论是俄罗斯的政治制度、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还是道德规范都受东正教的影响.其一,由于东正教是非常严格的一神教,主张上帝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因此俄罗斯的东正教,严格尊奉一神教宗旨,敌视自由和进步,反对多元和开放.这种宗教文化精神渗透到俄罗斯整个民族的意识形态中,在处理本国事务和发展国际关系时均有体现.其二,“弥赛亚”学说和“第三罗马”学说使“救世”观念深深地置于俄罗斯整个民族的文化中.“弥赛亚”是一个从东正教引进的概念,意为一个人头上被涂了膏油,就是被上帝选中的人,便负有特殊的使命,后来这个词有了“拯救”、“救世”、“上帝选定”、“庄严使命”、“普济天下”的意义.由于俄罗斯人是最虔诚、最坚定的民族而被上帝选定为神选民族,被赋予使命与力量来拯救人类,被称为弥赛亚民族,当人类出现危机的时候,弥赛亚民族将起到擎天柱的作用.第三,“第三罗马”的称谓,使俄罗斯人更加认为自己的民族是上帝选来承担特殊使命的民族.因此,只有俄罗斯民族的发展和俄罗斯帝国的强大才能使基督教复兴,才能拯救整个世界.这种观念神化了俄罗斯民族,更加神话了俄罗斯帝王,并直接导致大俄沙文主义的形成.俄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沙皇,如彼得大帝、伊凡四世,叶卡捷琳娜二世等等,无不把东正教作为帝国强盛的旗帜.时至今日,在俄罗斯人心中,他们的民族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只有他们的民族才具有拯救世界的力量.而且今天的俄罗斯在处理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时,仍会看到大俄沙文主义的影子.


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印度佛教的显著特点之一就表现为脱尘离俗,遁世潜修.可是佛教来到中国这样一个注重现世人生、讲究实际的国度之后,逐渐发现如果全然不顾世俗的人伦纲常,过多地强调脱尘离俗,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佛教如果想在中国扎根,确保其不被中国文化所抛弃,就必须寻求依托.众所周知,佛教能在中国得以发展壮大是与道教、儒家的文化分不开的.佛教传入中国伊始,就与当时流行的神仙方术思想结合起来了.同时,佛教文化也开始注重儒家文化所强调的纲常人伦,强调对世间的关怀,促使佛教进一步世俗化.至隋唐时期,中国形成了儒、释、道三教鼎立的局面,三教一方面展开激烈斗争,另一方面又相互影响、融合.到了明清时期,不仅以儒释佛,而且亦以道释佛,还以佛释儒、释道.同时,佛像造型也发生了变化,如弥勒佛,印度像中是精干瘦身的造型,在融入中国本土文化的元素后,现在国人常见的弥勒佛是大肚盘坐、喜笑颜开的形象.再如,印度人认为慈悲是男性的特质,智慧是女性的特质,所以观音在印度是男的.佛教入主中国初期,观音是以“伟丈夫”男菩萨的形象高坐佛殿神堂.后来,特别是唐宋以后,观音完全变为女菩萨,而且是非常秀美妩媚的女菩萨.可见,在中国佛教信仰已超越佛教原有的范围,具有了民俗文化的色彩.总之,佛教在传入中国后,融合了本土的道家思想、儒家文化,同时对佛教原有的一些思想作了适合中国国情、民俗的改造,这才使佛教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容易被中国老百姓所接受.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既可以适应不同时代的社会发展要求,也可以适应同一时代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适应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这是宗教产生发展的规律,也是宗教将长期存在的内在机制.通过对中俄两国宗教文化的比较,我们对宗教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同时对中俄文化也有了更深刻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