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餐文化各有特色

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684 浏览:81319

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活动,从其在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和形式,无不显示出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和水准.“民以食为天”,饮食则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从食物材料的采集、生产、加工、储运、摆上货架、销售到烹调方式、饮食风俗习惯,都能反映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生产模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审美时尚、创造能力,以及哲学思想、道德观念.不仅如此,由于不同的地域特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还带有特殊的地方文化色彩.中餐和西餐文化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饮食是文化的先躯,是文化必然就会有传播和交流.因此,欧美各国的饮食菜肴也就传入了中国.从此,西餐就成为我们常常可以品尝到的另一种口味.西餐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长.早在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中国旅行时,就将某些欧洲菜点的制作方法传入中国.1840年战争后,各港口城市开放及各个租界的出现,西餐馆随之在中国出现,并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中上层各界人士中掀起了吃西餐的热潮,标志中国西餐行业进了一步.直至上个世纪50年代,友好往来的国家增多了,西餐经营开始活跃起来,蓬勃发展.改革开放给西餐业送来了春风,陆续出现一些中外合资的旅游饭店,引进了先进的西餐设备及先进加工方法,提高了西餐的烹饪水平,由此也更确定了西餐在中国饮食行业的重要地位.

从传统上来看,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以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肉食为主,而食用碳水化合物、纤维素成分的食物偏少,而我国则主要从谷物中摄取热量.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大多易患肥胖症、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和癌症,而中国人不少营养缺乏、体质偏弱的原因.在烹调方式上,西方采用机器操作进行大规模化生产,要求营养、方便、快捷,中国则注重细火慢温,把菜肴做得精细,以香诱食欲为特征,以调和五味为根本,以色彩艺术为精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要求色香味形俱佳.在饮食环境和怎么写作方式上,西餐注意整洁卫生,要求整体上的有条不紊,提供全面优质怎么写作,以其崭新的设计、幽雅的环境、明快的格调,适应了现代生活节奏和西方人及世界广大青年的新潮观,从而赢得了广大顾客的欢迎.而中餐则借助餐具和用餐环境的文化色彩显示其独特性,在怎么写作方式上则不及西餐的细致周到.西餐食品不断向东方市场倾斜和西餐的普遍化表现在,以美国麦当劳汉堡包、肯德基炸鸡、意大利比萨饼、法国大菜、西班牙烤猪等为代表的西方几家名牌大户正领导着当今世界食品消费的新潮流.

饮食结构表现着民族生活习惯,构成饮食结构的是民族习惯、地理气候、地区物产及烹调方法.西餐以肉类食品为主,蔬菜和米面通常用以佐餐,且菜肴多以大块和较整体出现,于是进餐工具为刀叉,同时促成了分餐的良好的进餐方式.从初级原始的切割食用演变成的分餐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十分科学的,它既有利于各人口味的选择,增加进餐的自由度,又可避免无谓的浪费,也避免了病菌交叉感染的机会.

西餐有西餐的上菜程序.首先上汤,然后上凉盘,再次上热菜,热菜一般分两道,先上鱼鲜类后上肉类,接着是素菜,再其次是甜食,最后是咖啡等.西餐菜的调理更有自己的原则,口味搭配,营养搭配.另外,无论是加工细碎原料还是整个大的原料都特别考虑到人数的搭配,为分餐制打好基础.烹调操作过程复杂,十分精细,讲究原汁原味,有其独到之处.

西菜的调味与中餐明显不同,西菜包括烹制前调味,烹制中调味和烹制后调味,有的菜肴如煮鸡蛋、英式嫩牛扒还由客人自调味.因为以肉食为主,使得盐、胡椒成为西餐两大基本调味品.盐可定味,胡椒可去腥解腻,清除异味,提鲜保鲜.西菜讲究荤素搭配,配菜多是蔬菜,可以增加鸡鸭鱼肉等的维生素含量,蔬菜的纤维虽然人体不能吸收,但有助于人体胃肠蠕动和消化,荤素搭配起来不仅有利于消化吸收荤菜,更增加菜肴的营养,丰富菜肴色彩.根据地理物产、储物时间及西菜烹调的广泛使用率,洋葱、胡萝卜、土豆成为最基本的3种蔬菜.冷菜需要专门技术,它口味清凉爽快,伴有刺激性,引导进餐,通常称其为开胃前食.西式冷盘制作形式与中式拼盘有一定差别.它突出主料,讲究主料原形和装饰,主要形式有什锦组合式、素沙拉垫底的覆盖式等.说到沙拉,它是西餐独有的凉菜品种,有刺激性口感,有开胃助消化的作用,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维生素,主要口味有酸甜味,奶油香味等.西餐汤冷热俱备,从原料上分有动物类主料汤、植物类主料汤、混合原料汤、海味汤、蘑菇汤;从形式上分有清汤、浓汤、奶汤和红汤.西餐餐后甜品也称做甜点,以甜为主,种类有煮烩类、酥皮类、炸制类、布丁类、冰糕类.有人会问,热狗、三明治等与正餐的关系,其实这只是快餐食品,对西方人而言,这只能是快节奏生活下的职业食品,是不能取代正常的饮食享受的.

尽管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成中西方迥异的饮食文化背景,但从本质上讲,“吃”的内涵并不会因为这些差异而改变.中西方饮食无论是个性变化多么丰富,总是具有相对稳定的共性.就当前国际饮食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中西方都在扬长避短,逐步走上互补的道路.讲究品种多样、营养平衡、搭配合理、重视健康已成为中西方饮食科学的共识,这是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础.只有交流,才有可能了解;只有了解,才有可能发展.在世界科技腾飞与国际交往不断加强的今天,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新鲜的思想观念绵延为千年的中西方饮食文化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中国饮食带着中华民族文化神韵逐步走向世界.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迎来有史以来中西方饮食文化最大程度的交融,并将在中国乃至东方引发一场“吃”的革命.因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经贸往来更加频繁,外国食品将大量倾销到中国市场而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产生巨大冲击,这就把严峻的挑战摆在中国食品企业面前.同时,把握国际食品发展趋势,把中国美食推向全球,让世界人民更加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促进中国食品和世界食品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西餐与中餐一样,是一种饮食文化.西餐对于我们每天吃中餐的人来说是一种调节,能产生品味别样的情调,了解一下异国饮食口味及风俗习惯,当你走进西餐厅,就会渐渐体会到了.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