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

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411 浏览:13128

【摘 要 】黔南州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许多民族文化品牌已具有一定知名度,本文拟从黔南民族文化资源现状、发展潜力对打造文化品牌作初步探索.

【关 键 词 】民族文化;本土文化:旅游;品牌建设

贵州省黔南州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政府也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民族文化品牌的打造、本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正显得日益重要和迫切.

一、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及其品牌效应

黔南素有“一山不同族,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的民族人文奇观,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其中较著名的有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水族端节》、水族卯节,并已广为人知;有祝愿稻谷丰收、六畜兴旺和美好爱情的苗族芦笙舞;有以歌唱来盘问对方,展现智慧的布依族盘歌;有被称为“无字的史书”的苗族银饰等等,绚丽多姿,引人入胜.民族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生态特征的复合型文化,其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和实践模式,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文明建设都有着深刻影响.“崇尚自然”是民族文化的生态魂,研究、弘扬民族生态文化,传承、发展“崇尚自然”的观念、品格,对于探求、步入“崇尚自然”理念下民族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应重新认识民族的功能与价值,倍加珍惜民族、科学利用民族,保障民族资源数量与质量的稳定和永久存在,从而促进民族生态系统多种效能充分发挥,使民族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良性循环.


发挥民族文化优势,发展创意产业,对开发利用民族文化具有深远意义,黔南地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五个园区一个中心”(中国·三都水族文化风情创意园、风情黔南民众文化村、荔波樟江水瑶文化创意园、贵定音寨文化园)的创意策划,并已编入黔南州“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然而,要完成规划,除了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外,对实施主体——门的体制改革也势在必行.必须深化改革,努力克服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机制,造就和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使文化产业有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树立民族文化品牌形象,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优势,努力突出地区特色、民族特色.

二、找准定位,重点突破,在开发效益上做文章

黔南民族文化庞杂多样,在具体实施时不宜全面铺开,而应找准定位,重点突破.节庆文化和红色文化由于已实施多年,较为成熟,可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如水族端节、水族卯节,每年吸引的游客和参与者达300多万人,实现直接旅游收入达10亿元;荔波邓恩铭故居、板寨红军纪念馆、红军飞渡乌江旧址、猴场会址等景点,吸引的参观学生和观光游客就达百万人次.以已形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项目作为文化旅游开发的示范效应,带动民间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从而推动黔南文化旅游的开发热潮,

三、政策引领,部门推动,实现文化品牌建设和文化旅游跨越发展

在欠发达,欠开发地区,文化品牌建设和文化旅游发展离不开政府层面的推动和支持.2007年以来,黔南州委、州政府提出了打造以本地民歌“好花红”为主题的一批民族文化品牌,把文化资源变成产业资源的发展目标要求.全州门以此为契机,采取请进专家指导,派出专业人员外出培训,组织专业人才出省观摩学习,联系搭建外出表演平台等方式,打造文化艺术精品.2010年,全州文化专业和业余艺术工作者共创作民族歌曲160多首,创编和演出民族舞蹈和水品小戏2680多个,出州跨省演出300多场次,多层次、大范围地宣传了黔南优秀民族文化.同时,着力打造民族特色文化精品,创编了《生态之洲风情黔南》、《远古走来的贵族》、《欢迎你到黔南来》等一批优秀的民族歌舞剧赴上海、深圳等地演出,探索出了一条艺术院团加大对外交流,走市场发展壮大的路子,有力推动了文化旅游的发展.

四、民族文化的资源整合与产业化

如何把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使民族文化富含的资源创造产业价值,成为民族文化产业的内在动力,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民族文化元素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开发潜能,对提高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是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需要重新认识,进行综合开发,促使黔南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民族文化这一特色人文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提升黔南作为旅游胜地的文化形象.认识民族文化在旅游上的潜力,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的内涵,整合相关资源,以真实体验吸引游客,并用独特的文化来塑造城市形象,必将增强黔南旅游的文化魅力,有效构筑黔南旅游的优势.打造具有黔南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进而使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更紧密结合,将对推动本地文化发展繁荣和社会进步提供巨大动力.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