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里的民族文化

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312 浏览:30934

摘 要 汉字作为书写符号,不仅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汉字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本文仅从个别方面切入,粗略探析汉字背后的文化信息.

关 键 词 :汉字 汉字产生 构造方式 文化信息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字是文化的产物,既怎么写作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从广义上讲,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它只着眼于精神方面,主要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心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这里我们要谈到的是狭义的文化.

古老的汉字在汉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已经生存了几千年,世界上与它同样性质的其他古老文字都已先后消失,有的演变成其他性质的文字,有的则中断了生存于世的历程,而汉字却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一直在汉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作为书写符号,它是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汉字记录了汉语,扩大了语言的交际范围,汉字本身也是汉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汉字,我们可以获得汉民族先民社会生活的诸多信息.当我们把汉字放回到一定的社会背景中去研究,汉字研究也就有了文化价值.

一、汉字产生和汉民族的文化心态

汉字的产生是汉民族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关于汉字的产生有许多说法,例如“结绳记事说”、“契刻符号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等,其中“仓颉造字”是流传最广的一个传说.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记述:“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现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万品以察.(传说仓颉“四目重光”,观察力过人)等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这其实是古人对文字产生过程的推断.

另外,根据《淮南子本经》的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这说明,汉字的产生是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天雨粟”是因为“造化不能藏其密”,“鬼夜哭”是因为“灵怪不能遁其形”.汉字产生后,先民们走出蒙昧,更加智慧,思想更加开阔,人的命运不再受鬼神的摆布和主宰,生产能力、创造能力大大增强.这虽然是传说,但它反映了汉字在物质和精神上的神奇功效,这也是汉族先民文化心态的反映.

二、汉字结构的文化内涵

汉字起源和图画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其特点是用图形符号描绘事物特征.汉字的构造方式本身也有很深的文化内涵.

“象形”是“画成其物,随体诘曲”,“指事”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会意”是“比类合谊,以见指”,“形声”是“以事为名,取譬相成”.通过这几种构字方式,我们可以看出,汉字的产生,是古人通过观察客观事物,在描画事物之形之后渐渐固定于符号的结果.汉字是起源于绘图构形的表意文字,深入到每一个汉字的构成过程,就会发现其中都蕴含着很深的造字理据.先人运用什么样的构形来显示意义,都是可以在深入剖析汉字构形得义的过程中来寻找答案的.分析古汉字的结构,探寻古汉字的构形表义的过程,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汉字所具有的文化表现功能.例如:

“血”――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血,祭荐牲血也,从皿,一象皿也.”段玉裁解释说:“不言人血者,为其字从皿,人血不可以入于皿,故言祭所荐牲血.然则人何以亦名血也,以物之名加之人.古者茹毛饮血,以血报神,因制血字,而用加之人.”从古字形上看,血字是一个器皿中盛着一点东西,这是一个指事字.那为什么这东西是祭祀用的牲口血,而不是人的血或其他的,如饭、菜、水、汤之类呢对此苏新春先生做了分析:这个汉字构形主要是来自于那时的祭祀活动.在古代,祭祀是人们社会生活中非常重大的事件,它的活动形式、活动内容,在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都非同小可,它会给人们带来很大很深的影响.也就是说,人们看到器皿中那一点东西,很自然的会想到祭祀中用的“血”,所以“祭荐牲血”成为造这个字的直接原因.


“家”――《说文解字》中解:“居也.”从字形上看就是房子里面有猪.为什么房子里有猪就是家呢为什么不是牛、羊、狗之类的呢有人解释说,猪好群居,借此义用来指人,表示聚族而居的意思.还有人解释说,猪是先民的重要家产,因此用来表示家中所有.赵世民先生在他的《汉字悟语》中对此进行了分析:其实,“家”从“豕”的主要原因是猪的繁殖能力强,猪一窝能生下十几个小猪,这是牛、羊、狗所不能比的,而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古代,可以说人的生产就是最重要的生产.由于人的成活率不像现在这样高,所以先人就以生产能力旺盛的猪来象征“家”的人丁兴旺.这样的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透过这个字,我们了解到的是古代先人的生存状况及他们的愿望.

“寒”――《说文解字》中解:“寒,冻也,从人在宀下,从草,上下为覆,下有冰也.”段玉裁的解释为:“合一宀、一人、二草、一会意.”寒表示的是一种比较抽象的天气现象,它不像“雨”、“风”、“电”那样实在,而是着重在人们对这种天气的感受.显然先人是通过当时人们如何御寒来揭示字义的――蜷缩在房屋里的草丛中避寒.这是一幅很典型的生活图像,虽然有着很强的抽象性,但它反映出当时人们真实的生活状况.既不像先前的古人在穴洞中的地居,也不像后来人的以火取暖,以衣暖肤.从“寒”字的构形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汉人由古到今的取暖御寒方式及其变化.

“幸”――“幸”字的甲骨文和陶文字形都是手梏的样子,类似今天的.许慎说“幸”是“吉而免凶也”.段玉裁解释为“吉者,善也.凶者,恶也.得免于恶是为幸”.从这个字的构形表义中,我们不能不佩服造字先民的智慧.戴过枷锁寓意曾被囚禁,“幸”便有了“幸存、幸免、侥幸、庆幸、幸运、幸亏”等隐含“解放”的意思.古人对“幸”的理解竟是源于“不幸”,这其中有着很深的哲学思辨色彩.

其实,抛开一个一个具体的汉字,汉字构字方式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文化意味.比如“四书”的排列顺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一方面它表现了汉字先后的造字过程,先有“画成其物”的象形,又有“视而可识”的指事,这两种我们把它合称为“文”.“文”是独体的,用许慎的话说就是“盖依类象形”,“文者,物象之本”.当“文”不足以满足人们的交际需要时,就产生了合体的或“比类合谊”或“形声相益”的“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意思是“字”是由“文”孳生出来而逐渐增多的.当然,这是古人对汉字产生过程的推断,另一方面,“四书”的排列顺序也恰好反映了汉民族语言思维的发展过程,即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概括.象形字表示的意义最为具体,都是有实物之形并为人们熟悉的物体.指事字显示的意义就不那么浅近实在了,但依然是具体可感的物体或感觉.而在会意字和形声字中,就有了很多“无形可象”的表示抽象概念的词语了.可见,就“四书”而言,不管是其构字方式还是排列顺序,都暗合了人类认识和思维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三、汉字分类显示出的文化特征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语义相联系.古代汉字的排列和分类也多是以意义或形体为依据的,这和表音文字的音序排列有所不同.从汉字的排列和分类中,我们就可以发现许多文化信息,可以回视汉民族先民对于主客观事物的认知.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有体系的字典,许慎在排列汉字时用的是“分别部居,不相杂厕”的编排体制,他发明了用偏旁归纳汉字的方法,既考虑了意义,也考虑了形体.这种排列体现了汉字所表示的词语意义以及所对应的社会范畴,体现了先民对社会现象的认识.

《说文解字》中,和钱财有关的字都从“贝”,归属一部.如财、货、贡、贫、赈、费、赏、赠、贪、贷、赊、贿、赂等等.许慎解释说:“古者货贝而宝龟等至秦废贝行钱.”中国古代历史上曾经用贝壳当作交易媒介充当货币这一史实,在汉字形体中得到了印证.

“为”()在《说文解字》中归属“爪部”:“,母猴也.其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许慎把“”字解释为“大猴子”,而且对其形体进行了分析,其实这和后人的解释是不同的.从后来发现的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上看,

“,从爪,从象.意古者役象以助劳.”由此我们可以推知,许慎生活的时代或地域是很少见到大象这种动物的.

在汉语中我们常用“心想”、“心中暗想”等说法,汉字中很多和思想、感情活动有关的字也都从“心”,归属心部.如思、想、念、恋、情、恨、惊、怜、悯、慕、恭等等.这其实反映了先民对自身的一种认识,由于科技水平的局限,人们对自己身体解剖构造和功能的认识也会受到影响.古人认为,人是用“心”来思维的,可能他们能感知的是心脏的跳动,心脏跳动就会有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而“脑”中的活动是看不见的,所以就有了上述这样的一些汉字.

还有人做过统计,杨成能先生在《由文字学上推得之先民文化遗迹》一文中认为,从《说文解字》中“见从某部字之多少,即可见某物于先民文化之关系密切与否.观从土之字一百三十,从金之字一百九十五,则可推知金属与先民文化之关系,视土为繁.又观从马之字凡百十有五,从牛之字凡四十有五,则可见马属与先民文化之关系,较牛为重.”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生产状况.

四、汉字与汉民族的“整体”观念

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整体组合,我们掌握一个汉字,就要掌握它的形、音、义.在古汉语中,一般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词,每一个汉字都是以一个整体组合表达一个概念.一个汉字一般又是一个独立的自然的语音片段.从字形上看,每个整体都由一些笔画组成,有些复杂的汉字也可以分解成形(义)符、声(音)符,但总的说来,汉字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理解,脱离字形的音和义无所依附.就字形而言,单独的一笔或一画,只能是作为整体的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发挥作用,也才有存在的价值.从汉字的书写上看,一个字不论笔画多少,都要写成大小一致的方块形,这也很显然是把个体放在了一个群体之中.从整句、整行乃至整篇着眼,每一个汉字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个体,为了整体的协调和统一,不管是繁是简,都要二维排布在一个方块中.这些也或多或少反映出了中国人重视“整体(群体)”的精神特质.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总是强调群体的完整性,个体只是群体(集体)中的一分子.所以在中国,很久以来,个人的价值是要依靠群体来实现的.我们不主张“个人奋斗”,我们强调的是集体的力量,整体的荣誉.与之相适应的是,个人的利益也要无条件地服从集体的利益.

这种重视“整体”的精神特质在汉民族的社会生活中有很多表现.例如中国人写通讯地址的时候,总是从“中国”开始,然后是省,再到市县、街道,最后是门牌,收信人的姓名放在通讯地址之后.西方人则正好倒过来,首先是收信人的姓名,然后由小到大写明具体地址.中国人的姓在前,姓是家族的,名在后,名是个人的.欧洲人是个人名字在前,然后有的有父名,最后才是家庭的名称――姓.

这种重“整体”,强调个体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的特点,恰好是汉民族精神的一种写照.汉民族重视整体(群体),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集体是重要的,个人只是集体一盘棋中的一个棋子,既要有自己的走法,又要顾全大局.也正是这种种“整体”的观念,蕴含着一种强大的凝聚力,成就了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

古老的汉字作为一种文化产物,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通过汉字研究,我们可以领略到汉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与文明.

参考文献:

[1] 苏新春:《汉字文化引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2] 赵世民:《汉字悟语》,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

[3] 黄伯容、廖序东:《现代汉语》,高教出版社,2002年.

[4] 陈建民:《语言与文化漫话》,《宏观语言学》,1992年第1期.

[5] 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北京出版社,1981年.

作者简介:王如辰,女,1963―,吉林白城市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文字,工作单位:白城师范学院.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