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转型的内在动力

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554 浏览:119029

[摘 要 ]中国文化的转型以及转型的动力问题,一直是长期困扰人们的一个问题.在以往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中,有的把它归纳为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刺激或推动,甚至把中国文化中的现代性因素,都看作是由西方文化移植而来的;有的虽然看到了中国文化转型的动力来自其自身现代化的需要,但缺乏深入揭示;有的囿于民族文化情结,强调甚至夸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性因素,却忽视了它的现代改造和应注入的时代精神,甚至根本否定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转型的作用等等.文章认为要探讨这些问题,必须深刻揭示文化转型的动力,特别是中国文化转型的内在动力.

[关 键 词 ]中国文化;文化转型;内在动力

[作者简介]阎秀芝,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江苏无锡214121;武红斌,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江苏无锡214151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5―0131―03

当代中国文化是以原有传统为根基的多种文化因素并存的态势.这种多因素并存文化尚不能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要求相适应,其根源在于,沉积于当代文化中的传统尚未得到现代性的根本改造,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问题没有得到合理解决;同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又产生了许多新的文化问题,特别是在大量引进西方文化的情况下,如何与中国文化传统相融合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由此造成了传统与现实、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隔离,制约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这种不适应表明,中国当代文化尚未成为中国式的现代型文化.也正因为如此,当代中国文化需要转型、必须转型,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和人们的共识.然而,推动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动力是什么,它来自何方等,就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当代中国文化转型有无动力,似乎并无异议,问题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有无内在动力,或者说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动力来自何方,是主要来自外部,还是主要来自它本身,这是当前有关中国文化转型动力问题讨论所关注的焦点.自近代以来,随着中国文化的转型,有关中国文化转型的动力就成了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中国当代文化是兼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多种因素的文化,将它转型为现代的、民族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其根本动力就在它自身.现代的、民族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是针对中国文化面对的问题而提出的,即针对当代中国文化构成中浓厚的传统因素,突出其“现代性”,强调了对传统文化因素的改造,包括对过时的、没落的、落后的文化传统因素的清除;针对西方文化的全面引进,突出了文化的“民族性”,强调了在吸收西方文化中改造和消化西方文化而坚持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针对西方文化中没落的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浸染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性质,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某些因素的封建性质,突出了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强调它与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文化的根本区别.这种动力既来自社会转型的要求,也根源于中国文化自身发展的要求.强调中国当代文化转型的内在动力,并不否认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作用,但它只是一种催化剂.

(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入侵中国的西方列强已先行进入先进的工业社会,而中国当时仍处于落后的农业社会,这对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形成了强大的压力.面对国家存亡、民族兴衰,必须实现社会转型.社会转型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文化转型成为必然.在中国社会发展本身的需要和外部工业文明的刺激下,自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了转型的历程,由洋务运动的“学技”,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学政”,最后到新文化运动中改造国民性的“学教”;新中国建立后,为解决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曾照搬苏联模式,但最终都未能解决中国现代化问题.

目前中国处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已初步建立起现代的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体系,社会化大生产程度空前提高,经济在高速发展,管理体制在不断完善,世界性的交往等社会活动领域也不断在扩大,以及社会广大民众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要求加速社会现代化建设,由此成为推动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强大动力.

社会的需要是文化转型的最根本动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集中体现在科学技术、体制管理、人文精神等方面.这些方面在当代文化中虽已有了一定基础,但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如科学技术方面,技术的应用在我国已推广开来,特别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更突出了对科技的重视,但科学精神的培养在我国没有获得很好的发展;体制管理方面,已由政府为主导的行政管理体制逐渐转化为市场为主体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由于我国浓厚的传统影响,行政命令管理仍然存在,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普及;人文精神方面,随着技术理性的日益膨胀,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关注不足,人文精神逐渐边缘化,人文精神的发展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以上种种矛盾,成了推动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强大动力.

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它要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与之相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在文化转型中应当做到:解放思想,才有文化上的包容并存;学习现代科技和管理思想及知识,才有中国文化结构上的深刻变化;需要人文精神的支撑,才有人文精神的倡导;需要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才有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始终是推动文化转型的强大动力.

(二)中国文化发展的自身要求

一般来说,“传统体现着文化与哲学发展中的连续性,而现代性则体现着文化与哲学发展中的时代精神”.任何文化传统都是相对的,既承接传统而来,又在和其他文化的交流互动中获得丰富、发展,不断突破传统,这是由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决定的.

1.文化传统的相对性动力.文化传统是在一定社会条件和知识背景下形成的.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和知识的不断丰富,文化传统会注入新的时代内容和知识并得以重新解释,从而使文化传统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就会直接导致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的变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传统的相对性是推动文化发展的自身动力.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就是根据时代的要求,容纳新的时代精神和知识,不断丰富传统、改造传统的过程.先秦诸子文化到两汉经学文化,再到隋唐三教并存,以及宋明理学、清代实学等都是如此.文化本身并不固守传统,总是在融通传统、改造传统、突破传统中发展的.在文化发展中之所以会出现固守传统的现象,一方面是人们为了安身立命而把传统作为精神寄托,以此解释生存的合理性,他们一旦找到新的寄托,就会舍弃旧传统而营造新传统.另一方面是某些人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如名利地位等,而固守传统,把传统作为牟利的手段.一旦他们发现可维护利益的新文化、新传统,就会放弃旧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蕴涵于其中的传统一样具有相对性.这种相对性是与社会条件和知识的可变性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可变性导致文化的可变性,使文化的发展不会固守于传统,呈现出相对性的特征.

2.多元文化相互影响所产生的动力.文化首先是本民族生命存在的表达,是为解决本民族的问题而出现的.但在文化的发展中,任何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封闭发展,而是在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交流、融会中取得进展的.历史上所出现的文化封闭现象并非文化自身的封闭,而是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实行的人为封闭,即使这种人为封闭不能持久,阻挡不住文化交流的步伐,如清朝虽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终究未能阻止中西文化的接触.可见任何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他文化的影响、互动.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不是哪一个地区、哪一个种族的独创,它是本国范围内不同区域、不同种族人们的共同创造.在这一民族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它不仅要面对不同的区域文化、不同的派别文化,而且还要面对周边民族的文化.此外,世界文化的发展进程各不相同,从时代的角度看,同一历史时期存在着各种先进的或落后的文化,因此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还要面对比自身先进的或落后的文化的影响,在多元文化的激荡交流中,依据自身的条件接受不同质的文化,从而丰富自身、发展自身.多元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当今世界的开放性更加注定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必然要在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影响中前进.

3.文化自身的扩张性动力.任何文化从形成到发展都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补充的自我扩张过程.这种扩张包括内容、形式、结构等各方面,既有量的增长,也有质的变化.文化作为人类生命的表达方式,归根结底是为满足人们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文化的扩张性源自人们的需要,扩张的实质是需要的扩张,需要的多样性导致文化的多样性扩张.每种需要的提出,都会创造出相应的文化以满足其需要.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需要不断产生、文化不断扩张的过程.两汉之际到魏晋南北朝,佛教引进传播,道教产生发展,适应了乱世人们寻求精神寄托的需要;唐代文化的繁荣,适应了盛世人们展示自我的需要,三教并存、西域文化传人、诗歌乐舞的兴盛,展示了人们自身生活的丰富性;两宋俗文化兴起,如评书、话本的产生,适应了城市居民扩张的需要;明清小说的出现和发展,满足了人们揭露现实、寻找社会生活出路的需要等等;当今对儒学现代化的探索,对文化转型的探索,也是为了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文化自身的扩张性,使文化不断冲破传统,增加新的因素,使文化呈现出相对性的特征;而文化的相对性特点,以及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又刺激着人们需要的增长,进一步推动文化的扩张.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文化传统的相对性、多元文化的相互影响、文化自身的扩张性等,构成了文化发展、转型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无论是在古代文化发展中,还是在近代文化转型中,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对当代文化的转型,它依然是一种强大的动力,是中国文化自身的动力.这种文化自身的动力,既来自传统,又来自现实需要,是传统和现实需要结合形成的一种力量,使文化在自身力量的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构成文化转型的内在动力.

(三)强势文化挑战形成的动力

如上所述,中国文化的转型,从根本上说是自身的内在要求,但也不可否认强势文化挑战的刺激,亦构成文化转型的重要动力.

1.文化差距动力.1840年以后,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进入,使得原本应以历时态存在的封建时期的文化、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化在中国呈现出共时的存在状态.中国当时处于封建时期,而近代的西方社会已进人资本主义时代,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代表着当时社会前进的方向,是当时先进的文化,优越于近代中国的封建文化,当时的中国文化从时代角度看落后于西方.在此情形下,中国文化必须根据时代性的要求,实现近代转型,拉近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当今时代,西方文化的强势主要源自西方社会完善的现代化,特别是科技、管理体制的现代化,西方的现代文化已发展到较高程度.而中国社会近代转型尚不彻底,发展到今天仍有许多封建残余势力在起作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仍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许多理论问题需要解决,管理体制需要完善,重技术应用而轻科学精神培养的倾向需要扭转.这和现代化程度高度发展的西方文化相比,是相对落后的.因此,中国要建设现代文化,必须学习西方已发展成熟的、标志现代特征的文化要素,逐渐实现文化转型.正是这种差距刺激也激励着中国人民奋起直追,由此便成了进行文化建设、推动文化转型的动力.


2.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形成的压力或挑战.近始,西方文化的输入不是在和平的、正常的状态下进行的,而是与战争同时进行,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了中国大门,西方文化随之而来.在西方强国的军事、文化双重冲击下,中国陷入了深重的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中国面临的是亡国、亡魂的压力或挑战.为了挽救危机,人们反思传统文化,寻找中国文化的出路,由此把压力变成了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动力.当代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挑战,其背景与以往有着本质的不同,但中国文化是向“东”还是向“西”依然是个严重问题.许多有识之士正是在这种压力下投人中国文化建设问题的探讨的.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中国人民不会坐以待毙,必然会变外部压力为内在动力,投身于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实现转型.

西方强势文化的挑战,刺激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形成中国文化转型的动力因素.面对严峻的文化危机,人们不断探索中国文化的出路:从战争到解放前夕,中国文化的主要形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建国后是在“”思潮影响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当代文化是要朝着现代的、民族的、社会主义的文化目标迈进,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

责任编辑:霁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