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午餐文化

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664 浏览:18309

摘 要 : 本文以小学生午餐纪律为切入点,探讨了小学生午餐文化具有形成、激发、促进食欲,建立、理解、内化规则,以及分享、理解、再造经验的作用,并提出了促进小学生午餐文化发展的措施.

关 键 词 : 小学生 午餐文化 作用 利用

一、问题的提出

在午餐时,许多小学要求学生在膳食活动中保持安静、不说话被视为遵守纪律.许多老师、家长十分认同.吃饭不说话还被认为是一种传统的美德.春秋时期,孔子指出君子“食不语”,南宋朱熹批注此句时,提到边吃边谈恐怕对呼吸器官有害.小学生安静就餐除了被视为传统美德、有益于健康外,还可以加快吃饭速度,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但午餐时间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经历.小学生有爱玩的天性,在就餐时叽叽喳喳、动作丰富,展示着自己最自由、最真实的状态,这并非是小学生不懂传统礼仪的体现,相反这正是小孩间感情表达的途径,是其文化的体现,是他们参与社会性发展有趣的先行.午餐时间能够为小学生提供一个争相表达自己、分享知识经验的舞台.现代“健康”已不仅仅是传统上认为的身体强壮、发育正常、无缺陷,还包括心理健康,它涉及认知、情绪、情感、个性、人际交往等多方面.因此,进食问题已不能仅从身体健康考虑,还必须从促进小学生身心和谐健康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教师必须研究小学生午餐文化的独特作用,并利用这些文化促进学生发展.

二、小学生午餐文化的作用

小学生午餐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学生间在午餐时的谈话内容,午餐座位的安排大多以学生的课桌为单位,因此,学生午餐时的谈话,也多是同桌之间的交流.在这种小团体中学生间通过谈话和交流创造着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仅是自身文化的体现,还是一个团体文化的体现;这种文化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而且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尤其是对学生社会性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成、激发、促进食欲.

进食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吃饱吃好,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往往不厌其烦地提醒学生:“别说话,好好吃”,“快点吃”,“不要把饭粒撒在桌上”,“保持桌面的干净”,“注意细嚼慢咽”,等等,使得原本愉快的进食顿时严肃起来.小学生时刻提醒自己注意按要求吃饭,势必造成兴奋灶的抑制与弱化,注意力分散,消化腺分泌减少,食欲下降.另外,从生理解剖特点来看,神经系统调节反应的区域与消化腺的区域都在下丘脑中位,凡能影响高级神经活动兴奋与抑制的一切因素都会影响食欲,其中情绪起了重要作用.当人的情绪低落时,消化腺受到抑制,就缺乏食欲.教师对吃得慢的学生的催促(事实上,就餐一开始教师就不断地对所有孩子催促),以及对规则不时的提醒,使学生的神经处于紧张状态,影响到食欲,甚至会引起学生情绪的反感、恐惧、紧张,造成食欲不振、厌食、畏食.

(二)建立、理解、内化规则.

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对人的一生具有重大的作用,小学是规则意识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期,需要予以充分的重视,但这种意识的建立不是靠说教和硬性规定就可以做到的,重要的是让小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建立、理解、内化.正如皮亚杰认知理论所说:“儿童任何道德行为的获得,都是通过他们与环境的互相作用,通过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和体验而实现的.”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的当今时代,很多儿童被过度地保护起来,被关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不知道在集体生活中需要遵守一些规则,如收放餐具、自取食物、排队就餐、互相鼓励不浪费粮食、不挑食等.因此,规则的形成、理解和内化也正是小学生午餐文化作用的结果.

(三)分享、理解、再造经验.

杜威的经验论认为,经验包含主动和被动两个因素.在主动方面,经验是一种尝试,在被动方面,经验是承受结果,任何尝试都会产生结果,这种结果又会对个体产生影响,这是一种特殊的结合.对于身心发展有待完善的小学生来说,经验的交流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环节,对以后整个人生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午餐时间作为小学生便利的交流空间,同伴之间可以分享彼此的经历,通过互相的经验交流,理解别人的经验,最终“溶化”别人的经验,在自己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再造性经验.通过交谈,认识饭菜的名称、味道、颜色,了解吃饭的礼节.有些话题虽然也与吃饭无关,如有的小朋友告诉自己的伙伴前天爸爸带他到游乐园玩了,那里有好多好玩的东西,但是孩子们依然听得很仔细.学生谈话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愉快的交流中学生不知不觉地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经验.


三、小学生午餐文化的利用

小学生在午餐时可能涉及各式各样的文化内容,这种文化是关乎规则的文化,这种文化也是关乎经验和知识的文化,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文化是真正属于小学生自己的文化,可以说它是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但是现在的许多小学中,教师只是关注于学生的饮食状况,要求安静、吃得快、吃得多,忽略、压制了学生的社会性语言的表达,小学生午餐文化大多数被埋没在了这些强制性的要求之中,没能真正发挥其动力作用.因此,小学教师要对小学生午餐文化给予足够的重视,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形成自己的午餐文化,并要适时利用这一文化让其产生真正的功效,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促进小学生午餐文化的形成.从古至今,人们都十分重视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吃饭不说话,保持安静就是其中之一.在进食期间,学生只有一件事可做——专心吃饭.而这种习惯是否因此养成?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在吃饭时悄悄说话.生活中也不例外,尽管许多人受过教育,但人们往往喜欢在吃饭的时候交谈,甚至一些重要的事往往是在饭桌上决定的.边吃边聊是社会的普遍现象,即使是学校老师在用食时也经常在一起交谈.因此,小学教师是否能够找到一种兼顾用餐安全并有利于午餐文化形成的新方法,答案是肯定的.如,教师可以允许孩子们自己寻找喜欢的位置进餐,而不是教师给孩子们固定的位置;在吃饭时,允许大家把嘴里的饭咽完以后进行自由的谈话,同时也需要规定一定的吃饭时间,保证进餐的顺利进行.在这种既有规则又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学生既能安全进食又能互相交流和表达,在这种氛围中也可形成不同团体间的午餐文化.

其次,教师要适时引导,促进小学生午餐文化的深化.学生的午餐谈话主题多数是由自己发起的,这一主题并未受到教育目标的制约,也很少受到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导致学生间的谈话内容只停留于内容表面或者是不能深入下去,即使学生间建立了一定的午餐文化,但这些文化的深入发展也容易失去教师的支撑.因此,教师要摆脱单一角色的定位,既要做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又要及时地对学生间在午餐时的谈话进行引导,让学生间的谈话内容向着深入发展,从而让小学生间形成的午餐文化更有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