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032 浏览:117965

现代语言学始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理论.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特殊的表达意义的符号系统,语言研究应当回到语言系统本身.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发现,如果仅仅把语言看成一个自足而封闭的系统,对它进行纯而又纯的语言学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语言作为人类的重要属性之一,与社会文化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对语言的研究也应当是多层次和开放性的.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的兴起正是适应这一潮流的结果.其中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争论较多的问题之一.本人试图就此做一点粗浅的介绍和探讨.

一、对文化的解说

研究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关系不能不首先对“文化”这一概念做一个梳理.据统计,对文化的定义不下二百四十种.由于对文化的理解不同,也造成了语言文化研究中的种种分歧.美国人类学家S·南达在《文化人类学》一书中指出:“文化是人类与其环境相适应的主要方式,是人类群体共有的社会行为.”社会语言学家赫德森认为:“文化一词,是在文化人类学家所使用的意义上加以处理的,按照他们的看法,文化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东西等接着他又指出:‘我们把文化看做是在社会上获得的知识.’”人类学家对文化最具权威性的定义当推英国杰出的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

的复杂整体.”从上述对文化概念的表述中,我们看到对精神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偏重.萨丕尔在《语言论》中写道:“文化这一名称的定义可以是:一个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是什么.”他注意到了除精神文化之外的物质和观念文化.


我国学界对“文化”有着广义和狭义的理解.狭义文化是指人类理性的表现,与政治、经济、军事等人类的社会行为并列,它包括哲学学科、道德、、文学、艺术等分支.广义文化是在狭义文化之外再加上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成果——物质文化.从结构层次上我们可以把文化分为外、中、内三层.外层具物质形态,即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内层是人类的文化心理层次,包括人们的价值观

念、思维方式、民族性格、道德情操、宗教观念等等.中层文化是心物结合的部分,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的各种

理论体系.这样就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文化的整体性,在历史进程方面代表了人类的文明性.

了解了文化的概念之后,我们再对文化的特点进行分析.文化具有共有性.文化既是人类所创造,就为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有.广义上的文化共有性指世界文明成果为全人类所共有.如果针对某一社会某一民族而言,文化的共有性就带有了鲜明的民族文化

色彩.文化具有民族性,它(民族文化)既作为全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以本民族文化的特质而独放异彩.这也是不同文化能相处共荣的魅力所在.文化又具有社会性,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所要强调的是不同的社会成员对文化的共享程度是不同的.在同一个社会中,由于性别、职业、教育、阶层、法律、政策等等原因,使某些文化模式为特定的社会地位或身份的人所享有.这就是某一文化内部的异己性.我们可以从中研究不同文化模式的语言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不同社会历史阶段不断扬弃积淀的结果.文化的发展又呈现“整合”的特性.东西方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趋势在现代社会中体现得越来越明显.文化趋于融合和民族文化对未来文化的反弹永远是一对相互促进的矛盾.

二、从文化角度看语言

众所周知,语言是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特征之一.借助语言工具,人类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语言还是人类创造出的最完善的符号体系,但语言又绝不仅仅是由能指和所指建立起来的结

构系统.萨丕尔指出:“言语这类活动,从一个社会集体到另一个社会集体,它的差别是无限度可说的.因为它纯然是一个集体的历史遗产,是长期相沿的社会习惯的产物.”“言语是一种非本能性的,获得的‘文化’的功能.”“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这些做法和信念的总体决定了我们

生活的性质.”传统的语言学研究只是在谈论语言的性质时才提到语言的“文化功能”而没能贯彻到语言研究当中去.我们认为语言最能体现人的社会文化性特点.

语言是文化得以传承下来的前提.文化是代代相传的,是必须经过学习才可以掌握的.文化的获得离不开语言这个前提.当然,我们也反对语言决定文化的观点.我们认为语言和文化之间不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人类在获得语言的同时也创造了文化.历史事实也告诉我们,一个民族有可能全盘接受了另一个民族的语言,但他们仍可以保有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如中国境内的回族.而一个民族受到另一个民族文化的影响,仍保持自己语言的例子也不鲜见.如东亚的日本、朝鲜历史上受汉民族文化影响极深,却发展壮大了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可见,某一类型的语言和某一类型的文化并无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社团也可能讲没有亲属关系的语言.

三、语言和文化的互动性

传统语言学研究认为,语言与文化二者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文化人类学家认为语言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人类文化最先发生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同意语言与文化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观点.语言与文化分别有各自的内容与形式,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能把一个看成是另一个的形式.文化的内容也不仅仅是借助语言这个形式才得以存在的.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它一定的道理.但我们不能同意有的文化语言学者关于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传播工具的观点.语言不可能既是组成部分之一,又成了它的工具.因为“工具”从相互关系上来讲是处于受支配地位的.事实上,二者不存在一种支配关系.我们认为语言和文化谈不上相互对应的并列关系,它们的发展也不是同步并行的.

我们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语言又保持着一种相对独立性.语言也不仅仅属于文化的制度层面,语言对文化的三个层面的产生和发展都起着重大作用.我们把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和文化保持相对独立性,是基于:(1)从语言和文化发生学角度来看,语言与文化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语言无论作为体系还是产品都是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2)语言不同于文化的其他组成部分,它能独立作用于文化,并和文化有一种互动作用.在这一点上我们同意这样一种观点: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相 互作用、互相交叉又彼此渗透的,在此,我们有必要将语言广义理解为语言系统和语言运用.

语言还具有导向作用.一般来说,对于一个民族越是重要的东西,该民族对它的“语言分割”就越是细密.体现在语言中就能使人们在观察和思考世界的时候形成对某一客观对象相对一致的文化观念,由此形成一定的文化模式和民族文化心理.中国古代对牲畜的分类也十分细致、严密,如,不同年龄的牛有不同名称.

语言还构成社会心理背景,为社会群体规定价值思维方式.它可以加强人的某些认识习惯,并能左右、改变大众心理,最终形成一定的文化观念.通过语言的作用,人们不断更新旧有的文化模

式,创造出新的文化模式.其中包括制度文化变革,新学科的建立,新理论的产生,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心理文化的变革,宗教观念、道德情感、思维方式的变化等.

文化对语言的作用和影响.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最重要的属性之一.文化对语言最重要的影响表现在词汇上.语言常被比喻为反映民族文化的镜子.对此,梁启超有过最早陈述:“冥想先民生活之程度,进化之次第,考其思想变迁之迹象,而覆按诸其表此思想之语言文字等”我们知道,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依从于人民总的文化状态,后者包括相应的思维形

式在内.研究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也必须用思维相似度检测将它们联系起来.通常属于文化中心的词汇比属于文化边缘的词汇详尽,反映文化现象的词汇数量与它在文化上的重要性成正比.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可以在语言中得到体现.前人谈到爱斯基摩人有很多表示“雪”的词汇,南方有许多表示“雨”的词汇,古汉语中有大量称谓词.可见,社会文化和人民的思想方式都在语言,尤其是词汇中得到了反映.

另外,文化的不断发展与更新丰富、充实了语言词汇,同时也为语言思维提供了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的文化背景,从更高层次指导

着人们的语言思维实践.新的文化模式的产生总要相应的带来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变化,语言因此也受到了深刻影响.例如,商业文化的发展反映在人们的语言中是对市场贸易股票的关切和

认同.

语言与文化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体.语言决定一定的思维模式和文化模式,文化反过来在更高层次指导语言.二者相互间的促进关系使语言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研究二者的相

互关系和运动规律必将有助于语言文化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

人类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2][英]R·A赫德森.社会语言学.华夏出版社,1989.

[3]顾亦瑾,吴国华.语言与文化:俄语语言国情概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4][美]爱德华·萨迈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商务印书馆,1985.

[5]申小龙.语言的文化阐释.知识出版社,1992.

[6]彭文钊,赵亮.语言文化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 大连外国语学院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