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文化宣传的现实

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704 浏览:56597

摘 要 :随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的提出,如何进一步加大文化宣传报道力度,成为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伴随性最好的传统媒体,随着有车一族的不断增多,广播迎来了新的发展良机.抓住机遇,积极拓展文化报道的新路径,成为广播吸引更多受众、凸显传媒影响力的重要方面.

关 键 词 :文化报道新路径 文化推广新思路

一、广播文化报道的新路径

随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的提出,如何进一步加大文化宣传报道力度,成为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文化是多元的,与之相对应的文化报道也应具有多元属性.尤其处于i时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人们获取和发布信息变得更加容易.这也就意味着传播和引导文化观、价值观,也更加容易和迅捷.

目前,受众已经形成了碎片化的接触习惯,这也对文化报道如何针对受众作出调整,更加适应时代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伴随性最好的传统媒体,随着有车一族的不断增多,广播迎来了新的发展良机.抓住机遇,积极拓展文化报道的新路径,成为广播吸引更多受众、凸显传媒影响力的重要方面.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晰的思路:

1.挖掘地域特色,突出文化自信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个没有了地方独特魅力的文化表现,是不能引发关注的.特别是作为省级媒体,挖掘本省的文化地域特色,既是媒体责任,也可以拥有丰富的资源.尤其在网络信息时代,文化报道更要注重地区、民族的文化自信的建立.因为文化自信能够带来的是一种脱离低俗和更加积极、乐观的人生状态.在湖北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进程中,在湖北跨越式发展的征程上,这种可贵的精神状态将是整个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要找到提升文化自信的兴奋点,需要经验的积累进而提升新闻的敏感.

比如,在2011年第六届中国京剧节的报道中,笔者的作品《录音报道:京剧与湖北,剪不断的缘》:“六京节”的开幕式上,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用京剧的韵白朗诵了诗人艾青在武汉写就的名篇《我爱这土地》.记者敏锐地抓住京剧韵白中“湖广音、中州韵”与湖北的特殊关系,采访了尚长荣先生以及省内的著名艺术家,结合余三胜、谭鑫培等前辈的故事,点明了“京剧的老家在湖北”,阐述了湖北艺术家在京剧诞生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阐明了京剧和湖北的历史渊源.

文化报道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自信,而要将这件事做好,平日对细节的关注以及知识的积累都必不可少,这也要求记者对自身要有更高的要求.

2.梳理海量信息,立足文化思考

文化报道很长时间以来被认为是各种专业文艺、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文化活动等等一类的报道.这样的理解其实是狭义的.海量的文化信息,蕴藏在各类经济社会活动中,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思考与挖掘,因此,文化报道要有宽阔视野.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总结如下:

(1)文化演出以及节庆文化报道

这类报道在文化类的报道中占据了相当的比重.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新闻的要素阐明,并且通过音响对现场进行适度还原,让听众在了解信息的同时也对现场有一定的感知,是这类报道的主要目的.

笔者认为演出和节庆报道在报道的操作上要把握的原则有以下几点:一方面,文字要精炼且表意清楚,能够让听众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事件的梗概;另一方面,要利用精彩的现场音响以及采访,对现场以及事件的背景、目的、特色等内容有简要而精道的表述.尤其在使用现场音压混方面,要注意对现场的还原,压混现场音最好采用2段以上,而不要1段到底,这样现场感会更强.

(2)文化观察和评论

文化观察和评论是文化报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类文章是建立在作者对文化事件的积累和理解达到一定程度后而发表的观点.

比如,2011年是湖北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笔者曾就当年的湖北文化体制改革撰写了系列评论,反响良好.此系列分为5篇:1、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影响力,实现文化强省建设新跨越;2、改革是唯一出路,克服思想上不愿改的误区;3、解放思想是改革首要前提,变压力为动力,破除

“不敢改”的误区;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改革中学会改革,走出

“不会改”的误区;5、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创文化改革发展新局面.

前后两篇分别谈到了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解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中间三篇分别就“不敢改、不愿改、不会改”这三个误区分别阐述,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深入浅出地谈出了见解,并落脚于“改革不是‘减人减钱甩包袱’,而是从根本上改变投入方式,通过市场机制建构更透明、更有效率的政府财政投入模式.”这一主旨,对平常一系列文化体制改革的报道也是一次深化.

(3)蕴含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解新

任何事物,只要存在有表现形式,其内在就必然拥有一种文化的、哲学的支撑,而这种支撑就是我们需要理解和挖掘的内容.

比如,“苹果教父”乔布斯所追求的产品理念就是简化、实用、时尚,这也是他所推行的产品理念和企业文化.而这些理念则集中地体现在他的一个衣着细节:每次发布产品,从来只穿圆领套头T恤.他的用意很含蓄,也很明确:No Button.而Button这个单词的中文翻译包含两个解释,纽扣、按钮.所以不论是iPhone、iTouch、iPad等苹果品牌的产品,都是以触屏为主而尽量减少按钮的原因.

从经济、生活现象中观察、传播文化思考,通过真实的细节把握、传递文化气息,是文化解析类报道最吸引人的部分.

3.丰富表现方式,拓展报道路径

仅就文化报道而言,主要集中在新闻报道的各类表现形式;如果是文化宣传,就更广泛了,可以延伸到节目编排乃至活动推广等.

广播文化报道的新闻表现方式,主要分为:

(1)传统的消息和专题、通讯等

这类文化报道,内容精炼、全面是基本要求.而要出新出彩,则必须灵活使用录音、压混以及注重知识的积累.

在录音使用上,一般先出一小段录音,将受众注意力收拢,然后展开后续的叙述.叙述的同时可以适当采用部分现场音响压混.这样一方面活跃了受众的听觉,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作品更有现场感.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现场音压混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尝试使用2-3段现场音响,这样既有现场感,也能让录音报道听上去有一定的画面感和跳跃感,让听觉具有可视性,更加生动.采用一段或者更多段的录音,则前者容易让人感觉乏味,后者则让人感觉凌乱. (2)现场连线、现场直播

这类文化报道更强调现场感.现场直播中会出现部分现场连线,这时尤其要把握好频次.笔者认为,广播的现场直播中解说的频度也不宜过于频繁.尽管在没有画面的情况下,语言的描述能起到引人联想的作用,但解说过频则易导致广播的直播失去画面感,也让人缺少想象的空间.因此,不论是直播还是连线,频次的把握是关键.

除了以上传统的文化报道,广播媒体要加大自身文化报道的力度,则需要将文化元素拓展到各类专题类、对话类节目中,特别是和自我包装有关的各类片花和短片中,由此能够更好地提升文化传播的效果.

(1)形象短片

形象短片既是一种品牌宣传,同时也是彰显广播媒体文化气质的重要载体.大气、时尚、活泼等等不同的形象短片根据不同的广播频道定位,有着不同的风格.将专属于自己的形象短片做好,可以为广播频道文化气质和收听率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

比如,2011年10月8日起,中国之声进行节目改革,在整点报时方面,突破传统枯燥的时钟打点方式,推出了“公益报时”这一全新形式.“公益报时”在每个整点固定播出,每天24次,倡导“爱于心,践于行”的公益理念,传播的是中华传统美德,蕴含中华文化精髓.录制《公益报时》的嘉宾包括:推动公益事业的政府部门官员、组织公益行动的企业和民间机构、参与公益活动的社会名人.“公益报时”推广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也强化了中国之声的公益媒体形象.

又比如,2012年全新改版的湖北之声,在每档节目之间推出了“荆楚文化新名片”的形象短片,每次不过30秒左右,内容涉及湖北文化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代表场馆及地区等,将湖北文化的精髓一一展示.

精炼地讲述、循环地播放,既适应了当今听众碎片化的接受习惯,也提升了文化宣传的传播效果,更让湖北之声,独具荆楚文化的风韵.

(2)脱口秀

脱口秀类型的节目是目前文化类报道的一种形式.各媒体之前也有了很多成功的探索.

比如《冬吴相对论》,是《21世纪商业评论》杂志旗下的一个广播脱口秀节目.它以经济生活类话题为载体,但传达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其中的《从阿凡达看懂庄子》、《快公司与慢公司》等等,至今近300期节目,将商业、生活、文化紧密结合,每期一个话题,通过主持人和嘉宾的对话,让人听后有所感悟.


脱口秀类节目制作成本相对低廉,通过对话、聊天的形式,让原本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让原本乏味的东西变得生动,让原本幕后的背景成为聚焦的新热点.同时,脱口秀类节目也更容易将各种细节交代得更清晰,使得文化的内涵得到更好的阐述.

二、广播文化推广的新思路

网络时代的广播发展,必须提升品质,打造精品,做有深度、有品位的广播.同时延伸产业链条,让精品节目内容成为市场的抢手货.而要实现这一系列目标,文化的积累和表现不可或缺.

文化报道是提升广播品质的不二良方,文化类节目更是广播延伸产业链条的绝对主力.

(1)由文化报道向文化表现延展

加大文化新闻的分量是提升收听率最有效的方式.每个人都需要文化的滋润,也都需要娱乐的调剂.这部分新闻如果做得更丰富,将有利于提升广播频率的收听率和认可度.

要让广播节目充满文化味道,提升品质,新闻、片花、节目都可以实现,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目前,湖北之声已经在这方面作出积极尝试.双休播出的《慢慢绕着地球跑》节目,与6家海外华语广播媒体合作,定期推出“灵秀湖北”专题,用湖北的歌曲、音乐、诗歌、文字等多种表现方式,向全省听众及海外听众,介绍湖北的风土人情.湖北之声的频道主题曲和系列宣传片,都以“洪湖水浪打浪”作主题变奏,用这首传诵最广、最能代表湖北的歌曲,演绎出不同的风格.其中,频道总版头中,还加入了编钟的声音元素,更加凸显历史的积淀.在晚间下班高峰时段,还推出了方言节目《越说越有味》,用武汉话演绎武汉地域文化特色,其中专设的小专栏《乖乖隆迪隆》,围绕武汉的各类历史文化传承,每天推出一个小话题或者小故事.与此同时,加大新闻节目中文化报道的含量,以消息、通讯、专访等多种方式,第一时间传递湖北最新的文化信息.以上这些尝试,都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回报和社会反响,也让湖北之声作为湖北广播主频率的影响更加彰显.

(2)由声音媒体向声音产品转变

网络时代为广播的产业开发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平台,这其中的核心理念就是:由声音媒体向声音产品转变.改变过去的编办模式,将自办节目、自身资源开发,甚至将制播分离的版权交易作为产业开发的基础,做到有针对性地推送、怎么写作.这成为文化推广的一个重要形式.

比如,中国之声充分利用广播特有的人才资源,推出《夏青朗诵版唐诗三百首》等音像产品,这也让爱好古诗、对普通话学习有热情的听众和消费者有了自己的选择.上海故事广播,推出了一系列新闻解读类节目,如《新闻故事》、《档案揭秘》等,都已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回报.

在湖北的广播界也已经有了产业开发的探索.楚天音乐台《阿申爱乐》节目广受古典乐迷的欢迎,而主持人阿申也已经将个人“爱乐”的经历和感受出版成书《读音乐》.

网络时代让我们产生了“渠道为王”还是“内容为王”的争论,但这并不是媒体发展的问题,渠道是为内容怎么写作,内容要借渠道传播,二者相辅相成,并不存在谁统治谁的问题.但一点可以确定,好的内容才会被大众所接受.

对于广播而言,无论是文化类新闻报道还是专题节目的制作,只要坚持在“声音博物馆”的思路上走下去,相信必将借助网络浪潮迎来更大发展.

(3)由单一节目向户外活动推广

“办看得见的广播”是目前广播经营者们共同的观点.通过活动不仅能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同时也能对文化起到进一步的推广.

比如,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在每年春节前夕都会举办“春联大奖赛”.这项活动到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33年,影响力也逐步扩大,从一个省内的活动逐渐发展为世界华人参与的年度文化盛会.这对于推广中华传统民俗文化,提升广播频率影响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此外,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还举办了“用我的声音做你的眼睛――为盲童录制有声读物”、“书送希望”等一系列品牌公益活动,都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传播效果.这些都是提升媒体公信力,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目前,国内广播之外的各类线下的活动还只是提升广播媒体影响力的一种手段.而在台湾,线下活动已经成为广播媒体的主要运营方式.虽然这其中存在着社会意识形态不同等各类深层次原因,但说明通过活动提升媒体影响力、扩大文化的感染力是可行之路.

作者单位: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

责任编辑:傅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