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课堂文化的特性

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28 浏览:10071

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文化是一种社会成员习得的并为全体成员所共享的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整合体,据此课堂文化可以理解为发生在课堂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表现出的精神风貌、价值追求、相互关系以及自觉践行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学习方式的整合体.构建卓越的课堂文化,首先是要对卓越课堂文化的本质特性进行整体把握.

一、价值取向的“生本性”

课堂文化价值取向的“生本性”是指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当代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更是卓越课堂文化构建的根本价值所在.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意义,课堂教学必须顺应学生的天性,以促进学生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为己任,按照学生自然发展的需要和特点进行课堂教学,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潜能,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课堂文化价值取向的“生本性”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一位教师都要树立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在教师引导下处理与外部客观世界的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现代认知论中的教育建构主义也认为学习是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接受知识的过程,教学是支持建构知识而不是灌输知识的过程,各种教学设计的目标就在于通过对各种过程和资源的设计支撑学生的建构活动.所以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二、形成过程的“交互性”

学生的发展只有在社会性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这种“社会性的交互作用”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一种有目的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一定的交往形式,如讨论与问答、交流与沟通、合作与分享等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叶澜教授认为,“发展”作为一种开放的生成性动态过程,不是外铄的,也不是内发的.人的发展只有在人的各种关系——活动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实现.不能只从孤立个体的角度设定对发展的要求,而要以“关系”与“活动”为框架,思考教育应以学生的“什么发展”为本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将静态的课程知识“编织”在活动与关系的网络中,让学生在自觉的活动状态下生动活泼地、主动的发展.

最能体现课堂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交互性莫过于小组合作学习.美国小组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在竞争型、个体型和合作型学习三种学习状态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最有优点的,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形式.这是因为只有当学生之间处于一种合作关系时,课堂的教学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从而改善课堂的整体效应.

“学习者共同体”是指由共享着知识、价值和目标的学习者组成的社会性学习组织形式,由这种学习者共同体营造的“相互学习”文化应该是课堂文化的延伸与提高,可以实现学科教学从课堂走向社会.相对于小组合作学习,在知识与技能的分享、目标的形成、学习环境的安全性、元认知技能的学会、学习者的参与方式以及知识的涉及深广度方面更有优越性.教师在构建卓越课堂文化时应该加以认真研究和实施.

三、功效发挥的“生成性”

在提高课堂文化的功效方面,教师应该关注课前“精心预设”和课中“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所谓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依据、有创见的问题和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顺应学生学习问题的展开而获得的成功.所谓预设成功,主要是指老师按预先设计的教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卓越课堂文化倡导的开放、动态、多元化的对话与交流的课堂教学氛围,意味着教学将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教师要重点兼顾教学动态生成性,在设计教学预案时,要尽可能地设计成板块式的结构,教学预案可以大体勾画出一节课的的大致,但不必细致到课堂的每一句话在什么时候怎样说,更要在教学预案中留出足够的教学空间,保证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同时要在教学预案中精心设置一些思考含量较大的问题.教师在按计划实施预案时,更要能够随时捕捉到学生的疑问、创意和个性化的想法,因势利导地调整教学程序或重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学生的生命活力得以张扬,主体得到发挥,教学会受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