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生产力视角

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751 浏览:18058

摘 要 :詹姆逊认为晚期资本主义文化具有商业性、形象性和视觉性的特征,这种文化是再造和加强资本主义生产逻辑意识形态的生动体现,是美国资产阶级和霸权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但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消费社会的形成,蓬勃发展的大众文化在裹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同时,也促进了跨国资本的流动与区域经济的发展.詹姆逊作为“左翼”学者,对于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相当深刻,但这种意识形态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却误导了中国学术界.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中国,大众文化处在上升的态势,文化作为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当下的中国,文化不仅是一种生产力,也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构成.重新认识文化的生产力要素,是当前的迫切任务.

关 键 词 :詹姆逊;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文化资本;生产力

美国“左翼”学者詹姆逊对于晚期资本主义的大众文化,充满了批判.詹姆逊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的理论传统和思想精髓,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的大众文化有两大转向:以语言为中心转向以形象为中心、以审美为中心转向以商业为中心.这两大转向的本质体现了资本对社会生活领域无孔不入的渗透与掌控,资本的势力已经延伸到此前诸多未涉及的领域,甚至包括自然与人的无意识.资本主义大众文化是资本主义生产逻辑的再造和加强,是资本主义主宰者统治策略、审美趣味、意识形态的体现.对于第三世界而言,这种大众文化,是美国输出文化霸权的有效载体.

詹姆逊主要的学术思想诞生于20世纪70、80年代,尽管90年代后,他依然著述不断,并且多次来中国进行学术演讲,但其核心思想的成熟期是在上个世纪.詹姆逊所处的时代,既是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心的年代,也是美国与苏联两大阵营相互争夺话语权与世界霸权的年代.詹姆逊承接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思维,延续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对美国二战后不断强化的资本逻辑与大众文化,展开了深刻的反思与激烈的批判.这种批判,与同时代欧洲其他思想家一道共同构成了后现写作技巧论家对西方现代性的反思.

然而,对中国而言,20世纪80年代始,中国才告别革命话语,开始现代化的发展与赶超.尽管中国经济总量在2011年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就人均收入而言,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对中国而言,抛开“冷战”意识形态的束缚,不断融入资本主义世界生产与分工体系,不过短短30年的时间.因此,对当下的中国而言,大众文化远不是资本充分发展之后的产物.大众文化在中国,不仅有很大的提升与扩展空间,还能成为全球化时代凸显中国身份与标签的重要构成.从这个角度看,詹姆逊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并不完全切合中国实际.一味追捧詹姆逊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必然误导中国学界.本文即以詹姆逊文化批判理论为基础,以中国当下的文化实践与大众文化的发展为例,对詹姆逊的大众文化理论进行批判性的再思考.

詹姆逊:大众文化背后的资本逻辑

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思想是在20世纪80年代崛起并在此后影响西方以及中国文化界的重要理论批判.一提起詹姆逊,人们自然会想到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卢卡奇、葛兰西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霍克海默等,这也反映出詹姆逊的思想来源于一个对西方社会和文化抱有不妥协批判态度的传统.

詹姆逊的思想受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影响较大,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一些关键术语总体性、辩证法、意识形态都在他那里保持下来.而且他善于把晚期资本主义的时代特点以及其他理论如精神分析法、结构主义等融入马克思理论中,来建构他的理论批判.在这种理论基础上,他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文化被资本挟持、绑架和操控的现状进行了揭露,对大众文化背后的资本逻辑进行了深刻分析,这使他成为了西方世界中最重要的文化理论家.

在詹姆逊看来,晚期资本主义的大众文化,也即后现代文化是在对现代主义文化的“反动”中制造的各种“断裂”,这样表面上看起来,后现代大众文化似乎经历了彻底的转变.但其实质上,无论是“反动”也好,还是“断裂”也好,都是基于资本主义土壤产生的,后现代大众文化只不过是基于资本主义新的时期产生的文化,它和现代主义“断裂”的目的只是要抛弃现代主义还剩下的最后的崇高和意义,把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界限彻底打破,进而使商品艺术化和艺术商品化,使资本彻底渗入各个领域,包括人的心灵和无意识.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扩充已达惊人的势力,资本的势力在今天已延伸到许许多多前此未曾受到商品化的领域里去”①,“可以说,就历史发展而言,我们直到今天才有机会目睹一种崭新的文化形式对大自然和潜意识的领域积极地进行统治和介入”②.科学技术无情地进入农业生产的各个角落,就连人类心灵中的美学和审美经验也变得商品化.“美是一个纯粹的、没有任何商品形式的领域.而这一切在后现代主义中结束了.在后现代主义中,由于广告,由于形象文化,无意识以及美学领域完全渗透了资本以及资本的逻辑.”③在后现代文化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后现代主义再现或再生产强化消费资本主义逻辑的生产方式”④.在詹姆逊看来,文化完全渗透了资本的逻辑,成为晚期资本主义无可争议的意识形态.

詹姆逊在论述了资本对于文化以及各个领域的全面渗透以后,总结了后现代大众文化的特征:一、商业性.后现代文化完全以商品的形式出现和消费,这种商品文化使得人们沉浸在消费愉悦中而失去批判的力量,从而达到维护统治阶级统治功能的作用;二、拼贴.拼贴是一切后现代艺术的主要创作方法,在詹姆逊看来,后现代主义的“拼贴”和现代主义的“拼贴”不一样,现代主义的拼贴是一种嘲弄式的模仿,具有反讽的作用,而后现代的“拼贴”则是一种“拼凑”,“拼凑采取中立的态度,在仿效原作时绝不多作价值的增删,拼凑之作绝不会像模仿品那样,在表面抄袭的背后隐藏着别有用心;它既欠缺讥讽原作的冲动,也无取笑他人的意象”⑤.后现代文化所模仿的经典呆板、僵化的媒介语,没有任何的批判力度.在这种拼凑的模仿中,后现代主义抛弃了现代主义所具有的批判功能,一味追捧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对文化全面渗透的现实,成为资本主义无可争议的意识形态.三、视觉性和形象性.后现代文化平面化和历史感的消失,使文化渐趋怪异、无原创性和无道德感,呈现出视觉性和形象性的特征,这种文化表现形式使人们远离现实,把人们和现实割开,把现实的矛盾加以隐藏,从而以各种诡秘的方式试图来解决矛盾和掩饰矛盾,进而达到资本逻辑的渗透. 从以上对詹姆逊关于资本对于后现代大众文化渗透的全面论述来看,詹姆逊依然是站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立场对资本运用于后现代文化渗透的分析和揭露,但不一样的是詹姆逊对于资本渗透后的后现代文化并不是进行简单的道德批判和审美批判,也不是精英主义式的批判,他对后现代文化的看法是辩证的,他认为,一方面我们要看到资本对后现代文化渗透后所呈现出的商业性特征,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是一种历史之必然.我们要接受同时要努力寻找出路.这便是詹姆逊的与众不同之处,同时也是其深刻之处.

总之,对于后现代大众文化的论述,詹姆逊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又对其理论观点有所发展.他把文化归属于上层建筑,归属于意识形态,认为后现代文化掩盖资本主义的现实矛盾,把人们和现实割开,从而失去洞悉真理的能力,以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后现代资本向文化的彻底渗透,是再造和加强资本主义生产逻辑意识形态的体现.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文化与资本的共谋与共生

詹姆逊的文化观沿袭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路线,认为后现代大众文化体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从而达到稳固社会、维护统治的功能,这是毋庸置疑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詹姆逊依然站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立场对后现代大众文化加以批判,忽略了文化的生产力意义,忽略了大众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忽略了大众文化的进步意义,这体现了他对于文化认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事实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日趋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这彻底改变了文化在传统社会中的位置,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越来越成为推动社会和经济繁荣的重要力量.正如有学者所说:“在理解全球各地社会的发展过程以及其发展动态上,文化永远至为关键.”⑥文化不再是纯粹精神的东西,文化不但已经成为一种商品和资本,也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生产力.

实际上,文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早在20世纪初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就发现了,他系统地论述了新教信仰和价值观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促动和推进作用.塞缪尔·亨廷顿也在研究中发现,国家之间合作的经济组织比单一的经济组织更为成功,而合作的前提在于相似的价值观和文化.20世纪50、60年代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提出“文化工业”这一重要词汇.虽然法兰克福学派本身是站在批判的角度,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大众文化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表现,蒙蔽欺骗广大群众,从而成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但其实质上“文化工业”这一词汇本身也意味着文化在经济上的重要作用.文化成为一种工业,与传统农业社会的文化有着巨大的不同,工业本身就意味着经济的生产和创造.文化的经济作用越来越不可忽视,1999年世界银行也明确表示,文化能够直接为其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它认为文化在发展意义上有助于:为贫困群体提供新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依靠自身的文化知识和生产活动获得收入,从而摆脱贫困;通过各个群体所拥有的不同社会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和物质资源促进本地经济发展;通过复兴中心城区,保留具有社会意义的自然资产,创造持续的、大量的旅游业收入,使现有的(文化)资产起到贮存收入和创造收入的作用;增加社会资本特别是为穷人与边缘群体提供一个平台,使他们得以从事各种体现自尊、增加收益的活动,同时,尊重多样性,提高社会包容性,使他们能够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意义;为动态的资本社会提供多样化的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策略例如,支持本土的出版业、图书馆、博物馆,尤其是支持那些专为边缘群体和儿童提供的怎么写作.⑦

法国理论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从理论上对文化的经济作用进行了规范,明确提出“文化资本”这一概念.布迪厄把资本分为三种基本的形态,即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而文化资本在某些条件下是能转换成经济资本的.同时布迪厄又把文化资本分为三种类型,即具体的状态,指的是具体存在于个人的文化资本;客观的状态,则是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存在,包括书籍、艺术作品等;体制的状态,则指的是被社会制度认可的个人的学位证书或者其他类型的执照.⑧

可见,“文化资本”这个概念在布迪厄那里用来描述文化的不同存在状态,而这些不同的状态遇到合适的机会和时间就会转化成资本,这正是这个概念的精微和深刻之处:文化也是一种资本,而这种资本比经济资本要含蓄和复杂,它暗示了文化的重要地位,文化在某种条件下就是生产力.

那么,什么样的文化资本能够转换成经济资本呢?

消费社会的文化不同于传统文化,在这种社会中,文化不再仅仅是提炼人的品格、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高尚情操的一种艺术,而是大量复制、粘贴、戏仿及商品思维渗透的文化资本,是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文化被纳入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中,被纳入到增值的轨道,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资本就转换成了经济资本.也就是布迪厄所说的文化资本的第二种存在状态,文化以工业的形式生产、流通和消费,这种文化在当今社会创造高额的经济价值,直接转化成生产力.

澳大利亚经济学教授戴维·思罗斯比(Did Throsby)的文化资本形态有助于我们更通俗地理解这个问题,他认为文化资本有两种存在形式:⑨有形的文化资本与无形的文化资本.有形的文化资本指建筑物、历史遗址、以及绘画和雕塑这样的艺术品等.无形的文化资本是一种智力资本,表现为一个群体所共享的思想和价值观、以及音乐、文学等作为公共商品的艺术品等.这两种文化资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成可计算的经济资本.有形的文化资本如一幢继承下来的建筑物,它本身具有可度量的经济价值,但经过历史的沉淀,它更多的经济价值是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无形的文化资本如文学和音乐,本身是不具有经济价值的,但是在现代社会,如果把这些高雅的文学和音乐通俗化,大众广泛接受,从而形成文化产业,那么这些音乐和文学就具有了经济价值.或者把这些音乐和文学作为背景而附加在物体上,这些物体因为这些文化的附加值而增大了经济价值,从而这些文化也就有了经济价值. 文化作为一种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不仅在上述各位理论家的笔下呈现,更是在现实生活中上演.以“苹果”手机(Iphone)为例,在世界各地拥有很多“粉丝”,这些“果粉”为了第一时间写到心仪的手机,不辞辛劳地彻夜排队等候.有的人手头上拥有一部“苹果”手机,还排队再去写一部.甚至有的人为比别人早几个小时拥有“苹果”手机而激动不已.苹果不就是一部手机吗,为什么会如此风靡全球?这是很值得玩味的事情.很显然,购写者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购写“苹果”手机这一物质实体,苹果不仅仅是部手机,苹果的产品意味着潮流,意味着时尚,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在这里更多的是购写知名度和信誉度,是体现在这一品牌上的文化价值,这一文化价值所隐含的经济价值已经大大超过物质实体本身的经济价值.2010年统计,苹果股票在纳斯达克市场的交易攀升至292.76美元,推动其市值攀上2675亿美元高峰,使苹果市值一度超越中石油,排名全球市值第二大公司.很显然,“苹果”手机上的文化已经间接转化成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路易·威登(LV)品牌也是仅次于“苹果”的一个消费现象,它作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牌,其极其昂贵,虽然这样,一到节检测日,在大城市排队写这种消费品的现象还是经常上演.深入分析这类消费群体的心理就会发现,他们购写LV,同样也不仅仅是购写这个物质实体,而是因为LV成为上流社会的一个象征物,一个价值符号,拥有LV就意味着拥有时尚,拥有身份和地位.这种时尚、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其实质就是文化价值.物质实体的文化价值越大,这个物品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就越高.文化价值已经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可见,在传媒信息技术发达和消费社会的今天,文化资本就是一种经济资本,文化就是生产力.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生产力是最进步、最革命的因素.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不至于一味批判大众文化,才能辨证地认识大众文化的进步意义.

重新认识:文化也是生产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消费社会的到来,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作用与从前不完全一样了.“当今的文化研究,已不仅仅是停留在意识形态的层面,而且随着东西方‘冷战’的结束和世界范围内对话格局的形成,整个文化形态中政治意识形态层面的内涵所占的份额正在减少等”⑩文化的影响意义已经不再仅仅是詹姆逊所说的意识形态,也不完全是传统所说的上层建筑,而是促进各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认为的那样:“产业化形态的文化不仅具有精神属性,同时还是经济的重要内容;不仅属于上层建筑,更是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B11因此,在全球化和消费社会的今天,文化不仅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力.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作为一种生产力来构造软实力,不仅可以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而且对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在世界范围内赢得身份认同,也是非常必要的.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因此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相对比较落后.据统计,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GDP总量的18%25%,仅次于军事,是第二大产业,英国的文化产业总值占GDP总量的10%,意大利占25%,日本约占17%.B12而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预计超过3.9万亿元,占GDP比重将首次超过3%.B13这种明显的差距使得文化产业的发展显得日趋紧迫和重要.因此,我们要把文化作为一种生产力来建构中国的软实力:一方面加大力度让文化通过产业的形式直接转化成生产力;另一方面文化通过附加在各种商品上间接转化成生产力.

文化作为生产力的一个方面是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如果要加大力度让文化通过产业的形式直接转化成生产力,就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对于文化意识形态功能过分强调的观念,而认识到文化的生产力属性.20世纪50、60年代,当西方的文化工业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中国强调的是文化意识形态,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无产阶级文化是先进文化,资产阶级文化是落后的文化.这种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阶级意识形态的简单对立不仅违反了艺术的发展规律,也束缚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对于文化功能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在当下的中国发展文化产业.当下是一个数字传媒信息化的时代,文化的影响意义已经上升到文化生产力属性.很多国家的文化产业直接创造生产力,以世界传媒产业为例,著名的迪士尼公司(The Walt Disney Company)主要业务包括娱乐节目制作、主题公园、玩具、图书、电子游戏和传媒网络,旗下拥有诸多著名的动画、漫画、广播、电影、电视公司,2010年其营业收入达到380.63亿美元;而由报业大亨默多克掌控的新闻集团(News Corporation)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传媒集团之一,是世界最大的英文报纸出版商,旗下拥有多家著名的报纸、杂志、卫星电视、电影制片公司,2010年其营业额达到了327.78亿美元.B14可见,娱乐、游戏、电影电视这些文化消费已经成为一种生产力,消费怎么写作就是一种经济生产.而我们国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诸如迪士尼、好莱坞式的文化产业,因此,我们要增强综合国力,就要从根本上认识到文化的重要作用和生产力属性,从政策和实践上加大力度支持和发展文化产业,培育像好莱坞电影产业式的顶尖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文化作为一种生产力的另一方面则是文化的附加值,文化通过附加在各种物品上从而提升物品的实际价值,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遗产上的文化附加值;二是工业产品上的文化附加值.

我国是世界上的文化遗产大国,到目前为止我国有40多处世界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产生的经济价值远远高于遗产物质实体本身的价值.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故居可以说是我们国家和韶山宝贵的人文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北京四合院,作为单纯继承下来的建筑物,虽然由于地域的原因,会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但是,它作为老北京文化的承载者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和商业价值是无法估量的.这些文化遗产在我国正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需要引起重视的是,由于这些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使得追逐利润的商人过度开发而导致文化遗产遭到破坏,从而导致这种文化生产力的不可持续性,这是我们要竭力遏制的. 文化附加在具体的商品上创造生产力.我国是一个商品出口大国,据2011年《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统计,中国的货物贸易总量跻身世界前列,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B15虽然我们是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但基本上都是低端产品的出口,很难靠质量获得高额利润,而是靠数量.而发达国家基本是以出口高新技术产品为主,靠品牌的质量和信誉度赢取高额利润.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二进口大国,基本上是以消费国外产品为主,特别是高端电子产品.我们为什么不消费国内产品?一方面是国内产品的技术和质量不过硬,另一方面是国内产品还没有赢得消费者的认同.今天的消费者购物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理性的经济交易,而且也是一种超越经济价值之外的其他交易,或者因为商品所拥有的身份象征,或者是时尚象征,或者是审美的愉悦.消费商品,更多的是在消费这种商品所象征的符号.就像鲍德里亚所认为的那样,“面向大众的商品生产运动的重要特征,是在资本主义交换价值支配下,原有的‘自然’使用价值消失了,从而使商品变成了索绪尔意义上的记号,其意义可以任意地由它在能指的自我系统中的位置来确定.因此,消费就绝不能理解为对使用价值、实物用途的消费,而应主要看作是对记号的消费.”B16消费的记号就是消费品上所体现的文化,使用不同的物品就意味着具有不同的社会身份.因此,要提高我国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仅要在技术、质量硬件上下功夫,还要重视产品的文化品位.也就是要在工业产品中注入我国乃至世界特定的文化元素,使产品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能够起到传承人类文明,承担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这样才能提升工业产品的文化品位,产生高额的经济利润.


提升工业产品的文化品位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要在工业产品上附加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化特性,最能体现中国精神的文化元素,譬如说中国功夫和武术.其次,要在工业产品上附加上与本土及外来人员相匹配的文化信息.例如,《功夫熊猫》在中国之所以能够迎得火爆的市场,与其中的中国元素“功夫”以及成龙等中国演员不无关系.我们的产品如果要进入国外市场,也要考虑对象国的元素.另外,要在工业产品上附加文化的真善美精神.一件产品只有有了真善美,才能成为好的文化产品,好的文化产品才能帮助人们认识真理,才能在消费者面前赢得忠诚和信誉,这样的品牌才能久远.中国频频发生的幼儿奶粉安全问题、药物查重问题,是商人利益至上、埋没良心的体现,忽视了真善美精神,也是忽视产品的文化品位的体现.总之,要使当今的中国商品走向世界,不仅要使产品成为身份、品位和时尚的象征,还要体现中国本土特色,同时也要融入对象国的元素.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在国际上赢得自己的身份地位.

总而言之,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消费社会的兴起,大众传媒产业的发展和普及,导致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图像和符号的泛滥,同时也导致文化和审美在各个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功能越来越少,而作为一种生产力的经济优势越来越凸显.因此,反思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意识形态观,认识到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意识形态观的局限性,从而进一步认识到文化的生产力属性,对于我们改造自己的品牌、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和进一步发展文化生产力,是有积极意义的.

注释:

①[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84页.

②[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84页.

③参见[美]杰姆逊讲演《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5页.

④[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19页.

⑤[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53页.

⑥[澳]苏珊·谢区、珍·哈吉斯:《文化与发展批判性导论》,沈台训译,台北巨流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4页.

⑦转引自[澳]戴维·思罗斯比《经济学与文化》,王志标、张峥嵘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7页.

⑧参见[法]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193页.

⑨[澳]戴维·思罗斯比:《经济学与文化》,王志标、张峥嵘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9页.

⑩马驰:《论文化和意识形态》,《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B11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B12参见姜蓝生、谢绳武《2003: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B13数据来源于《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占GDP首超3%》,《新闻记者》2012年第2期.

B14参见The Walt Disney Company和News Corporation的2010年度报告.

B15参见2011年的《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

B16[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和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24页.

(作者单位:曹顺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黄宗喜,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本文系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成果,项目编号:SKX201002;教育部重点项目“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对话全球化语境中的比较诗学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JZD016)

责任编辑 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