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上的文化交流

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767 浏览:141019

丝绸之路这个名词是19世纪由欧洲人首先使用的,指的是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后开始形成的欧亚大陆之间的交通孔道.其实,自距今4500年前起,欧洲与东亚之间的交往就已存在,并且先后出现三条不同的路线.

沿着欧亚大陆北方草原的一条是草原丝绸之路,主要是骑马或赶马车的游牧民族所开辟;公元前7世纪出现在草原上的斯基泰人是最为著名的草原民族.他们推动了欧亚大陆上的贸易,聚积了可观的财富,修建了不少20世纪以来才被发现的陵墓.然而,草原上毕竟人口稀少,缺乏提供补给和进行贸易的城市,所以贸易的总规模不大.

另一方面,由中国东部各地出海,经过黄海和南海,绕过马来半岛进入印度洋,可以沿海岸线航行到波斯湾或是阿拉伯半岛西南部的也门.这便是海上丝绸之路.公元前3世纪,有人发现可以利用印度洋的季风,不必沿海岸而直接从印度西南部航行到波斯湾或是也门.最迟开发的一条是公元前116年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后形成的由沙漠中的绿洲串起来的绿洲丝绸之路.

绿洲丝绸之路所联系的是东亚和欧洲,经过中亚和西亚,也兼及南亚,涵括了15世纪以前世界上主要的农耕文明区.这条路线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骆驼.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象征着欧亚大陆上的货物贸易,但也代表了人类大规模和长时段的文明互动与文化交流.

这条丝绸之路从东到西大致可以分为四段:第一段是从长安到敦煌,越过敦煌便是汉文化圈之外的西域.第二段是从敦煌通过新疆到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路程遥远而艰难.第三段是从撒马尔罕越过里海南端到地中海东岸或是越过里海北端到今天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第四段是从地中海东岸或伊斯坦布尔进入巴尔干半岛、意大利半岛、多瑙河流域以及莱茵河流域. 丝绸之路五行者

在丝绸之路上留下足迹的人物何止十万百万?这里只谈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五个人.

张骞(公元前195年-前114年),陕西汉中人,是最早见识到戈壁滩、沙漠和帕米尔高原之西的风光与文化的中原人士.

张骞出使西域的直接原因是汉帝国和匈奴帝国的对峙;汉武帝想要联络曾被匈奴欺凌和赶出河西走廊的大月氏人夹击匈奴,“断其右臂”,所以招募勇士.张骞应征,被选中担任这个危险而艰巨的任务.他出发不久后就被匈奴俘虏,软禁在单于驻地附近,并娶妻生子;11年后他趁匈奴内部有乱,带着妻儿和仆役逃脱监控.但他不回长安,继续西行,到了大宛(费尔干纳盆地,在今天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和乌兹别克斯坦东部),发现大月氏人已经南迁大夏(在阿姆河之南,今日阿富汗南部),于是又前往大夏,努力设法完成使命.但是大月氏人已安于新地,不愿与匈奴为敌,张骞的使命未能达成.然而他回国后向汉朝廷提供了有关西域的宝贵资料,对后来汉帝国在西域的经略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去乌孙(在今日伊犁之西).他随带大批人员和丝绸等中原货品,并派副将分访各地,真正开通了丝绸之路上的贸易网路.张骞的第二次使命也没顺利完成,因为匈奴在西域的力量很强,乌孙不愿意选边站,只想两边应付.这一次张骞带回来优良的马种(汗血宝马),并陆续引入许多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农作物(葡萄、石榴、胡桃、胡瓜等)和乐器(琵琶、胡琴等).可以说,没有张骞就没有绿洲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鸠摩罗什(公元344年-413年).他父亲是流亡到龟兹国的印度贵族,母亲是龟兹国的公主.因为母亲笃信佛教,所以鸠摩罗什自幼就研读佛典,曾前往印度从名师学习,兼通大乘和小乘佛学,修养很高,扬名西域.前秦统治者符坚想邀他到长安讲经,他不愿就道,符坚便命大将吕光攻龟兹,以武力强行把鸠摩罗什带入中原,并令其娶妻.不久符坚被杀,吕光自称凉州王,于是鸠摩罗什滞留凉州 (今甘肃武威)16年,学到汉文.之后姚兴在长安建立后秦,吕光投降;姚兴也仰慕鸠摩罗什,令其入长安,并逼他纳十个妾,以便他的才华可以有人继承!从俗后的鸠摩罗什在长安共12年,经常为姚兴等人讲经,把几个重要的佛教学派(如中观派)介绍到中国,他又带领弟子共译佛经74部384卷,包括《阿弥陀经》《大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以及大乘佛教中极为重要的《心经》和《金刚经》.他的译文质朴无误,圆通流畅.“,空即是色”就是他的手笔.佛教能在中国生根,鸠摩罗什的译经工作功不可没.


玄奘(公元602年-664年).唐朝时对佛教的理解越来越深,各个教派也出现了彼此相左的见解.所以玄奘决定去印度学习,带回佛经自己翻译.到了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后,他学习梵文和当地语言,精研佛法,造诣很高.那烂陀寺的住持有一次让玄奘替他主持辩经大会,印度各地来的高僧连续诘问玄奘18天而不能把他辩倒.老住持想要玄奘继承他的位子,但玄奘不就,执意回国.

他又花了五年时间游历印度,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玄奘出身官宦家庭,熟知朝廷礼仪和官场运作.因为他当初是违背禁令私自出境,所以他回到于阗后便停下,先写信给朝廷“投石问路”,结果获唐太宗派人员马匹迎接他回长安.太宗本要他任官,但玄奘谦辞不就,请求让他安心译经,于是太宗让他入住长安弘福寺,给他配置人员,组成规模宏大的佛经译场,开始长达19年的译经工作.

唐太宗又命他把在国外18年的见闻写下来,这就是流传至今已被译为多种外文的《大唐西域记》(法显在玄奘之前200多年以60岁高龄前往印度,75岁归国,著有《佛国记》一书;他一心颂扬佛陀,没有冀望国家力量的支援.而玄奘把“大唐”作为书名之首,又把西域说成是大唐的,是以得帝王欢心.早期的佛教高僧就曾有言:“国法不依,佛法难立”.善哉斯言!).

《大唐西域记》的内容丰富翔实,为研究中世纪印度和中亚的学者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因为印度素来不曾统一,也没有史官修史的传统,所以今天要写印度历史必须借重玄奘的忆述.为此今日印度国会里悬挂关于玄奘的壁画,感谢他对印度历史和文化的贡献.事实上,19世纪不少欧洲考古学家对印度的考察挖掘也都是以《大唐西域记》的记载为依旧.那烂陀寺遗址和阿育王在佛祖诞生地所立石柱的再现完全有赖玄奘提供的资料.玄奘在印度时,曾将《道德经》译为梵文,并著文注释,恐怕是道家思想的首次外传.回国后,玄奘率领弟子译出多部经典,文字典雅流畅,远超前人,今天《心经》最通行的版本即是玄奘所译.除了译经,玄奘有许多论述,还创立了法相宗.如果说鸠摩罗什译经令佛教深入中国人心,开启了中国的佛教化,玄奘则使佛教思想具有中国特色,开始了佛教的中国化. 成吉思汗(1162年-1227年)和他的子孙们.成吉思汗深入丝绸之路西段,纯然是历史的巧合.统一蒙古后,成吉思汗四度攻打西夏,并且征服了邻近的哈密和吐鲁番.当时丝绸之路西段最大的势力是花剌子模.成吉思汗曾经派出一个主要由穆斯林商人组成的庞大贸易使团前往花剌子模.花剌子模在边境城市讹答剌(Otrar)的首长贪图财物,谎称贸易使团里有蒙古奸细,结果600人全部被杀,只有一个骆驼夫逃回报信.成吉思汗派出使臣到花剌子模首都去交涉;花剌子模汗羞辱蒙古使臣,割去耳朵后将他放回.这个事件令成吉思汗怒不可遏,决定终止对西夏的战事,积极筹划西征花剌子模.这不但改变了成吉思汗的战略部署,也改变了整个欧亚大陆的历史,甚至是全人类的历史.

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在40年间三次西征.第一次由成吉思汗亲自率领,征服了今天中亚的大部分,最西到里海西岸的高加索地区,向东南到达印度河而止.这次西征的路线和征服的范围主要在绿洲丝绸之路上.成吉思汗去世后,他的第二子察合台统治这片土地,包括今天的新疆、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东部.第二次西征由成吉思汗的长孙拔都率领,主要沿着草原丝绸之路向西推进,沿途击败了辽亡于金之后契丹人在中亚建立的西辽;又越过乌拉山脉,跨过伏尔加河,征服了俄罗斯人,占领莫斯科和基辅;继而超过草原丝绸之路的范围,攻入匈牙利,逼近威尼斯.拔都东返时在伏尔加河停下,建立了钦察汗国,统治多瑙河以东的欧洲和整个钦察草原.俄罗斯人被蒙古统治200余年之后才得到独立,又用了200余年积蓄力量才越过伏尔加河,征服鞑靼人,开始向东扩张.第三次西征由成吉思汗第四子托雷的儿子旭烈兀(忽必烈之弟)领军,目标是伊朗和阿拉伯世界.蒙古军先剿平了盘踞今天伊朗境内的(属于什叶派支派的)阿萨辛组织;稳定了伊朗全境之后,于1258年向西攻陷巴格达,旭烈兀下令处死哈里发,毁灭了逊尼伊斯兰的精神和政治中枢.此时,蒙古军逼近耶路撒冷,占领全部伊拉克、大半个叙利亚和小半个土耳其.然而蒙古西征的劲道也至此为止.

旭烈兀在西亚建立的伊尔汗国,恰为草原丝绸之路、绿洲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会点.蒙古人在欧亚大陆建立了人类史上最广大的帝国,使欧亚大陆的交通畅通无阻,人员、物资、思想、艺术交流便捷.今天的全球化可以说是由蒙古时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似乎也与往日的景况相呼应.

帖木儿(Timur, 1336年-1405年)和他的子孙们.帖木儿出生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之南的碣石(Kesh,又称Shahrisabz),是突厥化了的巴鲁剌思部蒙古人.他父亲是碣石的封建城主,附庸于伊犁的察合台汗.出于洞察力、个人野心、冒险性格、权谋和机遇,帖木儿建立了蒙古帝国之后中亚和西亚最大的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伊斯兰政权.他年轻时反抗蒙古统治(还为此受伤,终生瘸腿),后来又以蒙古贵胄自居,并高攀娶了西察合台汗的公主,喜欢被称为驸马.他宣称以恢复昔日蒙古帝国为职志(因此时常进攻其他蒙古王公统治的地区),同时以伊斯兰的传播者自命(自称真主之剑,却经常杀害其他穆斯林).他晚年南侵印度,西征奥斯曼帝国并俘虏其苏丹,又打败十字军残余.他的最后一个目标是进攻明朝,重建元朝;1405年,病逝于远征中国的路上,地点正是成吉思汗派出的商团被屠杀的讹答剌(Otrar).帖木儿和朱元璋是同时代的人,年龄相差八岁.在与东察合台汗国斗争时,帖木儿几次向明朝进贡并要求结盟,但后来反目.他一生戎马40年,从未有过败绩,可谓军事史上的殊才;所建的帝国几乎包括了西察合台汗国和伊尔汗国的全部以及钦察汗国的南部.这个帝国像200年前的蒙古帝国一样,是在几十年的时间内以快速和残忍的手段抢掠烧杀得来的;一如蒙古帝国,它的存在的确有利于长途贸易和三条丝绸之路的整合.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正是帖木儿去世那年;我一直认为郑和下西洋和明永乐帝想联合帖木儿帝国对付北元有关.由于当时的一手资料已经被故意烧毁,而我也没认真研究过其他史料,所以不敢贸然肯定这个猜想.但是,海上和绿洲丝绸之路的整合以及明朝与帖木儿帝国的友好往来对庞大而又兼有海陆两个疆界的明朝来说,绝非坏事.换句话说,帖木儿汗国和明朝虽然关山隔绝,却不是没有共同的关注点.600年前如此,今日何其不然?

帖木儿虽然是文盲,却热心于教育和文化,并热心推广伊斯兰教(主要应该是为了打造形象).帖木儿帝国事实上是波斯文艺复兴的重要基地:集波斯古诗之大成的贾米(Jami,1414年-1492年)和波斯细密画的宗师毕扎德(Bihzad, 1450年-1535年)都成长于帖木儿帝国的第二个首都赫拉特(Herat, 在今日阿富汗西部).帖木儿的长孙兀鲁伯(Ulug Beg,1394年-1449年)统治撒马尔罕时,建造了宏伟精致的清真寺和伊斯兰经学院,并且亲自授课.兀鲁伯也喜爱文学、哲学、数学,特别是天文学;他在撒马尔罕建造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天文台,亲自主持绘制1000多颗行星的方位图,是哥白尼之前世界上最有成就的天文学家.帖木儿的第六世孙巴布尔(Babur, 1483年-1530年)接位后,被由钦察草原南下的蒙古贵族取代(这就是乌兹别克政权的开端);在阿富汗南部游走若干年之后,巴布尔进入印度西北部,建立了统治印度长达350年的莫卧儿王朝.巴布尔与比他较早的诗人纳沃伊(Noi, 1441年-1501年)一样,都是先用波斯文写作,再以母语创作.他的自传(Tabaqat-i-Baburi)是以察合台地区的突厥语为基础的,有不少阿拉伯与波斯词汇,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成的,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这种有时被称为“察合台文”的文字是20世纪之前乌兹别克和新疆地区广泛使用的书面语,是近几个世纪绿洲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特色之一. 信仰与崇拜

任何部落都有自己的宇宙观、生死观和神灵崇拜.丝绸之路跨越许多不同部族和国度的边境,自然包含许多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仪轨,因此各种不同的宗教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就在所难免.中国本土宗教相信苍天,崇拜不同神灵,也祭祀祖先.通过经由丝绸之路来到中土的商人和僧侣的介绍,至少有五种宗教在汉族文化区得到传播并且扎根. 最早的是佛教.上文已经提到佛教深入中国社会的一些过程.它是东汉时期进入中国,与本土的道教大致同时在各地传播,因此互相影响和借鉴.因为佛教传入中国时已经有一套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和崇拜仪式,所以它对出自民间的道教(不是哲学上的道家)的信仰系统和崇拜仪式有颇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佛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互动则影响了1000多年以来中国人的价值观.在中国发展的佛教思想(特别是禅宗)是佛儒融合的结果,而宋明理学则是受到佛学影响后的新儒家思想.

丝绸之路上传来的佛教也包括了音乐、美术和建筑.塔是因为佛教而传人中国的印度建筑形式;“塔”这个字本身便是梵语的译音.更值得一提的是佛像的绘画和雕塑.早期恒河流域的佛教并没有佛像,甚至不容许为佛祖造像.但是公元1世纪大月氏人所建的贵霜帝国境内有许多亚历山大东征时留下的希腊后裔,即所谓的希腊—大夏人(Greco-Bactrians).他们虽然信仰佛教,却又怀念希腊人对神祗的崇拜方式,觉得神需要有一定的形象.于是从希腊—大夏人集中的犍陀罗地区(Gandhara, 即今日阿富汗南部和巴基斯坦西部交界的地区,如白沙瓦)开始,佛像开始流行,并以希腊—罗马对神的艺术手法为佛祖塑像.一如希腊的神像,佛祖的鼻梁高且直,头发是卷曲的,袍子有褶.这种艺术是希腊-罗马和印度艺术的结合,被学者称为犍陀罗艺术.犍陀罗艺术经过中亚传入中国后,被普遍接受,但佛祖的鼻梁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扁平,眼睛也越加似中国人;然而佛祖的头发则一直至今仍然保持卷曲.

其次是祆教或索罗亚斯托教(俗称拜火教).波斯人索罗亚斯托(Zoroaster,约公元前630年-550年)根据雅利安人的传说创立了索罗亚斯托教,与印度的婆罗门教有相同的源头.但索罗亚斯托所传授的教义突出一个主掌光明与黑暗的大神——阿胡拉·马自达(Ahura Mazda),所以与信仰多神的婆罗门教不同,具有鲜明的一神教倾向.它的创立早于佛教,正式的中文名称是祆教,目前在印度和伊朗仍然有不少信徒.因为礼拜时用火坛,在中国又被称为“拜火教”.波斯萨珊帝国时代(220年-644年)奉祆教为国教,传遍波斯文明区.丝绸之路上最为活跃的商人是说东部伊朗语的粟特人(Sogdians),绝大部分都信仰祆教.

粟特人有一个庞大的国际商业网;大量粟特人住在新疆、河西走廊、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南缘以及长安.唐时长安西城的主要居民是胡人,而胡人一般是指粟特人.李白的诗句“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胡姬”就是指信奉祆教的粟特女子.粟特人与中国本地人通婚的很多,多数人取用汉姓,并逐渐汉化.中国史书上所称的“昭武九姓”即是指粟特人按照他们祖上家乡的汉译名而取汉姓.生于辽东的安禄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他的祖先来自安国(即今日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Bukhara),所以姓安.11世纪时连续七代人统治敦煌地区的曹氏家族的祖先则是来自曹国(今日乌兹别克斯坦东部).粟特人在中国各地自成一个社区,有自己的宗教社团;祆教由这些社团维持,并因为与汉族通婚而得到了发展.

既明又暗的摩尼教(又称明教).波斯人摩尼(Mani,公元216年-276年)自创摩尼教,是从祆教和基督教各取部分元素而成的二元信仰,认为宇宙间有光明与黑暗两种力量,上纪是光明与黑暗共存并斗争,中纪是黑暗击败光明,下纪则是光明战胜黑暗.摩尼教在萨珊王朝期间被认为是异端,但却吸引许多信众.粟特人中就有不少摩尼教徒,唐代的回纥人更以摩尼教为国教,因此摩尼教长期活跃于丝绸之路上.

在中原汉族社会,摩尼教比祆教更有影响力;因为教义相信光明终会战胜黑暗,故称明教.明教社团不向朝廷输诚,自唐武宗以降屡屡遭禁(武宗灭佛时,将摩尼教士类比佛教僧尼一道杀害;而后来祆教和景教才遭禁绝).历来受到朝廷禁止的民间组织都会设法化明为暗,因此摩尼教在中国境内禁而不止.北宋时,在南方起事造反的方腊就是以明教教义作为号召.朱元璋在反元战争时曾与明教有过接触,他把自己建立的政权称为“大明”,似乎也与明教有关.

唐朝廷认可的聂斯托里基督教(即景教).公元5世纪时,君士坦丁堡的主教聂斯托里(386年-450年)不承认耶稣既是人又是上帝的论教义;他认为耶稣是人,与上帝只在精神上相连接,而非肉体和精神都与上帝相结合.因此,玛利亚不是上帝的母亲,只是被选中作为耶稣母亲的人.为此聂斯托里和他的追随者不见容于正统教会和皇帝,被判为异端而受迫害.他们于是逃到伊拉克和伊朗,发展出东方的教会(Church of the East;不是以希腊正教为代表的东方正教, Eastern Orthodox Church).一部分聂斯托里派基督教徒到丝绸之路的中段和东段传教,有大批粟特人和突厥人皈依.唐初进入中国受到朝廷的欢迎,称为景教;8世纪时朝廷允许立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分别为叙利亚文和汉文.13世纪到14世纪,许多蒙古人信仰景教;元朝不少大臣与军人都是景教徒.

元世祖忽必烈的母亲,成吉思汗第四子托雷的正妻唆鲁禾帖尼,就出身于信仰景教的克烈部,是克烈部首领王罕的侄女.她的四个儿子都做过皇帝,被称为“四帝之母”:蒙哥继承窝阔台为大汗、忽必烈继承蒙哥的汗位并建立元朝称为元世祖、旭烈兀在西亚建立伊尔汗国、阿里不哥也在与忽必烈斗争后在蒙古被推为大汗.

最近100年来,从新疆西部到内蒙古东部,一直南到福建泉州,发现了几十处刻有叙利亚文的景教墓碑和十字架饰物,这说明景教在中国的传布十分广泛.

后来居上的伊斯兰教建立于公元622年.不到公元700年,阿拉伯人已经在丝绸之路上出现,并且控制了波斯最东的行省呼罗珊(Khurasan).公元751年,唐的西域节度使高仙芝从龟兹(今天新疆库车)率兵前往撒马尔罕平乱,与阿拉伯军在怛逻斯(Talas)遭遇,大败而回(详见《财经》2013年第30期).这是唐帝国在中亚式微的开端,也是伊斯兰教成为丝绸之路上主要宗教的起始.先是说波斯语的苏菲漫游于中亚草原上,劝化了许多信仰萨满教的游牧的突厥部落;后来许多突厥人被卖为波斯贵族的家奴或是兵卒,再之后则是皈依伊斯兰的突厥人发起圣战,将塔里木盆地和印度河流域的佛教徒、摩尼教徒和印度教徒逐渐伊斯兰化.

就中国而言,第一批入华的穆斯林应是唐永徽二年(公元652年)从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广州的阿拉伯商人.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廷分别请回鹘人(回纥人)、吐蕃人(西藏人)和大食人(阿拉伯人)往长安协助平乱.这些大食士兵战后情愿居留中国,这应该是穆斯林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原定居的开始.蒙古三次远征,每次都带回许多兵丁和匠人,其中多数是穆斯林.整个元朝,穆斯林人口大量增加,他们分布全国,但主要定居在西北和云南.而东南沿海一带自唐始就有阿拉伯和波斯裔穆斯林商人定居,有些还成为地方领袖,受命于朝廷(如宋元时期泉州和广州的蒲氏家族).总之,今天全中国说汉语的穆斯林称为回族,人口呈“小集中、大分散”的局面.

中亚和新疆的突厥语各民族已全部伊斯兰化(唯一例外是信仰藏传佛教,住在甘肃张掖附近,人口不足2万人的裕固族),形成了中国西北部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维吾尔族和撒拉族.维吾尔族源自蒙古高原,原来称回纥,后来自请改称回鹘,从9世纪起由河西走廊进入新疆,与原居民大量通婚并逐渐由信仰摩尼教、佛教或萨满教改宗伊斯兰教.他们文化传统久远,人口比中国境内其他突厥语民族多得多,是新疆人口最多的民族.另一个是撒拉族.他们的祖先于13世纪蒙古统治时期由于政争而从土库曼斯坦向东迁徙.突厥语诸民族主要是由蒙古高原自东向西迁徙(详见《财经》2013年第30期),而撒拉族则于700年后回头再向东迁徙.他们一路上艰苦卓绝,人数渐减,最后定居在距黄河源头不远的青海和甘肃交界之处.现在人口大约12万,和汉族、回族、藏族混居,通婚普遍,有语言而无文字,但是仍保持伊斯兰教的信仰和主要习俗.

作者为香港城市大学荣休校长、北京大学叶氏鲁迅讲座教授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