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创作中的文化

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988 浏览:68309

我与程犁自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进行美术创作,在我们热爱的这个事业中,摸爬滚打了五十多年.我又做了多年的行政工作,一直忙忙碌碌,从来没有出版过个人的画册,也没有举办过个人的展览.在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年过七旬,终于想到,要对自己人生的艺术经历进行一次梳理.于是,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翻箱倒柜查找和整理作品与资料,编出了我们的油画与壁画创作两本作品集.

从1979年开始,我们开始做壁画,也有三十多年的经历.从清理出来的创作心得文章中,可以看出我们在创作实践中的文化思考,以及艺术主张.我以为,最重要的:

一是有关历史文化的继承与现实创造的思考与主张.1982年,我们在《“楚乐”创作随想》一文中写到:“地域,历史,人文的殊异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大溪文化的发现,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就有一支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并行的文化.这大约是我国南北文化各自的源头.正如北方民歌产生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一样,南方的神话孕育了《楚辞》的浪漫主义气质.”(发表于《美术》杂志1983年第三期.)

南方的长江流域与北方的黄河流域文化并行发展,艺术各具特征的观点后来颇受认同.而我们的探究是为了寻找地域文化发展的源流与特点,以延伸至了解自己艺术个性的由来.传统与现实,传统是血脉,不可能切割.然而,艺术又永远是求新的,是要创造的,而创造新的艺术,其源泉是现实生活,是时代的精神.我们的壁画作品《楚乐》、《火中的凤凰》、《天籁》等,就是在这种文化思考与艺术个性的探索中完成的.

其二,是关于艺术标准的问题.1990年我在一篇文稿中写道:“在现代信息世界中,文化发展的节奏变快,我们不应拒绝对西方文化的研究和吸收.但是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吸收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变革、吸收和融汇中,本体文化是核心.只要民族的语言与文字没有消失,东西方文化的界限不可能消失,有民族个性的艺术才可能为世界文化作出贡献.东方现代艺术应树立自己的价值标准.”(见《艺术与时代》1990年第5期《溶铸新的艺术语言 创造民族现代艺术》.)

艺术是有价值标准的,也就是评论标准.这个标准要有在文脉中的价值,也要有创造性的价值,两者都不可少.我国的当代艺术正方兴未艾,评论标准的问题,导向的问题已突显出来.

我们的这两个主张,提出很早,是我们创作道路上对文化问题的宏观思考.今天看来,仍然是重要的,它既是理论命题,也应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为此,我们的壁画创作,从楚地故园做到了遥远的非洲古国埃及,做到了台海彼岸,为五个国家级和省级博物馆、纪念馆序厅完成壁画作品.题材涉及古今几千年,弘扬历史文化传统,进行现实的创造.这些创作上的探索与实践,受到关注.


我们仰慕的文学家徐迟先生1992年应香港《良友》画报之约著文《唐小禾、程犁的壁画》,详细介绍与评论了我们的6幅壁画作品,最后写道:“唐小禾和程犁是在十年内乱的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便是这开放、改革的十年也并没有给了多少良好的条件.然而他们却做出了一些探索性的壁画来,可贵的是他们所有的试探,都闯进到创造性的天地中去.玛耶可夫斯基唱过‘向左!向左!’的诗句,我看不如唱‘向上!向上!’的诗句更好些吧.这样,人类才有可能征服引力,总有一天我们是要征服万有引力的.画家们早就能做到这一点了.他们是一直在引领我们向上升腾的!”(发表于1992年2月《良友》画报.)

王朝闻先生是新中国艺术理论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在看了我的一篇发言后,给我们写了一封长信,说道:“我很同意你对楚文化传统的认识原则,我同意你那‘以本体文化为核心’对待西方艺术的‘交流’与‘吸收’,我感到你俩的奋斗目标保持了原有的自尊心和自豪感,这令我感到高兴.等我在东湖边的一个宾馆宴会厅里参观的那幅大型壁画,那幅由陶板构成、气势宏伟的作品,和我在荆州参观的楚艺术之作品的艺术风貌有内在联系.得知你俩作了九幅素材不同的壁画,面积达一千多平方米,更加证明了我当时参观的期待和预感――湖北省的壁画将大发展.”(发表于1991年第1期《艺术与时代》.)

1990年9月,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艺术评论家刘骁纯先生在给我们的信中写道:“公共艺术有凝聚民族心理、振奋民族精神的功能,但不应再是简单的说教和观念的直接图解,也不应回避当代民族心理中真实的痛苦、忧患、失望、追寻,唯其真实,才有真正的感召力.总体而言,它体现的不是具体概念,而是泛化的精、气、神.它展现东方古国的现代风神,并以这种风神鼓舞整个民族.《火中的凤凰》就是这样的作品.”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另一著名艺术评论家郎绍君先生也在给我们的信中写道:“《火中的凤凰》是最出色的,也许是中国十年来最富于文化内涵的一件巨作.它的不朽是毫无疑义的.对它的评论,只能用诗的语言、哲学的思想去作.应当把它印成精美的大画册.”

在壁画创作上,如何将主题构思、材质形式与建筑空间实现完美统一;在壁画材质的应用方面,如何适应不同风格与功能的建筑环境,我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选择某种材料来完成一件壁画作品,主要是出于对主题与环境适合性的考虑.开始是做高温釉陶版,接着是瓷砖釉上彩、大漆、金属铸造与锻造、马赛克镶嵌、大理石镶嵌、石刻、纤维织造等等,可说是金、木、水、火、土样样涉猎了一番.除了丙烯沥粉彩绘多次使用以外,基本没有重复使用过同一种材料,在制作中领悟“物性”之美,是一种快乐.

壁画的创作与制作是一个整体,制作往往被某些艺术家忽视,扔一张稿子放手让别人去做,很难有好的效果.制作,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细节决定成败”,创作意图应该贯彻到制作的始终,我们的作品制作主要是自己动手,有时因工程繁复,助手只是在我们十分具体的指导下做辅助工作.65平方米的陶版壁画《楚乐》的刻绘,90平方米的磨漆壁画《火中的凤凰》的漆绘,全部都是由自己完成的.壁画应该是“画”,无论用什么材料,其线条、刀法、笔触、色彩都应该是作者自己的,它渗透着作者艺术的个性,以及利用造型语言表述时的与思索.这是我们的坚持,也是我们的一些作品被人们称为成功的原因之一.

中国是具有悠久壁画历史的国家,中国古代壁画曾经创造了世界文化的高峰.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整个80年代,是我国壁画艺术的繁盛时期.这一时期,全国各地一批优秀壁画作品的出现,开创了中国壁画复兴的先河,它的创新精神影响到整个中国的画坛,这些作品形成了社会大众对壁画艺术全新的认识和认同.我们深深地卷入了这个所谓“复兴”的浪潮,甚至是将准备毕生从事的油画放了下来.现在,中国现代壁画正经历着“”与“低谷”的曲折而令人深思的发展历程,但我们对自己的卷入一直不悔.

我自2010年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一职,与壁画家同仁一起,仍怀着不断振兴中国现代壁画的使命感,因势利导,推进这一事业的发展.我们认识到:“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艺术市场的膨胀及艺术品商品化、消费化倾向;现代建筑艺术纯粹主义思潮的影响;新材料、新技术的层出不穷;壁画概念本身的拓展等等,都昭示着中国当代壁画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与诸多机遇,对当代壁画从理论建设、技术手法、创作方法等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2012大同国际壁画双年展前言.)

1994年,正在我创作的多产期,被调任湖北美术学院院长一职,学院当时困难很大,本着一心不二用的决心,我放弃创作十年,以致作品断档,在艺术创作上总有被边缘化之感.这次对自己艺术经历的梳理,看到我们过去所做的工作,曾在一个时怎么发表生过的影响,还是有所欣慰.画了一个句号之后,我们将重新思考与续写自己艺术的人生.

责任编辑 吴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