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姓名的文化语言学

更新时间:2023-1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354 浏览:20228

摘 要 :姓名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标记符号,姓名反映一定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汉语姓名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它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汉民族的文化因素.


关 键 词 :汉族姓名;文化;语言

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古语有言: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确实是这样,中国人历来讲究姓名德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姓名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符号,往往寄托着命名人的期望和理想.姓名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定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折射.

汉族姓名作为人际交往中重要的语言符号,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载体,由于具有悠久深刻的形成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一民族的文化传统、时代特征、精神、风俗习惯以及价值观念等等.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名字的内涵,每每会给人有趣的启迪,怪不得有人说:“偶然捡起一张人名录,肯下功夫深沉玩索,其中告诉你的东西,也许比一篇历史文物的报告还要丰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汉族姓名中包含有哪些文化内容.

1. 重视精神的命名

中国的古代文化一向重视道德的教育,儒家思想在社会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对待社会政治问题上,强调重视礼制;在对待社会人生的问题上,强调重视道德修养.“敬德保民”,仁、义、礼、智、信成为社会的精神支柱.在人名中,我们可以窥见重精神的取名,人们多用美德的词汇命名.例如:以“孝”命名的有方孝孺、费孝通、姚广孝;以“德”命名的有刘玄德、曹孟德、张思德;以“仁”命名的有薛仁贵、王守仁、鲁景仁;以“信”命名的有韩信、石守信、齐有信;用“义”命名者有李义山、肖永义、甘义等等.这些以传统美德词汇的命名,一方面反映出汉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也说明儒家思想是汉民族文化的重要凝聚力量.

2. 阴阳五行在名字中的映射

阴阳五行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理论思维模式,宇宙万物无不表现为阴阳两极,天和地,男和女,万物的形成,处处由五行相生相成.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物质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他们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运动变化构成了物质世界.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阴阳”与“五行”是影响深远、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这种观念在人名中也有具体的体现,人们通过占卜、算命的方式来了解一个人的“命”中这五行是否都齐全,如果缺什么成分,就在人名中加以补救.鲁迅《故乡》中的闰土即是五行中缺土,如五行缺木,取名时就用木字旁的字如张松、王林等;缺水可以用“氵”旁的字如刘洋、李洁等.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一家的排名则是依据五行的相成顺序来排列.朱熹的父亲名朱松,“松”为木旁,木生火,朱熹的“熹”字下面四点,古字是火旁,《说文解字》说:“熹,炙也.”据五行的火生土之序,朱熹两个儿子的名字叫朱(野的异体字)、朱塾,又据五行的土生金,朱熹的孙子名字带“金”字旁,称朱钜,朱钧等等.

3. 名字中的宗族观念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宗族,整个封建社会以宗族体系为基础,重视儒家提倡的显亲耀祖、昌大后裔的思想,所以人名中“祭祖”“承祖”“显祖”“延世”之类的名字举不胜举.人们在命名时总是自觉不自觉的体现出强烈的宗族观念.在排行上,有一些特定的排行字,如:伯(孟)、仲、叔、季,从周代以来沿用至今,用以区分长幼次序.例如周末有名的伯夷、叔齐两兄弟,观其名即可知是老大和老三.三国孙权、孙策两兄弟的字分别为伯符、仲谋.按字排辈中最有名的、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孔氏宗族了,根据名字中不同辈分的用字便可推知是孔氏的第几代传人,如孔祥祯、孔令朋、孔德懋三位全国政协委员,分别为孔子的第75代孙、76代孙、77代孙女.孔氏家族人名的辈分用字,表现一个宗族的连续的尊卑有序性,恪守礼法,维系宗族的团结.不论同一宗族的人居住在何方,通过名字便可引出骨肉之情,分清长幼尊卑.

4. 名字中的诗文用典

在名字中吸取中国古代诗文的佳句或典故、成语的,这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它使名字具有简洁、精练、优美的特色,同时又富有民族语言文化的风采.唐代茶圣陆羽,字鸿渐,出自《易渐》:“鸿渐于陆,其羽可以为仪,吉.”唐代诗人孟浩然,取自:“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曹操字孟德,取自《荀子》“夫是之谓德操”句,大将赵云,字子龙,取自《周易》的“云从龙,风从虎”句.金庸老先生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取名都来自于古代诗文,如木婉清的名字就取自《诗经》中的:水木清华,清扬婉兮;任盈盈的名字取自《古诗十九首》中的:盈盈一水间;苗若兰的名字取自《洛神赋》: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像这种引用古代诗词或经典来取名的不胜枚举.用典取名反映了人们重视历史文化,喜爱古典诗词的传统.

5. 名字中寄托长辈们的美好意愿

名字多为父辈或祖辈所取,长辈对晚辈的深情厚谊和殷切期望很自然的反映在给小孩取的名字上.如清代著名政治家林则徐,其父三十七岁有他,其兄早夭,全家寄希望于他,期望他学业出众,事业丰顺.路遥先生《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孙少平、孙少安,则寄托了父辈们希望他们一生能够平平安安.《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字改之,则表明长辈们希望他有错就改的美好希冀.郭靖,杨康的名字则源于靖康之耻,长辈希望他们记住这一耻辱,将来为国尽忠,洗雪国耻.郭襄和郭破虏的名字则是希望子女将来能够驰骋沙场,驱除鞑虏,保家卫国.

6. 姓名中的时代文化

在中国古代,取名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就是避讳.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避讳中首先得避“国讳”.秦始皇名嬴政,因此秦朝时将“正月”改为“端月”.汉高祖刘邦,由于避讳,不仅在口头说话或书面写作,该用“邦”时,都改用“国”,而且对那些早已定型的文献也要改动.比如《论语微子》“何必去父母之邦”,《汉石经》残碑就改作“何必去父母之国”.其次,对地位高、官职大的人也要避讳.国讳体现尊君,家讳则表示敬祖.比如,南朝范晔,因父名泰,便推辞太子詹事这一官职,因“太”与“泰”同音,犯了家讳.

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了许多这样的名字:时爱党、刘建国、丁解放、张国庆等,这明显是受当时中国解放全中国,建立了新中国的影响,反映了人们对于国家解放,新政权建立的喜悦之情.原主任、现任统战部部长令计划一家兄妹五人,名字分别是令路线、令政策、令方针、令计划、令完成,其中令方针为女儿.这就是因为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政策、方针、计划等词汇是报纸、广播等媒体上的高频词汇,其父亲爱看报纸,就选用了这些词汇给儿女们命名.

时期,出现了大量诸如“红卫”“跃进”“东方”等名字,有人甚至干脆就叫“”借以声张自己坚定的政治信仰.

改革开放以来,名字的文化内涵更加多元丰富,表健康长寿、家庭昌盛的有:家欢、嘉豪;表聪颖智慧、姿容俊美的有:赫鸣、明泽、明涵、文达等.这些名字,不仅字与字之间的组合新颖,而且读起来更加悦耳,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此外,还出现了大量诸如“马丽”“苏珊”等的洋名.

汉语姓名既是代表一个人的符号,又是一定历史文化、社会意识的反映.从表面上看,人名是一种语言现象,但实质上,它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文化载体的功能, 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语言与文化唇齿相依,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人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但记载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且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风俗、时代特征、民族文化心理方面折射出汉民族的文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