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碰撞,更胜场上对抗

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47 浏览:7739

在国际广播中心,遇到了一个来自芬兰的老哥,他给我讲了自己在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经历:在安检口丢了钱包,等到发现的时候,已经走出了十分钟路程,当他急匆匆返回的时候,发现至少四五个志愿者正在精心的保管着他的钱包.

他由是感慨,北京奥运确实“无与伦比”,相比之下,伦敦奥运太过稀松平常.不过,问一下他对伦敦奥运有什么意见,他也确实说不出什么.只是有了北京的映衬,让他才有了落差.

自古以来我们都本着“有朋自远方来”的圣训,以热情好客为己任.当奥运会来临的时候,我们几乎把它发扬光大到了一个极致.而和我们有着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伦敦,则是完全不同的思路.一切从简,尽量不打扰当地人的正常生活,让奥运会回归常态,这样的做法的确更符合国际潮流.不过因此而过分指责北京的做法也不值得肯定.对于渴望被世界了解,希望和世界融合的中国来说,第一次的奥运会经历只是一个起点.我相信,当奥运会第二次来到这片土地的时候,我们也将会学着努力做到节俭、克制和不扰民.

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是我在这次奥运会上不断感受到的一个主题.它谈起来有些虚幻,却真真切切的存在于很多故事当中.

比如英国首相卡梅伦乘坐地铁看奥运,在英国和中国引来的是截然不同的反应.我们很多人看重的是两国公职人员作风的对比.而苛刻的英国人甚至希望他干脆困在出访的北爱尔兰,因为他看什么输什么.不一样的着眼点,得出的结论再次大相径庭.

再看英国体育代表团开赛几天金牌零入账.这样的糟糕表现固然令英国民众感到难堪,但更有趣的现象是:在中国很多人比英国人还着急,按照我们的理解,毕竟是东道主啊,这样的成绩多没面子.可是等到英国人终于突破金牌障碍时,我并没有看到街头巷尾的欢天喜地,一向有点冷幽默的英国人只是按照他们提前的设计,在全国境内把一个染成了金色.如此而已,是不是再次令很多人感到不可理解.

现在,我们一提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很喜欢用“地球村”这个概念.确实,随着通讯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我们被虚拟化的联系在了一起.但是当你真正穿梭在东方西方、南半球和北半球时,不得不遗憾的承认,互联只是一个形式,隔膜依然无处不在.


当年林则徐虎门销烟之时,一方面他组织人积极翻译西方书籍,但另一方面他也固执的认为“洋人”的膝盖是不能打弯的,“洋人”如果没有中国的茶叶就会得上严重的肠胃消化疾病.这样的谬见虽已失传于今世,但另类的文化误解总随时可以发现其踪影.我们坐在自家的电脑前,自以为已经接触到了全世界,其实根本不知道我们和外面的世界有多大的差异.

消除差异,既需要时间,更需要不断的亲身交往.奥运会的这个功能在我们经历的这个特殊的时写作技巧应被强化.

在“升国旗事件”、“羽毛球禁赛事件”包括“叶诗文被刁难事件”还有大大小小的这类奥运新闻里,我们都能看到文化冲突的影子.而面对这样的冲突,如果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一味强调自己的感受,只会加剧文化的冲突,导致更多的误解和更深的隔阂.只有学会多角度、全方位和真正的换位思考,我们才能逐步找到和这个世界全面融合的道路.

在我看来,奥运会在这个层面上的价值,现在更大于某些金牌的价值.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