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点滴

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908 浏览:15048

2009年1月,奥巴马就职后任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为国务卿.当时,关于这位国务卿的称呼问题曾在中国媒体中出现了“混乱”.最初,大家称呼她为“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可是,希拉里是她的名,克林顿才是她的姓.在政治报道中,按照外交礼节应称呼她为“美国国务卿克林顿”.可是,突然改口克林顿,总让人觉得不顺.有的媒体干脆直接称她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虽然多了几个字,但既符合受众习惯,又不违背外交礼节,两全其美.当然,这不仅仅是中国媒体遭遇的问题,世界各国媒体包括美国媒体在内,在这个问题上都出现了短期的“混乱”.

近年来,我们的驻外记者队伍不断壮大,他们在海外环境中如何适应并尊重他国的风俗习惯以及文化习俗就变得相当关键.我们的驻外记者为了更好地报道都想融入派驻国当地社会,并向国外受访者表现出善意、礼貌,可是,有时却并未得到对等的对待.问题的症结恐怕大多出在不了解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这个根子上.

对于文化差异的关注,人类学从创立伊始就开始了.跨文化传播学借鉴了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了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影响传播者之间有效沟通的因素.如上述文化距离的现象,就是著名的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总结并提出的.由于世界上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差异现象无法用所谓的理论进行抽象概括,只能有针对性地就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甄别,因此会略显庞杂.但现有的研究成果仍然对我们的驻外记者会有所帮助.

1.礼貌和礼节.各种文化在含蓄与坦率、如何发出请求、如何接受和拒绝请求方面有着差异.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向菲律宾派驻维和志愿者,美国人与当地人解决问题时的坦率和直白非但没有解决菲律宾的争端,反而引起当地人记恨.因为在菲律宾,人际交往之间人们更看重的是和谐,美国人的直白被视作是一种挑衅.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更讲求面子和礼貌,而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多地是采取一种直接、直白的方式.

在许多亚洲文化中,一般比较避讳说“不”,因此,“好的”有时代表的意思是“不”或是“也许”.西方人有时邀请亚裔熟人参加活动,明明得到的是肯定的答复,但是,受邀者却没有出现,因此惹怒了主人.

希腊人是典型的“散漫派”.如果与希腊人相约拜访,希腊人会说,“随时欢迎光临寒舍”.这本是希腊人出于真心的热情好客,但是如果客人是美国人,那麻烦就大了.“随时”是个什么时间,这摆明了是敷衍我们,对我们不友好.但是,在希腊人眼里,随时是热情的邀请,因为他们觉得给客人规定一个拜访的时间是对客人的不尊重.美国人觉得受到了怠慢自不会去主人家中拜访,而希腊人迟迟等不到客人出现,心中怨愤自然而生.

在文化之间,就是说话的音量也是有差别的.阿拉伯人喜欢大声交谈,而欧洲人却将其视为大喊大叫.美国人的音量要比英国人大,因此,英国人觉得美国人粗俗、无礼.

2.解决争议.如何处理交往过程中的尴尬、怎么给别人留面子,各种文化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别.在墨西哥的美资公司美方经理当面斥责墨西哥工人慵懒塞责,反而导致墨西哥工人集体罢工.因为,在墨西哥人眼里,当面斥责是不给他人留面子的行为,是一种侮辱.而对于美国人来说,上司向下属直陈其不足是天经地义的事.

3.对视时间.人际交往过程中,传播者之间对视是互动的一种表现.然而,对视时间过短,让人有一种闪烁其辞的感觉,过长,又会让对方觉得局促不安.研究发现,阿拉伯人和拉美人喜欢经常对视对方,而欧洲人一般不太直视交谈者.当具有这种文化差异的人共处时,阿拉伯人因为老直勾勾看着欧洲人而使欧洲人觉得对方不礼貌,而阿拉伯人会因为欧洲人老是闪烁其辞而认为对方不真诚,在侮辱自己.

4.人际距离.在阿拉伯世界中,人际交往时所保持的距离通常要比中国人近.他们更愿意发生身体的接触,而对于中国人而言,这种行为侵犯了个人内心的安全距离,入侵到了“亲密空间”,因此会不断退让.当然,这种亲密是有条件的,阿拉伯人只有在同性之间才保持这种亲密距离,如果异性之间距离过近,反而破坏了之间交往的习俗.研究发现,阿拉伯、拉美裔及南亚文化中的人们更倾向与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发生肢体接触.北美、亚洲文化中不提倡交往过程中的身体接触,特别是儒家文化中有“授受不亲”的意识.在不提倡身体接触的文化中,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身体接触仅限于亲人以及陌生人之间的握手.一旦身体接触违反了这些情境,交往者便会警觉起来.当这两种文化差异的人遭遇时,喜欢身体接触的人会觉得对方冷漠,而警惕身体接触的传播者会觉得对方有性骚扰之嫌,避而远之.

5.姿势.在美国,竖起大拇表示敬意、赞同,而在希腊竖大拇指是对他人的一种侮辱.在英语国家中,手指成圈的“OK”表示赞同,然而,在法国的部分地区,这却代表着“零”或者“毫无价值”.在英语国家中,摇头代表着“不”,但是在希腊和意大利南部,点头才是“不”.在意大利、法国、东欧犹太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中,人们在交谈过程中喜欢“手舞足蹈”,身体姿势变化较多.但是,北欧诸国瑞典、芬兰、丹麦、挪威人却不提倡交谈时变换手势.英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和俄罗斯人一般仅利用面部表情.

6.守时.这个问题在探讨海外生存技巧的时候常被提及.研究发现,美国人、日本人讲求约会的守时,人们认为准时是成功的表现.但是,在巴西人眼里,准时出现的人是事业上的失意者,迟到的人工作繁忙,才是成功的标志.研究者调查了日本、台湾、印尼、意大利的时钟,发现,日本的最准,印尼的钟最不准.日本人的步伐最快,印尼人却常常是踱步前行的.

7.称谓.如本文开头所言,希拉里的称谓更多的是一个外交礼节的问题.但是,在驻外记者的日常采访、交流中,如何礼貌地称呼受访对象,也是受访对象是否愿意合作和接受采访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比如,德国人很在意头衔,如果一个人同时拥有两个博士学位需要同时冠名“某某博士博士”.德国人和意大利人更看重的是职业地位和教育水平.外国人的名字是“名+姓”的结构,美国人可以很快称呼对方的名,而德国人和英国人一般不轻易称呼他人的名,除非已成为密友.英国教授出席澳大利亚学术会议,会间学生们以名相称,令教授极为恼火.当了解到在澳大利亚以名相称是表示一种尊敬时,教授才释然.在日本,人们会在名片上印上头衔、学位、职位.接递名片的习俗也大有不同,日本人在收到对方的名片时会对对方的身份大加评论,而美国人接到名片后大都扫视一眼,直接起来.在日本人看来,美国人此举是傲慢的表现.

(本文是北京语言大学青年自主科研支持计划资助(团队)项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网络社会下的“文化休克”与“濡化”》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编号10JBT03)

1论文
11该文来源:www.eduxue.com/wenhua/xywkjs/439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