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农村文化的

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108 浏览:30209

[摘 要]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维护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武威市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 键 词 ] 大发展大繁荣;特色;文化惠民

【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7-172-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提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指出:“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怎么写作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怎么写作均等化”.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怎么写作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甘肃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任务.不久前,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已获国务院正式批复,到2020年,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大多数历史文化遗产将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展示,形成较为健全的公共文化怎么写作体系,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达到5%以上.围绕贯彻党和省委的重大战略决策,武威市委提出了“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构筑城乡文化一体化格局”的文化建设理念,确定了建设特色文化市的奋斗目标.这充分说明现在,和省、市对文化工作非常重视,应以此为契机强化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提升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是一种力量,文化的和谐繁荣,促进社会安宁和进步,先进的文化不占领农村阵地,就会让封建迷信等不良现象、不良旧俗在基层沉渣泛起.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也越来越迫切需要文化生活和精神食粮,不再只是一味的追求解决温饱问题,而且,现在急需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科技致富知识和信息等,也急需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急需促进和繁荣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更好的构建和谐社会.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围绕“城乡文化一体化”的文化发展战略,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各项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公共文化怎么写作体系日趋完善,文艺精品力作层出不穷,凉州小调等武威特色艺术活动发展迅速,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作为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紧抓不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但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蓬勃兴起的文化产业相比,明显滞后;与日益繁盛的城市文化建设相比,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不相适应.这些不适应所暴露出来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基层领导重视不够,政府投入不足.多数地方的政府、领导把文化建设作为软任务、软指标,有的仅仅把文化建设作为形象工程,作为宣传工作.这些思想认识的存在,明显地影响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发展.

(二)文化资源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缺乏.一些地方的文化馆、图书馆尚未建馆或开馆,大部分的乡镇文化站的设施不能满足人们的娱乐要求,而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则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滞后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镇村体育设施特别是中青年、少年的体育设施严重缺乏.县区、乡镇、村的图书馆(室)藏书少,且多为旧书及利用价值不高的书.一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因后续配套资金不到位而废弃.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如民间乐队的活动主要活跃于经济比较发达的村、镇.民间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一些地方迷信、低俗文化等问题较突出,政府与民间之间的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不足.

(三)文化专业人才匮乏,缺乏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一方面县、乡两级文化事业的文化专业人才少,“文化低、老人多、新人缺、业务弱”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文化工作者缺乏工作热情,缺乏培育新文化的耐心和勇气;另一方面城乡文化产业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匮乏,特别是农村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与营销人才匮乏.农村文化产业缺乏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从内容到形式创新很少,对年轻人缺乏新引力.

二、农村文化建设制约因素的分析

(一)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在信息时代,广播、电视和电脑等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为农民了解外界信息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但是由于农民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不能大胆接受改革创新的新思想、新观念.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农村的道德状况普遍受到冲击,集体主义思想、团结互助精神淡化,法律意识淡薄,诚信缺失,不敢创新,发展、竞争意识不浓,一些传统陋习,如坑蒙拐骗、弄虚作检测、以富欺贫、以强凌弱等现象在一些地方相当严重.农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村风受到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侵蚀,既恶化了农村的道德环境,也制约了农村的发展.

(二)经济上的限制.首先,政府对一些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以村民看书难为例,农村地理条件相对较差,交通不便,而政府对农村公共怎么写作重视不够,客观上给村民书刊消费带来不便;农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政府又缺乏相应的扶助措施也限制了村民的书刊消费.政府对“化”的投入也欠缺.一般在有农村集体文化活动的村庄中,活动的组织者主要是村委会,经费也主要是从村委会出,政府投入较少.其次,个体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民收入低,并且主要的支出用于孩子的教育方面,很少有人顾及自己的文化消费.在农村,村民购写书籍和报刊的比例也很小.对个体的文化投入尚且如此,对集体的文化活动更不用说了. (三)农村文化消费供需不平衡.一些经济落后的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使当地文化消费能力大幅下降,图书、音像、有线电视等消费大幅下降.但工业化程度比较高的村庄,大量的外来人口,促进各类文化市场繁荣.同时,经济落后的农村人口大量外出,老人、青少年、儿童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怎么写作的主要对象,这进一步降低当地政府与领导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同时也降低社会力量对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视与投入.但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村庄,大量的外来人口一方面使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与怎么写作不足的问题更突出;另一方面来自各地的外来人口也带来多元文化,这使农村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使农村文化面临多元文化碰撞与适应的问题,这使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与整合成为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怎么写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农村文化产品严重不足.现阶段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学技术,二是有关农村的法律法规,三是反映农村社会生活的文学书籍,四是面向农村大众的文化娱乐.富裕起来的农民既需要帮助指导农民致富、维护农民权益的知识和书籍,又需要符合农村观众口味,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健康文明、喜闻乐见的演艺文化产品,然而在我们的文化产品中,针对城市、关注白领的产品比较丰富,而面向农村、关注农民的文化产品和怎么写作却严重不足,远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一)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整合农村文化发展的相关资源.从现阶段来讲,一是要整合一切用于农村、怎么写作农民的各项文化资源,统筹规划,综合利用.如教育、科技、党员电教、村级活动室建设等.二是要建设好三个基层的阵地,即县区的文化馆、图书馆、剧团;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特别是要把乡镇文化站建成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并做到政府、民营一起上,大力培育和发展民营文化产业、村文化科技中心户等.为了促进三个基层的文化阵地建设,要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区、文化先进乡镇活动,以创建活动激励阵地建设.三是要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农民图书、农民健身、民间艺术发掘利用这些大工程.四是要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文化扶贫活动,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以送的形式带动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壮大.

(二)建立文化投入长效机制,保证农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从制度上确保财政对农村文化支出的增长不低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投向文化建设的财政资金的增量向农村的镇、村倾斜,并不断加大倾斜力度.其次,建立健全农村文化投入的评估、监督机制,坚持农村文化建设的大众化方向.对农村公共文化项目的财政投入应进行项目评估,保障项目建设符合农村实际文化需求,提高投资效益.加强项目建设的公开与监督,提高投资效益.第三,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建设多元化投入的激励机制.采取减免税费等办法,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社会化.

(三)完善农村干部考核机制,培养专业文化建设队伍.现在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关键在干部,要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定期督查,及时通报,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强化农村文化建设,更重要是加强农村宣传文化工作,因为直接面对农村群众,怎么写作农村群众生活,因此,深入群众、走进群众,了解农村群众需求,是做好农村宣传文化工作的内在要求.农村宣传文化工作必须具体、务实,切实关注农村群众生活,关心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要建立和培养高素质的农村宣传文化队伍,努力走进农村,走进群众,始终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培养一批受农村群众欢迎、为农村群众接受的优秀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是做好农村宣传文化工作的人才保障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都离不开文化建设.

(四)加大自主创新力度,走“特色+品牌”的发展之路.武威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厚,在很多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但这些优势资源还没有形成优势产品和强势产业,在谋划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整体保护各类文化生态资源的同时,必须打破部门分割、区域分割和行业垄断,因地制宜,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开发、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与此同时,要做好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努力打造农村的特色文化品牌.各地应结合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依托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努力培育特色,打造品牌.在有条件的农村,可以借助已有的农村文化平台,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一批历史建筑、文物古迹、自然资源景观等文化资源,带动文化产业的综合开发,形成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品牌、民间艺术品牌、绿色农业品牌、生态旅游品牌、民俗文化品牌和民间工艺品品牌.

武威,由于历史、经济、区域等条件的限制,文化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农村文化产业更是发展缓慢.我们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以省、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精神为支撑,充分考虑到各地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规划,合理开发文化资源,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营造广大农民的精神家园,从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民的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