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词看中外文化的交流

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604 浏览:30991

摘 要:语言的本身固然可以映射出历史的文化色彩,但和外来文化接触时,它也可以吸收新的成分与旧的成分糅合在一块.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往往使语言产生各种译借词.因此,考察汉语的借词,我们可以从中窥察文化的交流.

关 键 词 :借词;中外文化;交流

美国语言学教授萨皮尔(Edward Sapir)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由此可以看出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一方面,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得以建构和传承的形式和手段;另一方面,文化又无时无地不对语言有制约作用和决定性影响.

一、借词反映中外物质文化的交流

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首先是物质文化产品的交流.古代中国从西方引入的物产有葡萄、苜蓿、胡瓜、胡桃、胡豆,等等.现代从西方引入的物产更为丰富,如:维他命、、盘尼西林、布丁、三明治、威士忌、啤酒、芝士(奶酪)、夹克衫,等等.

匈奴(包括北狄、胡)以及西域各国的物产,于汉代时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各种异域物产的借词,便很自然地出现在上古书中.例如:葡萄――《史记大宛列传》载,汉武帝通西域得葡萄苜蓿于大宛,可见这两种东西都是张骞带回来的.葡萄《史记》《汉书》作“蒲陶”,《后汉书》作“蒲萄”,《三国志》和《北史》作“蒲桃”.最近据杨志玖考证,葡萄一词当由《汉书西域传》乌戈山离的扑桃国而来.扑桃字应作“扑桃”,它的所在地,照徐松说就是《汉书大月氏传》的“达”,照沙畹说就是大夏(Bactria)都城Bactra的对音.因为这个地方盛产葡萄,所以后来就用它当作这种水果的名称.

二、借词反映文化艺术的交流

文化艺术,包括舞蹈、音乐、体育等方面.早在中古时期,这方面的交流已相当活跃.古代借词,如波罗球(一种马术球戏)、胡琴、琵琶、胡笳,等等;现代借词,如排球踢踏舞(titup)、芭蕾舞、恰恰、桑巴、探戈、、卡拉OK、舞厅等.

柘枝舞――段安节《乐府杂录》所记各种教坊乐舞里有一种叫做“柘枝舞”.唐沈亚之《柘枝舞赋》序说:“今自有土之乐舞堂上者,唯胡部与焉.而柘枝益肆於态,诚足以赋其容也.”晏殊也说这是一种胡舞.《唐书西域传》云:“石或曰柘支、曰柘折、曰赭时,汉大宛北鄙也.”《文献通考四裔考突厥考》中记有柘羯,当亦石国.凡所谓者舌、赭时、赭支、柘支、柘折以及柘羯,皆波斯语Chaj一字之译音等

琵琶――《释名》:“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向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此为名.”它与今天的乐器琵琶的形状似不相同.

三、借词反映中外宗教文化的交流

宗教信仰可超越国界,宗教文化更是冲破国界,在世界各地自由传播开来.古代中国接受印度佛教文化,因而汉语中有大量借词源自印度佛教语汇,如“三生有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三灾八难”等.近代汉语借词,如基督教、也里可温、伊甸、耶和华、撒旦、夏娃、亚当、教堂、伊斯兰教、穆罕默德、穆斯林,等等.

袈裟――也译作“迦沙曳”,梵文音译词.唐代《玄应音义》对这个词的字体变化作了介绍,“袈裟”是佛教僧尼的法衣.

夜叉――梵文音译词,也译作“药叉”“夜乞叉”,佛教认为夜叉是一种吃人的恶鬼.不过,夜叉的种类有好几种,有一种夜叉是护佛的天龙八部之一.

世界――原使梵文loka,音译为“路迦”.《楞严经》(四)曰:“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法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佛典上的“世界”本是一个时空概念,后来只有空间概念,成为汉语的习用词.


四、借词反映中外科技文化交流

古代中国便与西方进行过科技文化的交流.中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便是一个证明.近代,西方科技知识文化大量传入中国,这些中外科技文化知识的交流,使近代汉语出现许多过去所没有的近代西方科技新词.如机器、几何、风扇、重心、螺丝、地球、齿轮、比例、起重、测量、曲线、自动、数学、标本、赫兹,等等.

总之,借词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记录,它为我们展示中外不同民族交往中,各种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踪迹.

相关论文范文